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海角七號》與《集結號》的兩號 淺說海峽兩岸的電影 
2008/12/14 10:05:20瀏覽2064|回應6|推薦17

我曾參加《天下》討論兩岸,提過:《對于很多沒到過臺灣的大陸朋友,對臺灣的理解往往來自兩個組成:一是自己的辯證邏輯和史地常識,二是網路傳抄提供的資料(其中又以教室內的黨史和教室外的電影為大宗)。由這兩者來衍生對臺認知。》當然台灣看大陸也是半斤八兩。可是細節卻微有出入。

第一,在臺灣,《課本》里對北伐以后的交待極其簡略,這不完全是政治干預,因為史學界本來就有規定距現時50年之內,可行研究討論,但不在歷史教學範圍。史學界統一的名稱《中國近代史》常用康熙到八國聯軍,《中國現代史》常用鴉片戰爭到民國成立,《中國當代史》常用八國聯軍( 1900 )到北伐結束( 1928 ),時間容有出入,卻都不涉二戰以后。

但這樣講并不說明問題,因為留白的部分正是眾目睽睽最好奇的部分,也是現今網上挖空心思搜索的焦點。更是雙方網友自告奮勇要糾正對方偏繆,殺得面紅耳赤的熱線……

如果為滿足好奇心或求知欲,教育部決定拋開史學規則,課本開始教這一段,那么,這到底是《解決問題》還是《制造問題》?

解決之說:—— 提供官方管道以解眾惑,
制造之說:—— 各方資訊千頭萬緒、未有定論、猶待理清,卻先迫使官方對仍存重大爭議的題目,強行給予標準答案,所謂“官方說法”(official story)。

以前,臺灣仍能平和地以“史學規則”回檔指責,現在杜正勝為打造臺獨割據的文化條件,強行推銷扁版的政治正確,連一個平和回擋的立場也淪陷了。

第二,電影在海峽兩岸被賦予的意義,和在一般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在兩岸自始就是兩回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電影其價值認定在兩岸南轅北轍,雖然無法因為《海角七號》和《集結號》的兩號而說明,卻因為兩號的廣泛回響而凸顯。

共產黨自始就比國民黨對藝文用功,也更注意系統化政策化經營。《電影》只是文藝之一,只是由于時空的客觀條件變化,影藝影響力普及率比平面媒體,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已翻了好幾番。《集結號》比《海角七號》,拍的各有優劣,但兩號成績已如李冰冰比白冰冰,蓋中共早年在電影上花了多少力氣,哪里是買票看電影的阿狗阿貓及80后的粉絲可以夢見?至于現在改革開放在統戰和藝文的二維空間上,又加經濟一維,則三維空間的討論、平面幾何已不敷,勢需動用更有效的數學工具。

總之,在臺灣的電影《養鴨人家》《秋決》《緹瑩》時代還是從大陸來臺的老輩影人編演,侯孝賢楊德昌的后現代,是臺灣自己土壤盆栽的接棒,夾在中間過渡的是,劉家昌瓊瑤(搶錢雌雄大盜!)的三廳電影《客廳餐廳舞廳》。

這中間偶有電影觸及大陸,緬懷多于介紹,醜化或美化亦皆無章法,即使就戰論戰,亦乏善可陳,從來沒有造成有意義的影響。印象中叫得出名字的有《皇天后土》和《假如我是真的》。如果大陸年輕一代曾經透過電影來理解 1949 以前的國民黨,而假設臺灣也曾經有類似的動作來交待中國近代史的ABC,那我要說:誤會誤會,您太看得起國民黨文工會了,太過獎了*1 !

至于臺獨的歷史論述,就看他們丟人現眼的顯學:《三王》(王幸男,王世堅和王定宇)亦可見一斑。他們連自己的神主牌位228也說得荒腔走板,怎么有能力建立感動人群的文化論述?蜀中無大將,連江霞陳雅琳也作先鋒,謝志偉莊國榮也算人才,汪笨湖鄭宏儀也掛帥印,餘思過半矣。

唯海峽兩岸各項關鍵點歧義太大,隔海推估難免離譜。這點莊子2000多年前已經先預告了,他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關于電影,在 1940 年代國共兩黨對文化戰線的重視,差了不止兩個世代,即以一件經常被忽略的小事來看,1934 五次圍剿合龍,中共自贛南瑞金出亡,日后中共黨史津津樂道的2萬 5000 里長征,實際是兇多吉少生死未卜的豪賭,但是在出亡的中央單位里,竟還包括了造幣廠和電影拍攝組的編制,即可見這絕不是《打家劫舍》的格局,而是政治高手指導的前瞻性規劃,這些沖洗底片、攝制電影的器材和人手,跟著《四渡赤水》《飛越瀘定》《翻雪山過草原》,然而即使在最山窮水盡的一刻(像兵困大渡河,士兵竊竊私語即將步石達開后塵),也從來沒有考慮過裁并文工團。張獻李闖固無此細胞,即袁項城段合肥難道又有這樣的遠見?

毛總結國共內戰的勝利,歸功于三大法寶,即黨的建設,武裝斗爭,和統一戰線。等于間接證實了軍事對壘外,文化戰線的壓倒性全勝才是根本。陳伯達寫過一本四大家族(蔣宋孔陳),這書毛評價《勝過百萬雄師》!而回顧30年代左翼文聯的選邊,冷眼旁觀的行家(e.g. 史諾 Edgar Snow ,謝偉思 John S. Service)即已預見國共勝負。爭辯電影工作者對中共究系主動投入或被動吸收,只是表象的討論,殊乏深意,蓋深部意義,應該是,文化戰場上共產黨已經鋪天蓋地占據制高點,在社會正義和歷史主流上都建立了《進步》《前進》的正字標記。……電影人爭先恐后的《精神加盟》《行動歸隊》實是宣告自己的提升。 1947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2》在此氛圍下推出而大售,堪稱代表作。那個年代的狂飆,有更根本的歷史性結構性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矛盾,不是 40 年代一頭熱的電影人、文化人可以回答的。

像《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電影,是打造社會觀感的《置入性行銷》。成功地打造了一個“等待黎明”、“呼喚新中國”的社會共識;而后武裝斗爭(三大戰役)只是對此一布局的收割耳。這可以從得魚忘筌、對功狗的殘酷迫害得證。賀綠汀(東方紅,作曲),周揚(文化部部長),蔣南翔(清華校長),陸定一(解放日報總編輯),丁玲(解放日報新華日報主編),吳晗,鄧拓……在文化戰線的攻城掠地,斬將搴旗,哪個不比林彪粟裕?哪個不是《勝過百萬雄師》?下場呢——即以義勇軍進行曲和東方紅的作詞田漢為例,他得到的是什么呢?──叛徒!永遠開除黨籍!所以說聶耳、魯迅死的早,葉挺王若飛摔飛機(或飛機被做手腳?)死的早,否則鹿死誰手不知道,但狗死毛手倒是天知道的。是《不幸》死的早,還是《還好》死的早?:

*1. 1976 年大陸突然逮捕四人幫,幾天后公布四人的罪狀進行大審,其中張春橋的罪狀竟然有國民黨特務一項,課堂上教三民主義的老師頓了一下,做個鬼臉說:太看得起我們國民黨了!我們打入的潛伏,竟然爬到國務總理

*2. 《一江春水向東流》:分《八年離亂(上)》和《天亮前后(下)》兩部,編劇是蔡楚生和鄭君里,蔡做到全國影協主席,鄭也爬高,但文革開始兩個都被打翻,死在牢里。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電影是光電機械衍生的新生事物,孔子孫子司馬遷固然都沒見過,盧騷伏爾泰馬克思也沒想過這么 powerful,蘇聯電影首先推出劃時代的嘗試:特型演員 Boris Shchukin ,他不但長得像列寧,而且還做了整形手術,更加無懈可擊,他還有侯冠群郭子乾唐從圣的本事,把 Vladimir 的音聲笑貌學得如假包換,《比列寧更像列寧!》*3, 這位“蘇聯的古月”,陸陸續續在20多部電影里飾演列寧,有名的如《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etc.(yichun 打賭 Kaiserfeng 和尼采和旺財兩位老兄一定看過)(按:演員 Boris Shchukin 比本尊列寧小24歲,古月比毛足足小了44歲)

值得一說的是,Boris Shchukin 先和幾位專家(影劇、表演、歷史)組成任務編組,閉門精心排練,最后驗收時有點緊張忐忑,還特地找來列寧同期的老戰友,這幾位碩果僅存的爺爺級老革命本來已經搖搖晃晃,勉強就坐,他秀了一小段列寧當年鼓吹革命的街頭演說,幾個老頭立刻“中了邪”,哭的哭抖的抖,歇斯底里地掙扎起立,忘情地致敬,……無獨有偶,傳說1980年某一次,李訥看見上了妝的古月,衝上前拉住手激動地擦著淚喊爸爸……

《海角》和《集結》兩號皆無《特型演員》,突然說起,是因為特型演員可以切入兩岸電影的系統性根本性歧義。

特型演員尤其是經過《整形外科》,不是臺灣的系統養得起的,尤其一兩部戲演完之后,演員的career怎么安排?像好萊塢大片《甘地》,《巴頓將軍》一陣風光之后,都發生無戲可演的尷尬。他們還只是有點像,還不算真正《領袖替身》的特型演員呢,甘地是印度國父,國父能下海回鍋去風花雪月么*4?無獨有偶,幾年前大陸出現穿毛裝演《救星》在百貨公司前招徠顧客,立刻被糾正禁止,道理一樣,像古月趙桓多王鐵成盧奇這樣,一旦定型,豈可隨便《下戲》《卸妝》《改戲路》?然而《列寧在十月》戲里如果沒有特型演員Shchukin擔綱,那只有像《賓漢(Benhur)》里的耶穌一樣演法:從頭到尾只有背影(大紅燈籠里的男主人也沒有露臉)。

特型演員敢于慷慨就割,把自己做成明星臉,就是有《國家保證》出路,這是奧運儲備選手的同樣邏輯:被選中的幼苗從小拜別父母入寺練功,即使打不進國家隊、省隊也是鐵飯碗。這樣的機緣在市場導向的體制是不可能出現的。

從特型演員一角切入,舉一反三:《甲午風雲》(1962)里鄧世昌是英雄,劉步蟬是漢奸,李鴻章是大漢奸,李之媚外,甚至要以宰相之尊請外國人吃西餐,巴結到這步田地……。但是同一個合肥李鴻章,到了《走向共和》(2003),李和西太后又都搖身一變,成了<調和新舊、周旋豪強、委曲求全,勉力持家>的愛國者。Yichun以一個觀眾身份說:在文藝深度及歷史考據的力道上講,兩片都是高檔操舵、令人起敬!戲里學院級的理論支持,歷歷在目,非同小可,這遠超過對市場隨興起伏、對觀眾品味看湯抓藥的格局,這哪里是幾個導演靠原始的沖動和江湖把式小聰明弄得動的?

這里講一個小故事:1991 秋在美東某大學,剛巧海峽兩岸兩個中國學生會先后都放電影(打對臺!),大陸電影一下就把臺灣的比下去了(一部齊秦王祖賢的爛片叫《芳草碧連天》,據說是省農林廳宣揚農村政令出錢拍的社教片),臺灣片在放映中發生大陸同學起哄笑場的難堪,散場收拾,有個臺灣同學實在氣不過了大罵,覺得輸人不輸陣,幹伊娘!怎么拿這種爛貨來丟人現眼?其餘幾個臺灣同學也幹聲載道,說如果我們沒有好電影就只有這種貨色,也認了,他媽的這爛片連我們也看不下去,怎么拿出來打對臺?我們在臺灣看過好片的呀《海灘的一天,小畢的故事,悲情城市》,我們的好電影呢?會長委屈的說:租不起,就這點會費,全榨干了,這已經是紐約辦事處文化組幫忙才有的……。《集結號》還有影迷一點一劃對號入座研究槍支型號戰役分秒,《海角七號》呢?在文學、歷史、影劇上怎么討論是一回事,他拍砸了自己認賠躲債、變成票房毒藥退出江湖,他拍好了呢?新聞局發一點滋潤意思意思,頒發好寶寶紙花一朵,別在胸前。這劇哪堪學術推敲?

*3 蕭伯納性宿幽默,有次聽聞某 country club 舉辦《蕭伯納模仿大賽》,也興沖沖報名參加,本尊混進參賽者里去競賽!準備徹底搞笑以顛覆會場,結果只得到第二名……。

羅丹替蕭伯納塑像,相成,揭幕,鑒賞家贊嘆:比蕭伯納更像蕭伯納!

*4 臺灣電影里突出的抗日英雄,先有《英烈千秋》里的張自忠,后有《八百壯士》里的謝晉元,都由不做第二人想的柯俊雄擔綱,柯演完張自忠叫好又叫座,如日中天,丁善璽趕快跟他合作八百壯士,八百壯士拍得只有愛國沒有歷史,動人場景只會三招半不斷重復,像張自忠一路打進閘北四行倉庫,但是抗日指標忌憚臺獨說嘴,本身又是政策片,影評也很客氣,但柯竟于殺青當晚跟一個酒女和港商爭風吃醋大鬧舞廳,進了派出所,晚報的標題極缺德:《八百零一壯士———柯桑》,謝晉元地下有知會氣活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海角七號》里大量日語,《集結號》里有幾句英語和冒牌韓語。外語在海峽兩岸電影里差異十萬八千里而很關鍵。讓我們說說兩岸電影里的外語和外語片在兩岸:

1990某次,唐德剛因田野調查造訪豫中某村莊,這村子幸免花園口那次黃泛,建村可上推北宋,村人說這村子太空曠,左右不搭邊,連鬼子過兵也“漏了”這村,所以村里人沒見過日本人!但村子里確實也被外國人洗過一次?唐問:外國人?哪個?八國聯軍…不可能吧!答曰:蒙古人,元朝!

《現實人生比戲劇更戲劇化》(Isak Dinesen)。生活中實際發生的笑話,比那些編出來的都好笑。這里要提點的是,《外國》二字所指,在海峽兩岸完全不同。如果用《外國片對海峽兩岸的影響》做題目,那么兩岸作田野調查其內容和影響將完全不同:在臺灣:光復前后先是日片,日片禁止輸入(1950)后是好萊塢美片。在大陸卻是蘇聯東歐片,阿爾巴尼亞片,和極少數朝鮮越南片。越是看不到的越發燒,這可以從1982(?)茱莉安德魯斯主唱的音樂片《the sound of music,1965》(台譯:真善美)在大陸上映(第一部美國片)萬人空巷,可見一斑。

禁止日片入臺(1950),有事實上的需要,像皇民李登輝次郎和辜寬敏六郎之流對天皇親爹熱娘固非全象,但對《天下無不是的日本》充滿濡慕緬懷也大有人在,若放任日片大映特映,實對《內(日)臺一體》有保溫的效果。像《203高地》和《聯合艦隊》在臺放映時,電影院里都有臺籍老皇軍、激動到起立振臂高呼“Banzai (萬歲)”!

在臺灣為日片拉鋸的同時,大陸接觸了完全不同的蘇聯東歐片,這些電影并不是在歐洲影藝界獨樹一幟的捷克片,而是反法西斯的政策片、二戰抗德片、以及與大陸交好的阿爾巴尼亞片。老三屆哪個不是對南斯拉夫名片《橋 (Most), 1969, 導演Krvavac》看得倒背如流?多年后即使到了美國,哪個不會學兩句《橋》里德軍軍官一本正經地搞笑:混蛋!不是屁股,是臀部!……報告,是!長官!臀部!……,這樣電影的嚴肅面(廣泛學習,寓教于樂),也栽培了董存瑞的種子。

然而巴爾干半島的諸民族,從十字軍東征開始,就在兵夑連臺里鍛煉成今朝有酒的窮開心,和辛辣的黑色幽默(塞爾維亞的種族清洗從明洪武22年至今!)。他們民族性上本來就充滿游擊隊的吊兒郎當和滿不在乎(君不見:斯大林格勒一役,Paulus對羅馬尼亞軍擔任德方側翼輔攻自始存疑,戰線果然就從羅營完蛋!)電影也不像蘇聯片那么說教(老用冰天雪地來堆砌偉大),不像蘇聯片那么陰陽兩面(既痛批契可夫型沙俄文豪,又附麗舊俄文學以自壯)。羅馬尼亞電影里的浪漫比起色戒的廻紋針當然是小兒科,可是那是共和國的“無性世代(sexless)*5”呀!羅馬尼亞電影里女游擊隊員雖然也背槍掛彈大義凜然,卻難掩香艷肉感,乃提供唯一合法的臉紅心跳,所以老三屆都會說的電影順口溜:

蘇聯電影,莫名其妙,(因為劇情里常有老革命英雄豬羊變色、被打翻斗臭而剪掉,不知情當然莫名其妙。)
朝鮮電影,哭哭笑笑,(戲里村丁農婦用崇仰觀世音的表情,說起英明領袖金主席,就感泣涕零。文革中在公社的曬谷場放映多了,內行的兒童們常聚集在銀幕前等著齊聲喊:哭———,引動大人們哄笑)
越南電影,飛機大炮,(北越電影只會撒狗血,靠火藥烘培感動,格局就這德性,沒辦法!)
中國電影,新聞簡報。(@#¥%&!)
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

這些舶來的影藝交流,當然根深蒂固影響了看電影長大的大陸編劇導演,你看臺灣的電影里是絕對不會唱《莫斯科郊外的草原》,也不流行60年代當道的歐化翻譯對白(這種翻譯嚴苛地講求《信》而排斥《雅,達》,高姿勢地凌虐中文固有的優美,其影響可以另開欄討論。)

對于外片,臺灣采用中文字幕,大陸采用對嘴配音,背后其實都各有深層考量,也都具合理性。臺灣早期電影有推行中文以清洗日文的教育目的,連國片也打字幕。后期觀眾已習慣字幕,好萊塢片順勢沿用,另外美片大量涌入,配音既趕不上也付不起。大陸一則掃盲猶待努力,電影本身正是進入農村的強勢工具(魯迅,社戲);二則配音的隊伍強大又免費。

*5.文革中兒女私情自舞臺消失,八億人看李鐵梅,阿慶嫂,李玉河,郭建光,楊子榮,都是孤男寡女,都是用特殊材料訂作的共產黨員,凡人吃饅頭配咸菜,他們吃花崗石配鋼筋,不會談戀愛。跟太平天國一樣,男女分帳,是為共和國的無性世代。改革開放,轉眼又《滿城盡戴黃金甲》,大奶奶萬歲。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個臺灣來的yichun,竟來挑動憶苦思甜?

謝謝sasguru,peilee889,尼采与旺财,幾位回應老電影,銀幕內銀幕外都讓yichun長很多見聞。

白先勇1968寫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洛陽紙貴,記者訪問他,以為他寫得那么地道,一定熟門熟路,舞廳常客?他說為了寫得入情入理,確實去過兩次,也就兩次。白還去舞廳兩次,yichun紙上談兵講兩岸電影,臺灣電影院固然進得不多,大陸電影連一場也沒看過,在窮得發紫卻遠比今天快樂的童年,在眷村廣場,每月總有一兩場免費電影,拉起布幔放映,兩邊都能站人,倒也看了不少。后來電視每周日晚八點播洋片,看了一些好萊塢60年代舊片,倒是當兵有幸遇到政大新聞的SC,聽了不少門道,他退伍后倒考進民生報做了職業影劇記者,東歐電影他如數家珍,yichun跟著他《乾練》屬于《會水的旱鴨子》。至于來美后因為久仰《列寧在十月》,老許送了我一張上海地攤版的VCD。南斯拉夫《橋》的屁股,則三步五時總有人要溫習一次,久了也會跟著莊嚴地喊,《是的!上校先生!是臀部》。阿爾巴尼亞片yichun無緣莫名其妙。羅馬尼亞的香艷肉感,我又空留餘恨,昔時有牙齒沒有牛排,現今有牛排沒有牙齒。

電影小鮮,卻也烹出大國,蓋雖殷殷寸土,也見小小興亡。那個年代十億人口里,有7億多就只會寫自己的名字,能讀報的不到一成,電影卻從中南海直達三家村。整個一代人,看著電影長大,在《地道戰》,《鐵道游擊隊》里認識抗戰,在《南征北戰》《紅日》里認識內戰,在《廬山戀》《最后的貴族》里認識離開大陸後的外省人,在《歡顏》的橄欖樹歌聲里認識臺灣。有問題,要請示毛主席,有壞人呢,《快去告訴雷鋒叔叔》,在東歐片里看見大千世界,然后突然在CNN里看見臺灣議會打架的抓髮飛鞋……。

在同一個年代,臺灣在日片拉鋸里重建中文,在《揚子江風云》一八零封鎖線里認識抗戰,在青島新村收看長江一號,在《香花與毒草》《皇天后土》里認識文革,在《煙雨蒙蒙》《月滿西樓》里跟著瓊瑤少碰政治、商女放逐,在《獨臂刀》《龍門客棧》《精武門》里,遁隱虛無、寄情物外,在臺商跳窗和老兵返鄉中、帶回熟悉而又陌生的家園,在《芙蓉鎮》和《紅高粱》里,看見夢里的山河,又在CNN里看見天安門人影幢幢,來美國見到素昧平生卻相見恨晚的手足兄弟,兩邊卻像是雙胞胎電腦,灌飽了兩套不同的軟體,……

網路把我們毫無預警地拉來面對面: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是真正以第一人稱直接對話的一代中國人。通過網路,我們看到了沒有刪減沒有包裝的raw data,有些來自有心栽花的課本,更多卻來自無心插柳的電影。電影對你我的影響,超過課本,超過報紙,在我們看電影的不知不覺中,竟決定了今天有知有覺的太多事,留待后知后覺的理析。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mei3&aid=2471682

 回應文章

yich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失落的歷史劇本
2012/12/28 09:38
失落的歷史劇本
【聯合報╱黑白集】
    
2012.12.28 01:41 am

此際,在中國大陸,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與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正在打對台戲,互爭票房冠軍寶座。

《一九四二》是描寫當年發生在河南的大飢荒,餓死了三百萬人;事在國民黨主政時期,此片自然有「憶苦思甜」的統戰意味。據看過的人說,劇情感人;但也引爆不小的批評聲浪。

許多人拿「一九四二」與「一九六二」相比。一九六二年,所謂「大躍進」的年代,在中共治理下,發生了一場三千萬人餓死的大飢荒。將這兩場飢荒相提並論者說,四二年的飢荒出在天災與國難(抗戰),人禍的成分有,但較小;六二年的飢荒則主要出自人禍,許多人是餓死在充滿的糧倉之旁。此種比較似為北京當局始料未及,有人甚至要馮小剛也拍一部《一九六二》。

大陸的歷史劇,不論寫實或杜撰,有些都拍得極好。不久前的《步步驚心》與最近的《甄嬛傳》,亦風靡兩岸。此前,從秦始皇、漢武帝,一直拍到《走向共和》,五千年的歷史題材幾乎已被拍盡;現代史,則抗日、建黨、建政、國共鬥爭,也皆有許多代表作,《一九四二》亦算是「錦上添花」。

然而,拍盡了五千年的歷史題材,唯獨不見對文革、三面紅旗等的經典作品;而如彭德懷傳、劉少奇傳、林彪傳,情節必定精彩過海瑞、劉羅鍋,卻也無人製作,當然也就不會有《一九六二》。

何時能見到《文化大革命》的百集大戲,由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毛澤東在天安門首次接見紅衛兵,至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以《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文革定性,一氣呵成,隆重公演?

【2012/12/28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失落的歷史劇本

yich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范蘭欽 海角蹊蹺 存檔
2009/03/14 11:33
海角蹊蹺
分類: 藝文沙龍 | 作者:范蘭欽 |
日期: 10月 7th, 2008 | 語言:簡繁 / 中英
文◎范蘭欽

「台灣出品,必屬爛片」。

「海角七號」稍稍打破了這個規律,但它能在台大受歡迎,確實又大出人意料。

這部片有遠比一般台灣片多的人物,每個人都有小故事,都有點趣味,這些趣味使觀眾發笑,其實台灣觀眾的「致笑點」很低,或許打開電視都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也許其他台片太難看,太不好笑,因此「海角七號」成了搞笑的廖化。


這部片子配角演得比主角好,男女主角的戲蠻牽強,喜怒哀樂、打玻璃窗及做愛(不算相愛)都不合理,只有最後唱歌留情的那段拍得尚感人。

它的票房若超過「色戒」,值得叫好,因為它沒有大明星大導演的炒作,陳是故事討喜,它的故事也比「色戒」好,健康點,看了使人較舒服。

但這部片子在香港和大陸演,估計不會有好的票房,因為它的台客及崇日因素不會在港、陸受到喜歡。這或許是「海角七號」最重要的文化現象,即此片並非有意識的抓到了點台灣意識,所謂的「青」。 它包括南部、海邊、角頭、青春、搖滾、懷舊、崇日等,但這些因素看看表面是好笑,此為本片成功之因,但深入分析卻使人笑不出來,事實上它正反映了台灣的悲情,被日本人、美國人以至於李登輝、陳水扁等所遺棄。


台灣的日本專家許介麟就寫了一篇「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深刻批判此片的崇日意識,此文得到許多人的好評,網上熱烈相傳,因為它剖析了那種看完了此片,笑是笑了,總覺得有哪裡不對勁的感覺。很多人是去看了,因為大家都說台灣影片難得有這一部可看的,可是看完不能深思,因為深思後都有問題,仍然是回到台灣的現實,哭笑不得。就如男主角可以不負責任的把要寄的信全部一丟,而台灣郵政原來是以良好聞名的。一個這樣的人說他最後會奮發向上是很牽強的。

「一部影片,各自表述」,從這部影片中也可以找到陳水扁對號入座,陳水扁也是老宣稱他在北部受到欺負,但它回到南部本土做的卻是把台獨對他的信任(郵件)棄之若敝屣,而那些地方角頭政客仍庇護他,最後靠日本的加持他竟成了個衝破逆境的英雄. 當然,電影可以那樣編,編成喜劇博人一笑,但現實中扁獨的戲卻漏洞百出,自己演成了一部「海角七億」的悲鬧劇。

其實,台灣有最多的故事,各種光怪陸離的事說不完,也可以自由無顧忌的說,或許是膚淺,一直沒有好的小說、編劇、導演,把這些故事說出來。電影、電視皆很低俗乏味,電視只有「全民最大黨」講到了這些滑稽的事。「海角七號」只抓到了些皮毛,加以適當的整合,就有不錯的效果,這是應予肯定的,但其他的「海角淒號、欺耗、嘻好」還多得多,應該有人把它寫出來. 電影實在不在花錢多少,台灣也窮,市場不夠大,花不起黃金甲的大錢,也不必搞火燒赤壁,只要寫出好劇本,就可以拍出好電影。台灣那麼可笑,阿扁就是個集希特勒與卓別林一身的人物,還有一大堆納穢黨,還有他女兒,題材俯手可拾,怎麼會拍不出可笑的電影呢?

yich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 許介鱗文章存檔
2009/03/14 11:26
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

【聯合報╱許介鱗/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台北市)】 2008.09.25 02:53 am


「恆春郡海角七號(番地)」是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所賜予的地址。

六十多年前,大日本帝國戰敗投降,日本人被迫從台灣遣返。一名返鄉日本人所寫的情書,從頭到尾貫穿了「海角七號」的故事情節,不斷的以日本語文朗誦情書旁白,充分顯露日本人離開台灣的依依不捨,並以愛情、音樂和夢想襯托出來,觸動了只「向錢看」而失去靈魂的台灣觀眾。

台灣真是沒有文化或說文化水準不高的島嶼。在太平洋戰爭時期被驅使到戰場的台灣人日本兵、軍屬、軍伕,超過廿萬人之多,他們都歷經生離死別的創痛,竟找不到一個人能寫出比日本人更扣人心弦的情書。台灣的影評,都在誇獎「海角七號」表現了「台灣的主體性」,解說這是國片的驕傲,台灣電影未來的希望。

海角七號的主題曲:「國境之南」,歌詞:如果海會說話,如果風愛上砂,如果有些想念,遺忘在漫長的長假,我會聆聽浪花,讓風吹過頭髮…。

在大戰前,「國境之南」指大日本帝國的國境南方台灣,而恆春又是台灣的最南頂端。大戰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寫「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把國境之南描述為烏托邦。「國境之南」歌詞,只是摹仿村上春樹的作品「聽風的歌」、「挪威的森林」等意境。村上春樹本來是歐美文學的翻譯作家,「海角七號」所朗誦的情書旁白,就是這樣大量複製了村上春樹的文藝腔,離台灣自己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還遙遠得很。

「海」片充斥搞笑、媚俗、本土、浪漫、音樂,加入搖滾樂等所有流行文化的「討喜」元素,雖然能讓觀眾看到台灣的下層社會的繽紛色彩與本地人「愛打拚」的生命力,但畢竟只不過是美日「次文化」的大拼盤,缺乏的是哲學思想與世界觀。

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他的「莎喲哪啦‧再見」,還深刻地洞悉台灣殖民文化的殘渣,他的作品會激起敵愾同仇的愛鄉情操;但到了徹底擁抱美日「次文化」的今天,觀看「海角七號」的現場,只激起一片搞笑的莫名笑聲,卻對本地人不文明的舉動,沒有任何的反省。

我不得不說,「海角七號」隱藏著日本殖民地文化的陰影。一封由日本人所捉刀杜撰的情書,以日本人的調調滔滔不絕地表露,對過去殖民地台灣的戀戀「鄉愁」,其間參差了以日文唱的世界名曲,甚至終場的歌曲「野玫瑰」(德國、歌德詞),還要重複以日文歌唱。台灣終究逃不了日本文化控制的魔手。

幸虧日本人在背後撐腰,又有台灣報紙、電視的加油宣傳,「海角七號」的票房紀錄,慶幸已破了一億多元。縱使有一天在台灣島內,到達七億元的佳績,恐怕落得陳水扁「海角七億」的命運。阿扁所欠缺的,正是哲學思想和世界觀,這樣「發財夢」就會像肥皂泡沫的彩虹,那樣地隨風飄搖破滅。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With Compliments
2009/02/27 15:23

从没想到,yichun有如此高超的文笔,和如此深刻的了解大陆。


宇文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蘇聯
2009/01/18 13:32
蘇聯電影也有經典幽默的,不知老兄看過這片沒:

The Irony of Fate, or "Enjoy Your Bath"
http://www.amazon.com/Irony-Fate-Enjoy-Your-Bath/dp/B0000714AW

俄國人常規賀歲片,跟美國至今聖誕節必放真善美一樣.

yich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尼采與旺財 指教
2008/12/19 06:13
N:您说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吧,好像没听过《莫斯科郊外的草原》这歌。

Y: 此間LG南大生物系研究生院出身,曾跟臺灣來的開玩笑,說混熟了以后去臺灣可以冒充臺大生物的……,回LG說:別頑皮了,一報山門《臺大生物》,就露餡了!臺大沒有生物系,有動物系和植物系……。

哈佛没有政治系(political science)而稱政府系(government),因為歷史原因一直沿用,有個家伙混進校園參加party被抓包,自報山門:《政治系》,立刻破相,當場放炮!(哈佛瑣記,吳詠慧)。

yichun因為冒充會唱《莫斯科郊外的草原》被尼采與旺財兄指名點唱,罪過罪過!行家在此,歌哪能亂掰的?

N: 兄台,我们的版本好像是:阿尔巴尼亚电影,莫明其妙;其他的一致。60年后中苏翻脸,不再引进苏联电影。而这个顺口溜出现在文革期间。和其他的几怪出现的时间段比较贴近。

Y: 您說《60年中蘇交惡不再進電影》,我接受此推理。請教:阿爾巴尼亞電影為什么<莫名其妙>?確實不懂。

N: 关于阿尔巴尼亚电影呢,在当时看应该算很前卫的,大量使用蒙太奇手段,时空跳跃太大,蒙太奇的运用太过杂乱,意识流也太过自由散漫,叙事手法和我们传统的戏剧很不一样。用北京话说就是:不顺序。用我屋里老辈人的话说:“不晓得说啥子,闪来闪去,颠三倒四叻。”

什么《第八个是铜像》、《脚印》,一般人一时半会儿的看不明白,因此就莫明其妙。

《创伤》,关于医生的故事。感觉您有点医学背景,有时间可以在网上dang来看看,很碎很忧郁。

《宁死不屈》。一个女游击队员在一个女孩家养伤,被敌人发现后,经过一番激战,击毙了数名德国兵,终被俘。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英勇不屈从容就义。这样一个故事,也是由一段段的回忆构成,成了记忆的碎片,但循着碎片的示意,还是能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

不过,这些片子在80年代以后在大陆再也没有放过,无论是影院还是电视中。

大概的情况是酱紫。

Y: 牛群可以當縣長,替唐老鴨配音走紅,可以當人大代表,這已幾乎是里根、阿諾從政的格局。大陸怎么看待影藝人士從政?

N: 至于演艺人员从政,这没什么的。全世界都有,也可以接受。里根就是很好很厉害的总统。中国嘛,呵呵,我看好刘德华,说不定他20年后能成为香港的特首,立此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