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簡單與複雜
2007/05/19 07:19:21瀏覽483|回應2|推薦41
簡單與複雜
--有感wit的「五四反傳統了嗎?」



這個世界既是簡單,又是複雜的。

我們可以無視宇宙大千的變化,把一切看得很簡單;
不去追究表象外的種種,讓腦袋想得很簡單;在五色
繽紛的萬花筒中,堅持一條道路,讓自己活得很簡單
--儘管,我們知道,世界比我們所見所想所感所體驗
遭遇的,複雜千百萬倍,我們仍可(儘量)一念到底的,
效法活在紅塵邊緣的修行者,讓自己活得簡單、清明、
自足、寡欲而多喜樂。

反過來說,我們亦可深入百丈紅塵,從中努力探索各種
生之奧秘,讓自己活得飽滿、博學、多聞、生動而精彩。

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有時活得單調平凡,有時鑽研不休,
先歌舞青春,繼之專注工作於中年,老時開始休閒度日,
簡單也罷、複雜也罷、多多少少都經歷到某一區塊的生命
版圖。

當然,這只是簡約的說法,若要仔細追究,或一一劃分,
很可能得到,簡單的未必那麼簡單,複雜的或恐是拼圖
過程,而非圖像本身‧‧‧職分三千六百行,道有三萬
六千法門,一步一足跡,一滴一世界,天地萬象可以
近乎無限的分類排比下去--這亦旁証了,這個世界既是
簡單,又是複雜的。
若用不同的詞彙說,傳統思想有美好、重要、和過時的
多元層面,新思潮也是一樣。

這亦讓我想起,盧貝松在巴黎公園一角,以十年之功拍攝
「小宇宙」;聽來沒什麼,看得方知耗盡多少心血!而
小小公園裡,竟蘊藏了超乎想像的生物群、超乎一般
所知的生物動態,以及大自然的形色奧妙,可謂簡中有繁,
異中有同,一如墨分五彩、光有七色,很難斷然區隔日夜、
美醜、善惡、乃至生死。

生命和生活的真相泰半如此,我們所追求的真知真理,
無論是一般性的常識,或涉入專門的學科思維,物質或
形而上的,其簡單處,每每在交錯重疊的灰色地帶;
其複雜性,較之不可捉摸的女人心,可謂毫不多讓!

那麼,究竟是哪一種更貼近我們所追求、渴望的真理呢?
也就是說,真理是渾若無事的暴露在一般性的「常識」裡?
還是密藏在克里特島上,被牛頭怪物盤據的迷宮深處,
只容許少數智者一窺究竟?

我個人的看法是:我不認為兩者間有何根本衝突。
美食家可能各有所嗜,對餐具衛生場地氣氛的重視,可能都
差不多。

若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將會發覺,真理在哪裡並不重要:
對悟道者而言,真理無所不在。
對戀人而言,真理就是情人以全部熱情說出的那句話。
對畫家而言,真理可以是線條、色彩、光影和裸體模特兒。
對詩人而言,真理就是文字的排列組合。
對花匠而言,真理是花木、陽光、水之間的對話。
對老子而言,真理既是「上善若水」,也是無法言說的。
對孔子而言,真理既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也是
「盡信書,不如無書」。

近一步說,追求真理的心態遠比真理在哪裡更重要,引起
衝突的,往往也在這方面。

當然,這樣白描式的說法,雖謂中國文人的「筆記式傳統」,
自難滿足部份現當代的知識份子。
一般性的見解受到專家學人的菲薄也在此。

一般人的見解說法就不說了;但把老莊孔孟這般大思想家,
若干傳頌千古的名言、格言,只因深入人心,隨處可見,
就視為(或貶為)一般性的「常識」,坦白說,若非言者
別有會心洞見,當如胡適所言:「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實在不宜輕率的加以否決論斷。

比方說,「詩經」自古便被認定是散落各處民間歌謠的匯集,
先父學生李承冬教授(已逝),卻要窮一生之力來證實作者為
尹吉甫。
這種說法,雖至今無法獲得學界共識,其獨來獨往,努力
不懈的精神卻是值得敬佩的。

再打一個比方。
我輩可以生物學家之姿,振振有詞的指稱「春江水暖鴨先知」
一語有誤,在事理、在科學、在邏輯上,通通都對了,
卻不免失去了品嚐和想像的那份美感。
換言之,這兩者既有對錯之分,也無所謂的對錯,只有
不同氣質、理念、導至不同思辯間的得失。

而常情來自人性,常識出自經驗,兩者實有同有不同,
不宜混淆。

就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句而言,雖已
平凡爛熟似「我思故我在」、「知識即權力」‧‧‧等等,
如上海白相人口中的「閒話一句」,我們仍可肅容推想,
兩千五百年前,這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如何在學生前、
在窗檐旁、在月光下,「學而時習之」,一旦有所領悟,
展顏開懷,並與諸弟子分享--這等動人場景,歷史上,
除了在古希臘的「柏拉圖學院」,並不多見!

孔子和柏拉圖不同的是,他和蘇格拉底一樣的未曾撰述,
所有言語都是其弟子和後人紀錄的;也就是經過過濾、
篩選的;只要想到,孔子一個月(也許一星期)講過的話,
可能都比「論語」一書多,那些影響東方千年的話語,
儘管已深入民間的日常人心,成為陽光下的微粒子,卻非
泛泛的一句話乃至一代代的異議者,可以否定的。

此外,就黃仁宇(和一些外國)當代史學家的看法,
在中國傳統政治上影響最大的,最具「儒家」代表性的,
還不是孔子,而是充滿民主思想的孟子;當然,他所謂的
民主,雖謂「民為貴,君為輕」和今日全民民主式的定義,
還是有相當差異。

有意思的是,無論孔孟,為五四知識份子所痛恨的「吃人的
禮教」,其種種政治哲學,大多源自七百年前的周公。

我嘗和友人說過:「教主沒問題,有問題的多半是教徒,」
孔門儒學的問題也多半因受到政治的操弄,自漢以降,
「獨尊儒學」後,「論語」一書雖成君主時代的經典,
也不免被窄化、教條化了,距孔子的原初面目,可就越來
越遠,越發的扭曲模糊了。

簡言之,真理一定藏於傳統與常識中,傳統與常識(如
教條與迷信)卻未必恆等於真理。

百年前,清廷腐敗,有心人自然會提倡「維新」;民國
以降,積習未改,五四之反「吃人的禮教」,自有其理;
而「德先生」、「賽先生」有當今需求的時代性與必要性,
「儒家禮教」亦累積了不少造作缺憾;但在八十年後的
今日觀之,卻也證實了,還是保有一些不可泯滅與無可
泯滅的美質。

千年來,孔子或受其惠,或受其罵,就此而言,卻又
很難分辨得失了。

也許就因這個世界既是簡單,又是複雜的,真理呈現在
世人眼前的,也就是這等風貌吧?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a0612&aid=969305

 回應文章

一襲白衣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歡迎不吝評正
2007/05/22 23:15
提:

妳說的是


wit:

請看拙作「人與真理」
謝謝

歡迎不吝評正
一朵隨風流動的白雲

wit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實用主義談真理
2007/05/20 06:37

實用主義談真理總是“程度性”真理,一切事物的性質都是程度性質,所以我總不反對傳統思想有其合理性存在。

但正如您說的,追求真理的態度比真理在哪裡更重要,所以,我們對傳統思想既不宜輕率的否定,也不宜輕率的接受。是不是輕率接受,一考驗就知道了。我們可以隨便找些人,請他申論一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之類的常識,你想,有幾成的人可以講得出經過深入思考過的道理來呢?難道多數人不是在常規教育下就輕率的接受了嗎?您提到李教授的獨立研究精神著實可佩,但有多少人有這種研究精神呢?難道不是輕率接受者居多嗎?難道不是缺乏追求真理的態度的人居多嗎?所以我說,五四的反傳統並不徹底,因為都仍在表層性思考、反射性思考。二千多年前的東西,我們現在評價它,難道不應再加入時代性嗎?

再者,您將我們思想上的討論牽連到美感,結果變成氣質等的不同,變成無所謂對錯,這我就不能同意了。正因為我們談的是理性面、思想面,所以應只專注在理性面、思想面的比較,不宜把美感面混進來談。或許改天我們可以專談傳統思想和現代思想在美感面的差異、優劣。分析要先分門別類,釐清各門類的優劣,下一步才做綜合的、整體的比較。否則一開始就混雜來談,未免就籠統失焦了。

所以我想,您說對孔子的難以分辨得失,恐怕問題就在這個混雜談的方法上了。或許我們應該更具體的來談,您贊成孔子說的哪句話?我反對孔子說的哪句話?最後做個統計,這樣就能夠清楚,而不會在簡單或複雜的文字裡繞圈圈了。您說是嗎?

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是真理嗎?還是只有部分的合理性?我認為它只有部分的合理性,只對部分人適用,也只對部分事情適用。《論語》裡的每句話,若都能這樣分析討論,那麼,聖人的招牌還保不保得住,《論語》還能不能成為經典,恐怕就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