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5/05 09:28:09瀏覽4354|回應11|推薦36 | |
全美有70000多份英文報紙,另有約3000種外語或雙語報,報紙從日報、周報、雙周報,到經期混亂該喝中將湯的不 這報是 Harry Golden一個人的獨角戲。他在美國社會作第二代移民*[1],多種行業打過滾,還坐過五年牢。雖然是冤獄,可是像李敖說的:罪名是假的,牢可是真坐!後來尼克森以總統之身代表聯邦政府向他道歉 (1974),可是一,馬后炮!坐都坐完了,二,設想他如果沒抖起來,尼克森會道歉? 戈登的怪報怪固怪,形式上卻不搞怪,是個本本分分乍看簡直像教科書的報紙,有16大頁,每月出版(盡量啦!),既然一個月才出一次,賣點當然不在即時新聞,它的確沒有新聞---國內國外新聞都沒有,硬的如社會,政治,沒有,軟的如花邊,八卦,狗仔,一概沒有。
河上肇的《社會問題研究》還有帝大的校門口書店可以擺放寄賣,《卡羅來那的以色列人》連書報攤都沒有,它純靠訂戶。 訂戶有多少?一萬四千個。 都是些誰呢?誰會訂一份又沒有新聞,沒有八卦,既無樂透明牌,又無股市分析,連個大屁股大奶的照片也舍不得滋潤讀者,一副撲克面孔的教科書呢?錯矣!他的讀者可不是等閒,除了North Carolina 州 Charoteville 當地居民外,都是全國各大小報紙的編輯,宗教領袖(例如佈道名牧葛理瀚)和政界名人。原來,戈登辦的是行家的報紙,閑人免進。 戈登的報,沒有新聞,卻有讀者投書。讀者投書躍居主客,這很有趣!臺北東區有一種雅痞咖啡店,店里賣的東西沒什么稀奇,但店里卻收拾得雅緻大派,更神來一筆的是整個店三面都是落地大玻璃窗做成,坐在店里吃喝,等于玻璃缸里的魚,打情罵俏或故作清高都一覽無遺,敢進來喝杯閻王咖啡的,卻都穿得衣香鬢影而人模狗樣,讓人眼睛一亮,這樣水漲船高,就產生一種詭異的心理學凝造,仿佛要求自己除非穿得像去頒發金馬獎,就“不好意思”進店(殿!)消費,而這家店的高品味,其實是被顧客撐起來的,店家本身的硬體投資,只有那一圈落地長窗(玻璃魚缸!)而已! 戈登的報,也有這種吊詭效果,如果14000個讀者都有來頭,都是美國大山寨里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們的彼此投書,能不好看么? 若論戈登的編報手段,絕對是摩登原始人。他張開眼就寫,寫完丟進一個木桶(沒錯!你沒聽錯),堆到發刊前,再從桶裡尋寶,找到什么算什么,見合適的就排進去,隨檢隨排,頭尾相接(接龍?),排夠16大頁就出刊……,這樣陽春的編輯,連目錄 index 一概沒有,他的讀者怎麼受得了?因為他的貨難得! 他是獨居隆中的諸葛亮,草堂春睡足,大夢誰先覺!向14000個讀者作文化簡報。他是郝隆,光著大肚皮曬書,你們包涵洒家則個!他是姜太公,你們愿者上鉤,退報請早。他是司馬遷,明修棧道,暗槓劉邦,指桑罵槐,隨我太史公高興。……戈登他用淵深豐富的文史哲來曬書,不論你幾歲,都覺得是面對精彩幽默的長者,向你娓娓細說人生……。 這16大頁裝填15000-20000字,都是他老兄的一言堂,是王榕生時裝、傅培梅食譜、李季凖感性時間,和馬爾蔻梁美語的搞法!這一人報,校長兼撞鐘,他的讀者都心里有數,不意外,但是他的排版也未免太陽春了,他根本不理什 戈登的怪報,除了他一家之言,一無所有,可是在別的熱門報紙包了花生米,糊板塗墻之後,戈登的《Carolina Israelite》不但沒有recycle,還出了選集,就叫《只在美國[only in America]》,而且再版12次。 這跟我什麼關係? 我謬為比附:沒有 Golden 的才情,卻每週出刊一份,(也有脫漏,比他好不到哪去),長沒能長到3000,短卻也沒敢短到20幾字,沒敢蹂躪讀者,于近悅遠來卻缺茶短水,十分怠慢。對讀者之不敬,也一如木桶,尊貴不到哪兒去--偶爾時辰對了還分到一碗刀削麺(吃過的舉手)--,我固無猶太傳統,也三“生”有幸,包羅萬象……。他有14000個訂戶,我有97個推薦(到今天為止)。我的讀者也沒跟我見外,從蒙古長調,酒後真言,媽媽獻寶,到篤姬拋媚,(差點忘了,還有sas的鬥爭檢討),對我十分照應。 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往來都是客,全憑版一張。別客氣,隨便坐。
( April 28, 2006 原作,May 4, 2009 改寫)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