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盛詩之累
2009/03/30 14:00:09瀏覽1688|回應2|推薦20

引用文章為“唉”朗讀

《為愛朗讀》改編前已是德國暢銷書(Bernhard Schlink, 1995 Der Vorleser ),導演 Stephen Daldry 幾年前執導過 Virginia Woolf 的“時時刻刻(The Hours)”。這部電影在影劇版的焦點都是漂亮的影后如何“大膽犧牲”,卻不知才華洋溢的女主角 Kate Winslet 幾乎因為此角色而真正犧牲,美國猶太勢力說:她可以得獎,但絕不能因為演出《這樣一個角色》而得獎……

《這個角色》怎么了?這在 Roger Ebert 影評里現端倪,他說:

We have enough Holocaust movies, why make another one? 除了代表性地為民發聲反映長期眾怒外,亦別有所指。蓋本屆奧斯卡角逐暗潮洶涌,好萊塢那些猶太沙皇強烈杯葛 Kate Winslet 得獎。因為(1):她一個小人物,竟要背納粹巨罪,反映的是政治正確的鐘擺與嘲諷,“令人同情”。(2)她若以飾演一個《毫無心機的文盲女工》而得獎,將吊詭地顛覆猶太人戰后宣傳了60 年,辛苦描繪的《納粹邪惡魔鬼》臉譜。Roger Ebert 是美國影藝界的影評祭酒,自然深諳門道,文章點到為止,但顯然已寓春秋臧否。

猶太集中營是一場浩劫,再怎麼檢討也不為過,但令人不舒服的是以暴易暴的心態,讓人有虎去狼來的感受。巴勒斯坦人應該體會最深,他們在加薩走廊的難民營里,一頂破帳篷住滿祖孫三代是常態。猶太人對另一個民族的專政到如此地步,卻還在拼命宣傳自己才是 2000 多年來全世界各民族聯手打壓的受害者,暗示全世界在納粹殺猶行動中,都是落井下石的幫兇,你好意思?猶太人的600 萬死亡數目是不是紅軍把 90 萬的原始數字摻水放大、以激起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誰敢討論就讓誰失業走人!Mel Gibson 不過轉述他父親的提問,就面臨千鈞壓力差點終結演藝壽命。

我讀 Roger Ebert 評論,最先閃入腦海的是的名作 "First they came for the Communists" 寫《為“唉”朗讀時,第一時間就將該段全文列引,但后來又刻意拿掉,避免主題陷入反猶擁猶歧路,而保持距離。

Martin Niemöller
這段太有名了,且在美文化氛圍里, Niemöller 這段幾乎已成猶太傷痕文學的專利。但猶太人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都是未能將民族核心價值擴大為普世關懷價值,對澄清《選擇性正義》缺乏積極性。猶太人只關心他們自己的九世之仇,只會沒完沒了斤斤計較誰阻礙了他們的追討,對猶太之外的不平不幸毫不在意。為此,即在最溫和的知識界也激起反感,對猶太人沒完沒了指控德國,殊覺乏味;對猶太人拿著放大鏡到處指控沉默大多數是納粹幫兇,也早已反胃。

這段文字背后還有公案:(參看加州大學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的德國史教授 Harold Marcuse網頁http://www.history.ucsb.edu/faculty/marcuse/niem.htm

原詩有好幾個版本,我們先看這個 1976 德英對照版:

Als die Nazis die Kommunisten
  hol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Kommunist.
When the Nazis came for the communists,
I remained silent;
I was not a communist.
Als sie die Sozialdemokraten
  einsperr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Sozialdemokrat.
Then they locked up the social democrats,
I remained silent;
I was not a social democrat.
Als sie die Gewerkschafter holten,
habe ich nicht protestiert;
ich war ja kein Gewerkschafter.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I did not speak out;
I was not a trade unionist.
Als sie die Juden hol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Jude.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I did not speak out;
I was not a Jew.
Als sie mich holten,
gab es keinen mehr,
     der protestieren konnte.
When they came for me,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out for me.

以后陸續出現了各家版本,這些版本不是因為年代久遠而傳抄分歧,當然更不是因為孔壁出土的蝌蚪文古本來壓武帝的今文經,反而分歧的來源主要是他自己!他是個全職牧師,每天的工作內容

概他是個牧師,頻頻受邀講道,他又極擅演說,乃因地制宜,對聽眾做出調整,他本是詩的原作,自無版本問題.

同樣一本三民主義,一個主義,各自表述,孫中山講三民主義,張作霖就湊興成四民主義,國父遺囑,都知道要點在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但鮑羅廷拉陳友仁卻咬住告蘇聯同志書,要替共產黨路線定性,要以聯俄、容共、扶助工農取代三民。而更死咬執筆汪精衛的後續忠奸,意圖翻轉國父遺囑的位階。 27部隊的陳明忠,讀了周佛海的日文譯本,大為感動,所以即使後來進出大獄,坐穿牢底,死去活來,仍恪守初衷,無改其志。同樣讀金井寬三日文譯本三民主義的京都帝大岩裡政男,則自作聰明,曲解三民主義,說主政者的目的,就應該是為資本家賺錢。一盞翠玉白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看見翠玉,有人看見白菜,有人看見藝術,有人看見發財,有人看見維他命C. 佛印坐地成佛,蘇軾但見屎坨。

這一首是貼在波士頓,就撒了天主教的狗血,概美東北英格蘭地區是天主教老區,甘迺迪競選總統時,新教對他最不放心也是他的天主教背景,他為此特地跑到DC去見了Methodist宗教領袖及長老,拆解競選地雷,立誓絕不會讓梵蒂岡主宰美國。 Niemoeller牧師去波士頓講道,將天主教這Key word加進自己的招牌詩,信眾自感貼心。

這一首,是洛城同性戀大遊行,這首詩也蒙塵,被同性戀強姦了。

我看見moeller詩有兩面,正面是他的結論,背面是他的反省。

他的結論是:德國納粹狂飆,腥風血雨,掀起人類浩劫,德國國民此前此中,縱容有份,助長有責。德國人民難卸漠視其罪,結果害人害己。

他的反省是:他也曾陽光燦爛,大踏步出門,告別父母,響應祖國的號召,作德意志聖戰的鐵血尖兵。

詩的正面,是他直白的陳述,莊嚴的結論。

詩的背面,乃是他大義覺迷的泣告,皇天后土的懺悔。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mei3&aid=2797927

 回應文章

無任所記者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The Hours
2009/03/30 22:00
The Hours是2002年的電影,版主可能筆誤了。
yichun(meimei3) 於 2009-03-30 22:05 回覆:

謝謝指正,已改正。


sunis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Martin Niemöller有您幫他的詩平反,九泉下也該含笑了
2009/03/30 16:33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不美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極端的思潮, 引來一個新的極端思潮

只有少數人能在所有的極端之間做反省

(自由主義是對所有極端主義的一帖藥, 是提醒知識分子時時警覺的supervisor system, 可惜的是, 自由主義一開始在中國發芽, 竟然撿了其中的糟粕; 往浪漫主義走)

"條頓民族"的光榮,讓條頓民族自我毀滅, 引來的竟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大的兩次殺戮

以人道主義包裝的猶太復國主義不斷擴大解釋, 啟示錄裡耶路撒冷第三次毀滅的預言, 如今看來,也已不是神話

Martin Niemöller的詩是悲愴的自我反省, 結果卻被一再拿來當成新極端主義的護身符, (連陳水扁也拿來用), Martin Niemöller若有知, 在墓穴裡要不覺得悶也難

不斷被強姦的228, 加薩難民營裡的"人道主義"......我的天! 真正看懂這首詩的,幾人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