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2 20:56:43瀏覽11150|回應1|推薦10 | |
上一篇中說到,吃“豆腐飯”亦稱吃“羹飯”,是一種現今流行於江蘇、浙江、上海一帶民間的喪葬禮儀習俗。
這一篇將介紹給您有關“解穢(音:惠)酒”與“英雄宴又稱(英雄飯)”的禮儀,這是繼“積閏享壽”之後,又是同樣來自廣東、香港等地方喪葬習俗的故事。 要注意的是“閏”發音:潤,與香港電影紅小生“周潤發”名字中的“潤”字同音。 雖然字形很像,但可絕對不是“閨”,發音:規。像我們說“大家閨秀”、“閨女”、“閨房”時用的字。 「解穢酒」是按照廣東人傳統習俗,辦喪事後(即先人上山之後),或火化儀式之後,家屬都會安排酒菜招待親戚朋友,完成葬禮法事後設的酒菜宴席,這就叫做「解穢酒」。 “解穢酒”通常都設在午餐的時段,因為喪禮出殯,都是在中午12.00 –下午2.00左右或之前完成,完成葬禮法事後,在殯禮上,死者家屬會穿著孝服,這個習俗又名「上孝」。 在中國傳統上,父母亡故,是應該守孝三年才脫孝,在所有喪葬禮儀中,是屬於最重的孝制。 「解穢酒」,每一席會有七道素菜和一款糖水,是反著吃的宴席,以甜品作為第一道菜。 吃“解穢酒”是帶有解脫,除去種種憂傷與污穢,哀傷的喪事不會再來,是家屬和親友作為去除憂傷及解除污穢為目的的意思。倒轉來吃的意思是說:一切喪禮儀式已經結束或告一段落的意思。 “解穢酒”在古早的時候是稱做「解慰酒」,具有讓喪家和親戚朋友們“節哀”及讓親朋好友們在餘生“繼續努力”營造另一個有價值的人生之意。 會改稱為“解穢酒”是後來的“口誤”,也是因為眾人迷信,參加喪葬是一種“晦氣”“不幸”的聚會,可能會給自己帶來負面的災殃,所以,喪家藉這“食”的風俗,來突破這喪葬習俗中,所可能隱藏災禍的禮儀,也有口誤的可能,而改稱為“解穢酒”。 出喪後擺的“解穢酒”必有一味素菜(齋菜),裡面的用料可以不拘,但一定得要有“冬瓜”和“豆腐”這兩種食材。 因此又有好事之人喜歡把有這兩種食物,聯繫到“出喪”這類事,所以,廣東和香港這一帶的居民,又對管出喪這等不吉利的事叫“冬瓜豆腐”。 雖然擺設宴席 “豆腐飯”、“解穢酒”與“英雄宴”目的都是為家屬、親友作為除憂傷、解污穢的意思。但“英雄宴”在早時的吃法和意義卻又大不相同了。 “英雄宴”在現今也有人稱做是“英雄飯”,或“應紅宴”或“應紅飯”,其實都是口誤。正規的是應該稱做「纓紅宴」才是對的。 「纓,拼音:yīng發音同:英」,「纓」算是一個古文的“破音字”,也就是一個字有多於一種的唸法,「纓」在古文中發音同「盈」、「嬰」,在現代文中才發「英」的音。 「纓」在古文中,當名詞用時;是“頸”脖子的意思。自上而繫於頸也。 在古文【禮記•曲禮上】中,就有【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 古時女子所配戴的「纓」有二:一為幼時所佩之「纓」;一為許嫁之後所佩之「纓」。都是掛在脖子上的物件。 「纓」在喪葬禮儀中,是作動詞用,有纏繞的意思。 謝靈運《述祖德詩》有云:「兼抱濟物性,而不纓垢氛。」即為「纓」作動詞用之例。 因為辭世者若為福壽完人(滿陽壽60歲才過世),在做完七七49天的法事之後,則可以稱喜而繫紅。經七七家祭,功德完滿,往生者升上祖先的位置接受膜拜,亦例於墓主的墓碑或神位之上簪上金花及繫上紅帶;如此之禮就是稱「纓紅」,而非「英雄」。 早前擺“解穢酒”的意義,是指散席後仍帶孝在身,直至守孝完畢才設席“英雄宴”的。 在每個“七”中設下的酒宴,跟喪家有關係的親朋好友,是可以反反覆覆吃上好幾遍的宴席,俗稱“食七”的,都可稱做是“解穢酒”,也都是按有七道菜和一道糖水的方式擺設,而且全都要「倒吃」,先甜後鹹,從糖水吃起。 但“英雄宴”則是只在家人“脱孝”時,才能擺酒設席的“英雄宴”。 在古時;葬禮時間漫長,最多可達三年之久,因此是有“守孝”和“脱孝”的禮儀之別。現在仍有部份按照古老習俗辦喪的人、依舊守孝一年才設脱孝“英雄宴”。 一般「英雄宴」都有八道菜,以取好事成雙之意,以八道素菜及一款糖水為一席。 象徵白事完結,可以正常過日子了。“英雄宴”因此一般都只宴請一次。 如果家屬在先人下葬或火化後不再做法事,其後家屬所設的酒菜,通常叫做「英雄宴」,現今社會大部份人都生活繁忙,通常選擇設「英雄宴」,即便表示除即脱孝。 簡單的說,「英雄宴」會有八道菜,第一道菜一定是燒肉,其後會有白切雞、魚、羅漢齋等。吃完即脫喪,百無禁忌,也不再為往生者做法事。 「解穢酒」則是七道菜,第一道菜一定是甜湯,菜中會有“冬瓜”和“豆腐”這兩味齋菜。吃完就很可能還有三七、五七、七七還有“做旬”(每10天一祭)和做對年(即為往生者的第一個忌日)的餐飲跟著 …等您吃呢! |
|
( 在地生活|紐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