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福斯宣布投資大陸24億歐元 有助迅速恢復競爭力
2022/10/21 15:45:20瀏覽82|回應0|推薦0

德國福斯汽車13日宣佈,將投資約2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8億元)與中國智慧計算平臺提供商地平線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開發。中國與德國在高新科技領域已形成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任何試圖與中國經濟強行「脫鉤」舉措都是不現實、不理性。

 

Nicolo Paganini - 24 Caprices for viol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NndQIxDeE

 

【摘要2022-10-16中時】德國福斯汽車13日宣佈,將投資約2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8億元)與中國智慧計算平臺提供商地平線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開發。中國與德國在高新科技領域已形成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任何試圖與中國經濟強行「脫鉤」舉措都是不現實、不理性。

根據福斯汽車與地平線公司發布新聞稿,福斯旗下的軟體公司CARIAD將與地平線開展全新合作,加快福斯面向中國市場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開發進程。福斯計畫為新成立的合資公司投資約24億歐元,交易預計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該投資交易尚待合作各方最終簽署協議,並獲得相關政府機構審批。

針對中國市場需求,CARIAD將與地平線合作開發領先的、高度優化的全棧式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單顆晶片上集成多種功能,提高系統穩定性,節約成本,降低能耗,為福斯在中國的純電動車型提供可擴展的、高性價比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地平線公司官網顯示,該公司已與比亞迪、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奧迪等國內外汽車廠商達成合作,其研發的征程晶片累計出貨量已突破150萬片。

福斯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執行長貝瑞德表示,「中國市場充滿活力,是集團在全球最重要的業務區域。與地平線的合作是集團在華推進戰略轉型,強化在華業務的核心基石。本土研發將賦予我們更多的自主權,進一步鞏固我們在中國汽車市場中的領先位置。」

《環時》報導,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表示,在中國與歐洲的貿易關係中,中國目前是德國最大交易夥伴,相比之下德國對華貿易權重卻並不高。這意味著如果德方與中國經濟強行脫鉤,將嚴重影響德國目前並不牢固的經濟基礎,進一步深化其經濟滯漲風險,對其維護歐盟政治經濟穩定、提高百姓福祉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感想:

1.        福斯汽車自己不生產晶片。

2.        福斯與中共狼狽為奸,美國有可能因此對福斯汽車進行晶片管控,讓美國汽車的先進技術永遠高於福斯汽車,甚至導致福斯汽車慢性破產。

3.        德國對台灣並不友善,台灣應該盡可能只提供低階晶片代工,防止德國在軍事武器上支持中國,來威脅台灣的生存。

4.        德國人基因上總是有納粹陰影,習慣性跟獨裁政權合作;梅克爾與其政黨,就很喜歡長期跟獨裁俄羅斯與中國合作。

 

美企連夜撤離長江存儲及中芯 中媒暗罵習招來拜登絞殺【摘要2022-10-16自由】拜登政府連續出招圍剿,中國半導體產業被逼到牆角,不僅先進製程沒希望,關鍵人才連夜跑光。中芯國際、中微、長鑫存儲都有美籍技術人員不得不離職,近日美系設備商也自長江存儲、中芯國際撤離;有些美企設備商則提前避風頭,導致尚未達到14奈米製程的晶圓廠被斷供,殃及28奈米製程晶圓廠。

美國近3年來,持續遏制中國半導體產業,圍堵政策在近期全面升級,從技術一路擴展到人才,不僅嚇趴中國晶片業,也牽動全球半導體產業。

美國商務部下屬工業和安全局(BIS7日發布139頁出口管制禁令,劍指中國高端晶片製造、設計、設備等諸多領域,直接衝擊中國AI、超級電腦及數據中心等行業,還限制美籍公民及永久居民在相關中企任職。

其中,美國對於中國先進製程畫下3條紅線,要求設備供應商包括應材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科磊KLA)等美系業者,在向中國本土業者出貨16/14奈米(含)以下FinFET製程邏輯晶片設備,以及18奈米(含)以下DRAM128層(含)NAND或更高層數記憶晶片相關設備之前,必須取得美國商務部許可執照。

前述的禁令剛好卡住中國已經量產的新進製程。1名中國國資半導體投資人直言,中芯國際、長鑫存儲、長江存儲受到的打擊最大。這3家廠商可能會被卡在現在的水平,難以向更先進製程邁進。

中芯14奈米已經量產,正在研發10奈米、7奈米;在NAND領域,長江存儲在2021年就量產128層產品,232層產品已經發布尚未量產;在DRAM領域,長鑫存儲是中國最大廠商,目前主要產品採用19奈米製程,正朝17奈米邁進。

由於這波管制涉及美籍員工,中國國資半導體投資人也透露,部份美系設備商已經開始撤離長江存儲及中芯國際。泛林從10日起暫停對數家中企代工廠供應零件及設備,還將相關技術人員全數撤離,設備商AMAT也是如此。

不僅如此,有些軟體應用界線沒有畫分很清楚,以致部分美企設備商考量風險,導致尚未達到14奈米製程的晶圓廠也被斷供。

多名半導體行業人士訴苦,許多設備用於14奈米,也可用於28奈米,很多更是14/28奈米都用同一套軟體,涉及這類的設備也停止供應或服務,導致部份生產28奈米的晶圓廠被拖下水。

美國廠商撤出後,中國晶圓廠無法獲得原廠支持,維修要找誰?中國晶片行業人士說,中國本土企業雖有能力對設備進行基礎維護,但部分設備屬於消耗品,無法保證中國製的替代品品質,成本也難以估算,一定會衝擊產線。

對於設備零件及耗材後續供應風險,中國晶片行業人士認為,或可從台灣及日本進口,但美國若將此列入管轄範圍,供應「說斷就斷」。因此,中國晶圓廠也無法擴充產線,只能停在現有產能上。

政府決策人士也很苦悶,自曝華為被制裁後,長江存儲及中芯就積極推進中國製設備驗證、上線,長鑫存儲速度稍慢。如今,這3家公司面臨的問題都一樣,某些設備是美國獨佔,一旦斷供,產線就無法運轉了。

中國晶圓代工廠亦稱,中國國產設備技術仍須提高,只能替代一些低端設備,「勉強」能用,「有總比沒有好,需要時間慢慢驗證」。面對這樣的窘境,中國加緊擴建成熟製程,其實是無奈之舉,無非是希望在35年內贏得喘息空間,若始終沒有攻克關鍵環節,最後中國就會被拋在後面。

面對嚴峻的存亡時刻,晶片投資人暗罵都是習近平惹禍。中國資深晶片投資人表示,這幾年美中科技對抗,中國提出國產替代方案,這是雙面刃,一方面給予初創企業及中企進入市場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加深美中科技敵對,以及美方「高估」中國科技發展,中國應該強調市場化,全球化,才是半導體發展的可行路線。

台灣、美國、日本及南韓都是歷經數十年發展,才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站穩某個環節的強勢地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國以設備及設計見長,日本掌握設備及材料,台灣在製造領域無人能敵,南韓則是存儲及製造領域具有優勢。反之,中國無論是在設備、材料、製造、存儲、設計各個環節都還處於追趕階段。

 

美國禁令升級供應商陸續撤出 中國半導體發展遭重擊【摘要2022-10-16壹蘋】美中科技戰全面升級,美國本周再對中國半導體管制升級,已幾近全面性封殺中國半導體發展,尤其美國供應商已暫停在中國的活動,並撤走人員,一旦寒蟬效應持續擴大,可能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帶來衝擊。

據了解,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一系列晶片出口管制,未來美國企業須獲得政府許可,否則不得出口先進晶片和相關製造設備至中國,至於運用美國技術、在他國製造的晶片,也將受此規範;相關規定也禁止台積電等第三國企業在某些情況下以美製設備為中國客戶服務,除非美方批准。

不過,包括韓國三星電子、SK海力士已獲得美國1年的豁免期,至於台積電周四法說會證實,南京廠也獲美國政府1年豁免權,對於16/28奈米擴產不受影響。

除了限制出口先進晶片及相關設備到中國之外,美國也限制美國公民及永久居民在這些企業任職,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為因應最新出口管制,美國晶片設備供應商正陸續將員工從中國記憶體晶製造大廠撤出,暫停在中國的業務活動。

除了美國供應商已陸續將員工撤出,未來美籍人士若未經允許,也不得協助中國廠商發展IC製造及研發,由於中國不少半導體或晶片設計業者的高層管理、研發技術人員具有美國籍身分,在管制升級後,恐讓相關人員必須放棄美國籍或離職,對於中國半導體企業招攬美國人才將更加困難。

 

撤離中國 晶片業頂級工程師和主管開拔了【摘要2022-10-16自由】在美國的半導體出口制裁下,在中國晶片公司工作的數百名頂級工程師,以及高層主管面臨著是否應該留在中國的艱難決定,這些包括在中國出生,但在美國完成學業並獲得工作經驗後持有美國護照的人。

近日美媒報導,科磊(KLA Corporation)、科林研發(Lam Research 和東京威力(Tokyo Electron)等美國工程師在週末已開始離開中國晶片廠。中國媒體也報導,許多人最近辭去在中國的職位,以避免受到美國最新限制措施的影響,該限制措施從1012日起禁止美國人為中國半導體公司工作。過去幾年,美國宣布一系列出口禁令,以遏制中國晶片業的增長。

一位駐廣東的專欄作家寫道,美國禁止美國人為中國晶片公司工作的決定是一個強有力的舉措,將迫使晶片專家放棄他們的美國護照,不然就要放棄他們在中國的職業生涯。包括上海貝肯公司(Beken Corp)和先進微加工設備中微半導體(AMEC)在內的中國晶片公司的高管名單,顯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持有美國護照

AMEC董事長尹志堯(Gerald Yin)是被點名的人之一。他於2004年離開英特爾,回到中國成立自己的公司。在此前的多次採訪中,他對中國媒體表示,能夠幫助中國建立自己的晶片供應鏈,他感到很自豪。

中國去年進口了4000億美元的半導體,仍然嚴重依賴外國晶片。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在內的晶片4國聯盟(Chip 4 Alliance)仍然主導著全球晶片供應鏈。

 

中國半導體產業「一夕被斬首」【摘要2022-10-16壹蘋】美國財經新聞網站Benzinga14日的報導中形容,中國半導體產業「一夕被斬首」。Benzinga報導指出,拜登的行政命令規定,任何在中國工作的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者,不得在中國半導體行業工作,否則就得冒著失去美國公民身份的風險。

估計約有200位美籍半導體專家在中國晶片產業工作,許多半導體公司的創辦人、高層主管都是美國籍,估計美籍的專家有2百人、美籍技術人員約2千人。簡單來說,拜登逼所有在中國工作的美國人二選一:要嘛立刻辭職,要嘛退出美國國籍。

然後在中國所有半導體製造企業的所有美籍高管和工程師,這一天集體辭職——中國半導體製造一夜間直接癱瘓。拜登一項制裁的殺傷力,比川普4年十幾波表演型制裁加起來還要大。」

「簡單來說,中國每一家先進工藝半導體公司,幾乎都在全面斷供、所有美籍人員辭職、全面一夜間完成被動撤離脫鉤,直接陷入癱瘓。什麼叫滅頂之災?這就叫滅頂之災:中國半導體製造的半壁江山直接價值歸零,全面崩潰,一丁點都不剩。」

自由亞洲電台引述江蘇半導體業界人士顧畔表示,中國大部分半導體行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工程師屬於「海歸派」,有的持有美國綠卡,有的已經是美國國籍,面臨國籍與職業「二選一」時,這些人選擇美國。顧畔認為,隨著這些人才流失,中國半導體產業將受到致命打擊。

顧畔說,一家企業成功至少有4個因素,第一是技術,其次是人才,第三是管理,最後一個是市場,「中國只有市場,但是3項都沒有,所以這些半導體企業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中國半導體將大滅絕【摘要2022-10-16自由】拜登政府日前對中國祭出最新的半導體出口管制,不讓中國取得用於超級電腦、人工智慧等領域所需的晶片和製造設備,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科技專家施耐德(Jordan Schneider)表示,此舉將使中國半導體產業「徹底崩潰」。

施耐德在十四日的推文中指出:「這就是大滅絕的慘狀,中國半導體製造產業將在一夜之間降至零。」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新規,限制美籍人員參與中國晶片製造,已導致中國企業的很多美籍主管辭職,這會產生在一夜之間癱瘓中國製造的效果,「中國這個產業已經徹底崩潰,毫無生存的機會」。

施耐德指出,十二日生效的新規,將對中國整體國家安全帶來嚴重打擊,「這不像川普時代十幾輪的表演性制裁,而是對中國廣泛產業斬首的嚴重行動」。美國商務部在七日發布聲明表示,新的出口管制是為了回應中國使用超級電腦和半導體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侵犯人權

美國商務部主管工業和安全事務的次長艾斯特維茲( Estevez)表示:「威脅環境總是在變,我們今日更新政策,確保我們正在因應中國造成的威脅,我們也將繼續與盟友和夥伴聯繫與協調。」專家指出,新的出口管制代表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明顯升溫。戰略諮詢公司「創新未來中心」(CIF)共同創辦人普拉卡什(Abishur Prakash)表示,最新的行動意味了美中之間的裂痕,已擴大到沒有迴轉的地步。

 

中國半導體協會PO文求饒【摘要2022-10-16自由】美國政府近日擴大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管制,還禁止美籍公民及永久居民在相關中企任職,許多美籍高管及工程師一夕請辭。

面臨產業鏈崩潰危機,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著急發出中英文聲明,強調對管制措施很失望,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就是曾任7年中芯國際董座、現已辭任的周子學,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則是該協會副理事長之一。

美國拜登政府10 7 日公布對中半導體出口管控措施,除了禁止美企向中國出口先進晶片及技術之外,也禁止向中國提供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美國設備及工具製造的部分半導體晶片,美商應材、科林、科磊隨即停止對中提供服務。

除了晶片斷供外,令中國半導體產業崩潰的管制措施,就是禁止美國公民及永久居民在這些企業任職,導致取得美籍的中國海歸族美籍員工陷入21抉擇,目前多數選擇離職。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也下達命令,要求旗下美國員工配合美國政府新規定。

 

中共二十大無法改變中國經濟衰退的趨勢【摘要2022-10-16自由 蔡明芳】美國高盛(Goldman Sachs)銀行在八月下修中國經濟成長率至3後,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近期也分別下修中國經濟成長預估至2.8%與3.2%,距離中國官方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的目標5.5%愈來愈遠,這也是我們少數見到全球主要經濟預測機構,對於中國經濟的預測出現與中國官方預期的落差愈來愈大的情況。

若我們在考慮近期美國新的科技管制手段,中國經濟成長可能被進一步下修。從去年開始出現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恆大債務違約的情況,到今年爛尾樓與民眾拒繳房貸,以及許多村鎮銀行出現擠兌的現象,這也顯示中國政府面對的經濟挑戰愈來愈大。

出口、內需與投資,往往被認為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就中國的出口而言,我們可以區分為中國對於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或低度開發中國家的出口變化來討論。

首先,自美中貿易衝突以來,美國對中國採取的科技出口管制,並未因為拜登總統上台而有趨緩的跡象,從過去25%的「微量原則」(De Minimis Rules)到近期所採取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都顯示美國對於中國科技的管制趨嚴,對中國尖端科技的發展的關注也更為謹慎,在此管制背景下,科技產業對於中國的新增投資必然會減少,新的管制政策也會加速供應鏈的重組速度

更重要的是,讓原來對美國政府態度存疑的外國廠商,也必須要認清沒有兩邊押寶的模糊空間。因此,我們可以預期,美國對中科技管制趨嚴,將導致新增投資的減少,以及供應鏈的加速重組的結果,這將是中國出口將會持續衰退的主要原因。

其次,對許多過去與中國密切合作的開發中國家或新興國家而言,如已宣布破產的斯里蘭卡,或面臨債務危機的巴基斯坦與寮國等一帶一路國家,均面臨美國聯準會(FED持續升息與全球通貨膨脹的挑戰。聯準會升息使得這些新興國家的債務增加與新興國家貨幣相對美元貶值,使得新興國家被迫同時面對既有的全球能源與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問題。

高通膨加速中國經濟衰退與一帶一路的破產,人民幣只會愈來愈不值錢。此外,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等波羅地海國家也先後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這也意謂中國在對開發中國家,以及已開發國家的出口也會大幅降低

除了上述因素外,全球通貨膨脹使得全球經濟會出現衰退的可能性愈來愈大的情況下,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將首當其衝,中國對外出口衰退的情況應會持續,且尚未看到盡頭,這使得中國政府創造外匯收入以及廠商創造利潤的機會都大幅減少。

就中國的內需而言,自武漢肺炎疫情到Covid-19變種病毒蔓延以來,中國採取的封城清零措施已對於自身經濟帶來極的的傷害,加上中國限電對廠商生產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都對於中國的就業與內需帶來不小的衝擊。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七月經濟數據顯示,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年增2.7%,低於預期的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3.8%,均低於預期的4.3%。八月經濟數據則顯示,消費、投資、工業增加值全部低於預期,其中社會消費零售年增2.5%,顯著低於市場預期的7%。由此顯示,中國國內需求確實也出現持續下滑的趨勢。

中國國內需求下滑也部分反映在,韓國對中國出口衰退與貿易逆差的現況,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在本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韓國已連續第六個月貿易逆差,韓國自今年五月開始對中國出現貿易逆差,南韓上月對中國的出口則衰退6.5%的衰退。

相較於台灣出口與經濟成長的良好表現,韓國與中國經貿關係的變化更凸顯台灣近年台商回台投資所帶動的經濟體質改變,使得台灣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內容與韓國已有很大的不同。

當中國的出口與內需都出現顯著的下滑跡象時,中國經濟衰退的預期也會影響廠商投資的誘因,在此情況下,中國投資動能也將會消失,換言之,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都已無力再拉動中國經濟的成長,中國經濟衰退以及未來的房地產泡沫問題將會更加嚴重。中國經濟大幅衰退將成真的原因有二,

第一,隨著中國的經濟成長,中國的人口紅利與環境紅利已逐漸消失,中國需要新的經濟轉型或技術進步,來改變其勞動生產力以帶動其經濟持續成長,可惜的是,經濟的轉型需要的民主制度與法律制度。因為習近平的廢除任期制以及香港送中條例通過與共同富裕政策等因素,已受到極大破壞。

沒有好的法律制度與財產權的保障,市場機制也會受到破壞,此時,經濟資源將無法被有效的利用。在中國既有的經濟規模下,我們很難相信中國共產黨可以取代市場機制,透過共產制度對資源做有效的分配。

第二,習近平卻選擇發動戰狼外交,破壞民主國家對其長久累積的信任,導致國際供應鏈加速轉移,這也會造成中共可以使用的經濟工具愈來愈少。

最後,中國不僅是世界的工廠也是重要的消費市場,中國經濟持續衰退對世界各國的經濟必然帶來不小的影響,面對中國經濟的衰退,如何提高經濟的韌性以降低衝擊,將會是包含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所需面臨的嚴肅課題。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7731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