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9 07:19:21瀏覽533|回應2|推薦41 | |
簡單與複雜
--有感wit的「五四反傳統了嗎?」 這個世界既是簡單,又是複雜的。 我們可以無視宇宙大千的變化,把一切看得很簡單; 不去追究表象外的種種,讓腦袋想得很簡單;在五色 繽紛的萬花筒中,堅持一條道路,讓自己活得很簡單 --儘管,我們知道,世界比我們所見所想所感所體驗 遭遇的,複雜千百萬倍,我們仍可(儘量)一念到底的, 效法活在紅塵邊緣的修行者,讓自己活得簡單、清明、 自足、寡欲而多喜樂。 反過來說,我們亦可深入百丈紅塵,從中努力探索各種 生之奧秘,讓自己活得飽滿、博學、多聞、生動而精彩。 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有時活得單調平凡,有時鑽研不休, 先歌舞青春,繼之專注工作於中年,老時開始休閒度日, 簡單也罷、複雜也罷、多多少少都經歷到某一區塊的生命 版圖。 當然,這只是簡約的說法,若要仔細追究,或一一劃分, 很可能得到,簡單的未必那麼簡單,複雜的或恐是拼圖 過程,而非圖像本身‧‧‧職分三千六百行,道有三萬 六千法門,一步一足跡,一滴一世界,天地萬象可以 近乎無限的分類排比下去--這亦旁証了,這個世界既是 簡單,又是複雜的。 若用不同的詞彙說,傳統思想有美好、重要、和過時的 多元層面,新思潮也是一樣。 這亦讓我想起,盧貝松在巴黎公園一角,以十年之功拍攝 「小宇宙」;聽來沒什麼,看得方知耗盡多少心血!而 小小公園裡,竟蘊藏了超乎想像的生物群、超乎一般 所知的生物動態,以及大自然的形色奧妙,可謂簡中有繁, 異中有同,一如墨分五彩、光有七色,很難斷然區隔日夜、 美醜、善惡、乃至生死。 生命和生活的真相泰半如此,我們所追求的真知真理, 無論是一般性的常識,或涉入專門的學科思維,物質或 形而上的,其簡單處,每每在交錯重疊的灰色地帶; 其複雜性,較之不可捉摸的女人心,可謂毫不多讓! 那麼,究竟是哪一種更貼近我們所追求、渴望的真理呢? 也就是說,真理是渾若無事的暴露在一般性的「常識」裡? 還是密藏在克里特島上,被牛頭怪物盤據的迷宮深處, 只容許少數智者一窺究竟? 我個人的看法是:我不認為兩者間有何根本衝突。 美食家可能各有所嗜,對餐具衛生場地氣氛的重視,可能都 差不多。 若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將會發覺,真理在哪裡並不重要: 對悟道者而言,真理無所不在。 對戀人而言,真理就是情人以全部熱情說出的那句話。 對畫家而言,真理可以是線條、色彩、光影和裸體模特兒。 對詩人而言,真理就是文字的排列組合。 對花匠而言,真理是花木、陽光、水之間的對話。 對老子而言,真理既是「上善若水」,也是無法言說的。 對孔子而言,真理既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也是 「盡信書,不如無書」。 近一步說,追求真理的心態遠比真理在哪裡更重要,引起 衝突的,往往也在這方面。 當然,這樣白描式的說法,雖謂中國文人的「筆記式傳統」, 自難滿足部份現當代的知識份子。 一般性的見解受到專家學人的菲薄也在此。 一般人的見解說法就不說了;但把老莊孔孟這般大思想家, 若干傳頌千古的名言、格言,只因深入人心,隨處可見, 就視為(或貶為)一般性的「常識」,坦白說,若非言者 別有會心洞見,當如胡適所言:「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實在不宜輕率的加以否決論斷。 比方說,「詩經」自古便被認定是散落各處民間歌謠的匯集, 先父學生李承冬教授(已逝),卻要窮一生之力來證實作者為 尹吉甫。 這種說法,雖至今無法獲得學界共識,其獨來獨往,努力 不懈的精神卻是值得敬佩的。 再打一個比方。 我輩可以生物學家之姿,振振有詞的指稱「春江水暖鴨先知」 一語有誤,在事理、在科學、在邏輯上,通通都對了, 卻不免失去了品嚐和想像的那份美感。 換言之,這兩者既有對錯之分,也無所謂的對錯,只有 不同氣質、理念、導至不同思辯間的得失。 而常情來自人性,常識出自經驗,兩者實有同有不同, 不宜混淆。 就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句而言,雖已 平凡爛熟似「我思故我在」、「知識即權力」‧‧‧等等, 如上海白相人口中的「閒話一句」,我們仍可肅容推想, 兩千五百年前,這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如何在學生前、 在窗檐旁、在月光下,「學而時習之」,一旦有所領悟, 展顏開懷,並與諸弟子分享--這等動人場景,歷史上, 除了在古希臘的「柏拉圖學院」,並不多見! 孔子和柏拉圖不同的是,他和蘇格拉底一樣的未曾撰述, 所有言語都是其弟子和後人紀錄的;也就是經過過濾、 篩選的;只要想到,孔子一個月(也許一星期)講過的話, 可能都比「論語」一書多,那些影響東方千年的話語, 儘管已深入民間的日常人心,成為陽光下的微粒子,卻非 泛泛的一句話乃至一代代的異議者,可以否定的。 此外,就黃仁宇(和一些外國)當代史學家的看法, 在中國傳統政治上影響最大的,最具「儒家」代表性的, 還不是孔子,而是充滿民主思想的孟子;當然,他所謂的 民主,雖謂「民為貴,君為輕」和今日全民民主式的定義, 還是有相當差異。 有意思的是,無論孔孟,為五四知識份子所痛恨的「吃人的 禮教」,其種種政治哲學,大多源自七百年前的周公。 我嘗和友人說過:「教主沒問題,有問題的多半是教徒,」 孔門儒學的問題也多半因受到政治的操弄,自漢以降, 「獨尊儒學」後,「論語」一書雖成君主時代的經典, 也不免被窄化、教條化了,距孔子的原初面目,可就越來 越遠,越發的扭曲模糊了。 簡言之,真理一定藏於傳統與常識中,傳統與常識(如 教條與迷信)卻未必恆等於真理。 百年前,清廷腐敗,有心人自然會提倡「維新」;民國 以降,積習未改,五四之反「吃人的禮教」,自有其理; 而「德先生」、「賽先生」有當今需求的時代性與必要性, 「儒家禮教」亦累積了不少造作缺憾;但在八十年後的 今日觀之,卻也證實了,還是保有一些不可泯滅與無可 泯滅的美質。 千年來,孔子或受其惠,或受其罵,就此而言,卻又 很難分辨得失了。 也許就因這個世界既是簡單,又是複雜的,真理呈現在 世人眼前的,也就是這等風貌吧?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