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23 14:04:21瀏覽5342|回應9|推薦84 | |
在開學前的暑假裡,今年開始上國一的兒子在閒聊中問我:「你覺得,我一定要出國唸書嗎?」。
我知道兒子為何這麼問,因為在小學的最後一學年裡,不時問他是否想參加遊學團,利用也許是接下來三年最輕鬆的一個暑假,出國去看看,而正巧,那陣子也有住在美國的朋友,邀請兒子與他們台灣親友的孩子,結伴去體驗美國文化,於是與兒子聊了幾回,也建議他可出國去體會,同時也提供了遊學團的資訊,以及美國朋友的規劃,給他一、兩週上網找找資料,參考,做決定。
雖然最後他都很堅定的回絶,但我仍不時會在閒聊中,提及這個暑假建議他出國看看的目的:除了體驗日常生活,也在與國外同齡孩子的接觸中,了解他們感興趣的是什麼?也透過短期的課程,認識一下不同國家的教學方式?若有朝一日你想出國深造,在下最後的決定前的判斷裡,能少點想象、臆測,多些實際的親身經歷來供你參考。
但我同時也說,畢竟遊學團、國外的短期夏令營等等的暑期活動,是一個較商業性的活動,你很難能實際見識到正規學制的教學方式及學習要求,所以我自己會認為,依你現在的年紀,這趟的主要目的:是去體會與你年紀相仿的國外孩子,他們同儕間流行的是什麼話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關食衣住行的慣有方式,與你的習慣,是否有差異?還有從彼此互動中的言行去體驗,他們所謂該有的禮儀、慣用的是非判斷邏輯,等等,與你在觀念上、價值觀上,是否不儘相同?當然最重要的是,對你所體驗到的各種差異中,進一步去探詢:「為什麼?」。
擔心他不完全懂,每每聊到尾時都會接著問兒子「你懂我在說什麼?」,雖然他常說懂,但我仍開玩笑說:「我自己都不太懂耶」。
我知道他懂,因為早在兒子進入小學前,只要是正經的事,尤其是關係他需要自己做選擇的事,我都把他當獨立的個體看待,以成人的用語來溝通,若他有不懂的名詞,或涉及需要相當閱歷的較複觀念,會再進一步,依他當時的理解能力及社會化程度來解釋,直到他理解整個對話內容及目的為止,當然,有時需要時間,不時在往後的聊天中,找機會反覆提及。
很常,這類型的對話在經過一段時後,曾提及的一些內容,會在兒子腦中醞釀成一個更複雜,或該說更有深度、更未來性,但離能做出自主性判斷更近一步的想法,但通常兒子都是以問題來呈現。
幾個月後,當時那段是否暑期出國遊學的對話過程,在兒子腦海裡終於醞釀成一個問題了:「你覺得,我一定要出國唸書嗎?」。
我熟悉地感覺到,兒子的詢問下其實有著他自己的想法,於是問:「你怎麼會這麼問?」。
兒子一口氣,以很確定自己想法的語氣說:「因為我不知道,我出去到底要唸什麼,很多人都說,出國唸書好...」、「但我不知道要唸什麼,那我幹嘛還要跑出國去唸?還要花那麼多時間,也很花錢,這不很奇怪嗎?不是嗎?」。
「嗯,沒錯,是很奇怪。」
「所以對於你這想法,我的想法是,你可以在接下來幾年的求學過程中,慢慢找出自己感興趣,而且想要研究更深的科目,同時也上網看看,你感興趣的科目,國外有什麼學校,當然台灣的也可以,所提供的科系與你興趣是否相符,它們相關的課程簡介也看看,因為不同學校雖然系名相同,但教學內容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不像你們國小、國中,教材就那幾種版本。」。
兒子沈思了一會,之後我們又聊起別的了,下回再接觸類似話題,不知何時了。
但無論何我很高興,對於求學之於他的目的,或說是意義,兒子終於有了自己的想法了,
-也許待續-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