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殺和反自殺---盧武鉉和大江健三郎
2009/06/11 02:20:35瀏覽2703|回應3|推薦21

(一) 盧武鉉的自殺

盧武鉉自殺,引起自殺泛論,自殺在我們固有文化里,只有極少數狀態下被認可,像程嬰公孫杵臼,自殺為了負責到底,所以進了八義,像伍子胥項羽,自殺為了保持潔白,就容有雜音,像田光推薦荊軻,本無自殺必要,但為了《斷疑》《自清》(君子不能使人疑)也自殺。總之固有文化里沒有鼓勵自殺這回事,鼓勵自殺是東洋文化,國人對日式自殺的通俗看法,可以司馬中原為代表:要死麼關五臟廟何事?要砍砍脖子,是腦袋犯的錯!肚子得罪你啦?干嘛切腹?

做事失敗了,可以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可以箕子遠走,自我放逐,但傳統文化并不推崇一死了之。真正事敗而自殺,身后評價是褒是貶,也視情而異,并無通則,像項羽是無顏見江東父老,黃伯韜卻是不愿逃出去《給天子門生》恥笑,閻海文呢?可以留校察看,卻也成仁取義,《絕不讓敵倭輕看》。而真正丟人現眼責無旁貸的失敗,在明思宗(崇禎)卻如阿扁,死不認錯,死到臨頭還是“朕非亡國之君,諸臣卻盡為誤國之臣”,《千錯萬錯,都不是阿扁的錯》……

進入現代,自殺年齡層下移,原因多元化(現代化!),高危險族群巔峰化、小群化,精神醫學上除了major depression 及bipolar (mania-depression psychosis躁鬱症)外,也有基于personality grouping,而作流行病統計學分類(epidemiology/biostatistics),好發于Axis B (舞臺傾向,不穩定人格)*1。簡單說,在既有自殺原因之外,出現很多新的自殺群,這些新的自殺群,原因固有因工業化社會高節奏帶來社會壓力劇增外,也有光怪陸離,五花八門者,從《不值一提》、《不堪一駁》以至《不值一笑》都有,其中最讓人感覺無奈與吊詭者,是膚淺的女明星的自殺(注意:明星而《女》,是從流行病學的統計結果而得,并非對女性主義不敬)。而從廣義看,盧武鉉的自殺比女明星的自殺也高明不到哪兒去……

自殺的社會心理學背景中,至少有三項流行認知是特屬于國人者:

1.國人普遍接受《一死百了》《殺人不過頭點地》的緩折之見,對自殺《既遂》者,普遍采用《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態度,希望《入土為安》,很少在人死后繼續追究是非。極少去揭穿死者可笑的《自我感覺良好》。對于死了的笨蛋和壞蛋,還鮮花盛宴追悼會,粉絲成群,哭送“英年早逝”的“菁英”!?

2.因為流行文化的反覆鼓勵,個人主義抬頭,對行為反省與客觀認知,逐漸被《自我價值極大化》所掩蓋。一般人對哲學人生觀的參悟,幼稚而自信,思而不學,缺乏深度,越來越傾向攬鏡自賞或彼此吹捧的病態。自殺竟逐漸發展為自我標榜的終極手段。自殺是自認《眾醉我獨醒》,對整個外界的譴責,是自我價值的終極保衛戰。

3.社會對搶救《自殺》或《自殺傾向》者,所采用的方法是盡力哄讓,常使原已定案的決定翻案,而做成自殺獲救者所渴望的改變,使失業失戀失婚失學者,因為敢于自殺而《敗部復活》,而《大獲全勝》。自殺竟成爭相學習的逼宮和翻盤奇招。因為《有利可圖》,防堵自殺的機制竟直接間接鼓勵了更多的自殺。

簡單說:自殺者因《慷慨一拼》《放手一搏》,從走投無路翻身成《立于不敗之地》,這種戲劇化的結果,鼓舞了越來越多的投機分子加入,形同勸酒不當,越扶越醉。

像那些人生觀淺薄可笑的流行天王,因為《高人氣》,真的以為自己是天才,真的以為自己的哲學思想,做人處世,也跟唱歌演戲一樣,《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真的以為自己對人生的洞察和遠見,也像自己舞臺上一樣光芒四射、天縱圣哲,是蘇格拉底伏爾泰……,一旦因為細故客觀變化不隨己意,則暴烈地以自戕自傷對外界作終極否定。

盧武鉉至終也認為自己是對的,他的自殺是為阻止調查,是暴烈地壓制了對是非的討論,從這樣看,盧武鉉又比崇禎的《群臣誤朕》,高明到哪里?比林黛樂蒂高明到哪里?

他只勉強比另一個更不要臉的王八蛋,略略多考幾分而已。



*1  定義依據 DSMV 所公布,目前的共識 Cluster B /第二類(dramatic, emotional or erratic disorders),代表型計開四種:

1.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反社會”人格異常

2.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邊緣式”人格異常

3.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舞臺式/鎂光燈式”人格異常

4.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自我感覺良好”人格異常




(二) 大江健三郎的反自殺

宋窯汝定鈞,還有哥窯背後 < 負氣滅窯 > 的故事,講也講不完,但是可以講死人的故事,不能講故事給死人聽,我有再多故事,沒法講給櫻花謝盡的枯枝聽,你得自己去找海明威,找柯達,找川端康成,自己去金閣寺找更等而下之的三島尤紀夫,我對自殺並不陌生,……。基于專業而勸阻,是打完我該打的仗,自殺是自私的極致,我對勸阻無效的自私者,不紀念,不留戀,不懷念。因為不值得懷念,不配紀念 。 對 < 寒潭冷月,荒城弦靜 > 戰前的日本式哲學*1,把自殺上升到唯美和 < 曲終於顛峰一刻 >*2 ,對不起,我不感興趣。對二流假命題費力氣,我毫無動機。

戰前,日本這種自我唯美式的自殺哲學,被閉門式,夜郎式的主流設定所《歌頌》所《保護》,即使出現過質疑,也零星而不夠分量,戰後,開了門,這樣病態的美學崇拜,終于有開了眼的一流學者來否定,大江健三郎 ( 諾貝爾文學獎,東大校長 ) 的文章就清楚說明此點。從臺灣接觸日本文化,近在咫尺,但山本五十六有人拜,三島由紀夫有人迷,松下幸之助有人學,宮崎駿的動畫有人買,連不入流的小泉純一郎也有人哈,但大江健三郎多半不知,但他卻是有普世價值而值得尊敬的一流人物,推薦給腦袋打死結的哈日派,不見得能像源氏物語等值的重視。至少大江之前另外一個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選擇自殺,實在該正視文化內生的病態,一種歌頌自殺的病態。

1994 年大江因他的作品中“存在著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契機、嶄新的見解、充滿凝練形象的詩這種【變異的現實主義】,讓他回歸自我主題的強烈迷戀消除了語言等障礙”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然而大江健三郎是個充滿爭議的作家……。,他的作品繁多,隨手可得,如果要找個《摘要》或 《導讀》 來速成,可以看:

1.曖昧 な 日本 の 私 [Aimai( 曖昧 ) na( な ) Nihon( 日本 ) no( の ) watashi( 私 )] Japan , the Ambiguous , and Myself: The Nobel Prize Speech and Other Lectures  

這是大江健三郎的演講集,當然, The Nobel Prize Speech (1995) 是中間壓軸的一篇。

日本人得知大江獲獎時,都驚訝不已,隨後就感到憤怒。 Why ?

他們認為大江獲獎是因為他對日本保持批評態度。換句話說,他得獎不是表揚日本文化,而是羞辱日本文化,是西方透過表揚大江的動作而表達對日本文化的自私、自我作聖的嫌惡!日本人當然不領情當然惱羞成怒, ( 外部借表揚內生的異議者,來羞辱一個文化主體,并不罕見,頒獎給薩卡洛夫,索忍尼辛以至達賴都是 ) 。

大江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倘若連成年人都不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卻硬要孩子們相信明天會更好,乃不負責任的態度。”

讀日本傳統文學的外國人,幾乎都覺察一個異樣:日本文學裡,絕少以兒童為主題,即有亦是桃太郎式的童話。打擊魔鬼的桃太郎,既缺乏內心世界的探索,亦擺明了是小孩子看了熱鬧開心的態度,如果再深入一些,這樣的《童話》其實更隱含《掃魔平妖》的胎教,有極為危險的預設:第一日本天生就是正義之士,第二蕩魔綏靖雖血腥,卻是必要的手段,《殺殺殺》也被合理化。翻譯成具體政策就是大東亞圣戰。如果說那是過去,那現在呢?現在是任天堂和 Play station 發行的那些全球熱賣的 killing game ……。

日本文學裡找不到探索兒童純真世界的傳統作品,其實很合理,你能夠想像 : 唯美自殺的經緯裡,擺得進兒童麼?

大江的文采固然光華奪目,但關鍵在於窮而後工,這《窮 》也起自兒童……。大江有黑色,無解的隱痛, 1963 年,大江的妻子生下一個嚴重殘障的孩子,後腦部有個肉瘤 ( ? ) ,大如另一個腦袋……。這影響到大江日後的作品,他開始思考死亡與再生的意義,《萬延元年的足球》便是以此為本……。

*1. 周作人對日本文化唯美的描述用字。

*2. Ruth Benedict 的菊花與劍(Chrysthanthemum & Sword)里對此有專章。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mei3&aid=2557607

 回應文章

不能正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寫得好!
2009/06/24 06:50
好得不禁想讓我多喝幾杯,好好思考思考

海豚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自殺行為的社會研究
2009/06/13 20:27

  在學校也處理過學生因為憂鬱症而燒炭自殺的案例,因此如何加強高危險群學生的辨識、篩選與追蹤輔導,也是輔導單位的重點工作之一。

  自殺行為的社會研究,最有名的是社會學家涂爾幹所著的「自殺論」一書。他將自殺行為分成三類型:

  1.利己型自殺:個人與團體之間的整合度過低,當個人與社會之間距離愈顯隔離時,就會產生自殺行為。例如:久病厭世。

  2.利他主義型的自殺 :個人與團體之間的整合度過強,個人被團體完全控制,而按照社會的指令赴死,例如:日本的神風特攻隊。

  3.脫序型自殺:社會被某種重大危機侵襲或產生急劇的社會變遷時,社會整合力量降低,固有的道德規範或習慣遭受破壞,造成個人對團體的疏離,便容易產生脫序型自殺。

  至於台灣日益攀升的自殺率,很多都是肇因於脫序型的自殺行為,失業、生活困頓、經濟壓力…,當社會整合力量失去控制時,自殺遂成為一死百了的自我解脫方式。


Ruru~憂傷與你同感,快樂比你開心!與你同吟苦樂,互為心情知己!
yichun(meimei3) 於 2009-06-13 23:45 回覆:
久病厭世型已經看得太多,這在 medical ethics 上也許要用 euthanasia 的立法去調整。好在國人并無基督教極端保守主義者以 ideology 杯葛立法。

利他主義則十分吊詭,因為用 martyre 來勾引無知者獻身,已經逐漸發展成一種新式的不對稱戰爭,正因為顧念人道考量,反而被野心家找到死穴,雖然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野心家聲色俱厲地表演其實不但不恤殉道者生命,本身亦完全不相信自己口頭主張的殉道理想……,(參看“門面考”)至于神風特攻隊的哲學探討,可以參看Ruth Benedict的菊花與劍。

脫序型……,這個社會如果對死了的《笨蛋和壞蛋》毋枉毋縱,以直報怨,也許自殺數字可以回降,至少看見盧武鉉死后《倍極哀榮》,鼓舞了很多笨蛋壞蛋都想嘗試

小餮
認真聽課〈ㄧ〉
2009/06/11 22:33
老師:
死亡成了美學也很奇特
日本的兒童文學沒接觸
學生倒喜歡手塚治虫的漫畫

是非真假各有所執,但群眾容易同情弱者是真的
敢演苦情戲的一定勝出 電視媒體的「功勞」

大陸的兒童文學作家有北大曹文軒和張之路等人受文革殘害
文學作品的悲涼情調也是美學
卻不是現在小學生能理解的
這我有深刻的感知
時代悲劇多產深刻作品
太平歲月不難無病呻吟
yichun(meimei3) 於 2009-06-13 23:49 回覆:
學問從來都沒有捷徑,沒有白吃的午餐,人生至理,得流汗追求,沒有速食麺。

看漫畫可以取代學問,大概是現今最流行的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