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05 10:46:32瀏覽2846|回應0|推薦11 | |
【破音字的由來】 1920年第六屆全國教育聯合會於上海開會,議決以北京音為國音標準,以至少受過中等教育的北京當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 這個訂定,在當時,引發了《國語運動》在中國境內各省之京音、國音的爭論。 直到1921年,中華國音留聲機片與國語留聲機片開始發行,使國語運動之京音、國音之爭日漸平息,「中國話」這才走上「國音京調」的發展。 1924年,吳敬恆主持國語統一籌備會談話會,確立以北京音為標準,為了顧及讀音與古今異讀等問題,就又保留了許多文字上「又讀」的讀音。 整體而言,中華民國國語雖以北京音為基礎,然仍保留部分其他區域北方官話的方音。而原有北京音中又保留許多當地特殊音讀、傳統韻書字的發音。 因而在中國的文字中就又有《正音》、《又音》不同讀法的分別。 中國傳統讀書人誦讀古典書籍時,如詩詞平仄、押韻等,有其固定音讀,是所謂「讀書音」,因此又有所謂《日常語音》與《讀音》的差別。 自宋代以後,行文之中若詞性有所轉品變換,則也會改變音讀,是所謂《歧音異義》。 此外尚有《通假音讀》、《外語譯音》、《輕聲》、《變調》等,遂形成國語中一字多音的現象,造成國民使用上和教學中不少的困擾。 於是〈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於1985年召集組成〈國語一字多音審音小組〉,以達成本國國民使用上語音單純化、教學中標準化之目的,便利教育全體國民學習。 「破音字」從此正式列名於中文語言文化中,成為國民日常使用及教學中的標準技術及工具之一。 近年來「破音字」在使用上語音的字數,是一直不斷的有所成長和更新。網路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於1994年5月公告試用,經審議修訂於1999年正式頒布使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應外界意見與需求,目前正在進行該表的修訂工作,並暫時關閉該表的網路版本。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祕書陳雪玉表示,新版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最快民國101年即可公布於教科書,現在統一使用的(牛仔ㄗˇzǐ)褲,修訂通過後,唸(牛仔ㄗˇzǐ)褲或是(牛仔ㄗㄞˇzaǐ)褲都可以。 【使用破音字的爭議】 一字多音審訂表審音小組審訂音讀時,是依循社會流通習慣,改從約定俗成的音讀。 例如「癌」字讀為「ㄞˊ」(aí),與俗成的發音「炎」不同。 「滑稽」讀為「古蹟 gǔ jì 」,與俗成的發音(ㄏㄨㄚˊ ㄐㄧ 划基 huá jī)發音不同。 然而部份破音字的音讀卻不循此原則, 如「誼」統一讀為「易 ㄧˋ」(yì),與俗成的發音「移 yí」不同。 「液」統一讀為「夜 ㄧㄝˋ」(yè),與俗成的發音「義 yì」不同。 許多原本動詞、名詞分讀的音也改為一音, 如「騎」兵統一唸「紀ㄐㄧˋ」,與發音 (其 ㄑㄧˊ qí) 字不同。 部份音讀刻意維持某一音讀,也與社會習慣相悖, 如:「骰子tóuzi」(在英文中是:dice) 音「ㄊㄡˊ(tóu)」,與發音「ㄕㄞˇ shī āi ˇ」字不同。 「莘莘」音「深深 ㄕㄣㄕㄣ shēn shēn」,與發音「新新 ㄒㄧㄣㄒㄧㄣ xīn xīn」不同。 「扛」桌子讀為 (缸 ㄍㄤ gang)」等等。 另外「主角」的「角」仍定為 (ㄐㄩㄝˊ音同 決 jué) 也與社會大眾讀為 (ㄐㄧㄠˇ音同 絞 jiǎo ) 習慣不相符。
親愛的!故事說到這兒,我又要跟您說:我們下一篇章中再見了! 謝謝您的瀏覽!歡迎您的光臨!祝大家都平安健康又快樂! Cheers !我們乾杯!
本文參考資料 --華語中心 方謙亮— --天一出版社印行,方師鐸先生主編的《常用免錯手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 - 新華字典 - - |
|
( 在地生活|紐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