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31 12:38:19瀏覽933|回應0|推薦30 | |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
--對顧彬的一點補記 近日由網路上找到對顧彬(Wolfgang Kubin)的簡介-- 顧彬,1945年12月17日出生於德國下薩克森州策勒市, 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翻譯家、作 家、德國翻譯家 協會及德國作家協會成員。 1966年入明斯特大學學習神學,1968轉入維也納大學 改學中文及日本學,1969年至1973年于波鴻大學 專 攻漢學,兼修哲學、日爾曼語言文學及日本學,並於 1973年獲波鴻大學漢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爲 《論杜牧的抒情詩》。 1974年至1975年在當時的北京語言學院(今北京語言 文化大學)進修漢語。 1977年至1985年間任柏林自由大學東亞學系講師,教授 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及藝術。 1981年通過了教授資 格論文,其題目爲《空山—中國文人的 自然觀》(此書已在中國翻譯出版)。 1985年起任教于波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其間升爲該 學院主任教授。 1995年任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 1989年起主編介紹亞洲文化的雜誌《東方向》及介紹中國人文 科學的雜誌《袖珍 漢學》。 2002年開始主編十卷本的《中國文學史》,並撰寫其中的 《中國詩歌史》、《中國散文史》、《中國古典戲曲史》 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此外, 近年他還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包括: 《關於“異”的研究》、《基督教、儒教與現代中國革命精神》)、 《影子的聲音——翻譯的藝術與技巧》、《紅樓夢研究》等。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顧彬在中國文學的翻譯方面成績斐然, 已出版的著作包括: 北島《太陽城劄記》、 楊煉《面具和鱷魚》、 楊煉《大海停止之處》、 《魯迅選集》六卷本、 張棗《春秋來信》、 梁秉均《政治的蔬菜》、 北島《戰後》、 翟永明《咖啡館之歌》等。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確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漢學家,而且本身 也是詩人;從他所翻譯的幾位詩人:北島、楊煉、張棗、梁秉均、 翟永明,多少可以看出,他對現當代漢語詩歌是有相當程度的 認知和個人品味。 比方說,他推崇北島而菲薄高行健,而楊煉的詩是有名的難懂; 張棗曾應「臺北國際藝術村」之邀來過台灣,是個很可愛的詩人, 和瘂弦一樣,產量不多,似乎只出過一部詩集;梁秉均的作品 不錯,若我記的沒差,是香港詩人中的佼佼者;翟永明則是繼 舒婷之後,大陸八十年代的女詩人代表,氣質很波西米亞。 除了梁秉均,這幾位和他推崇的另外兩位詩人,歐陽江河,西川, 我都見過,的確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雖不夠完整。 若他不否認自己曾說過的:「其中有一些了不起的作家」這句話, 我願很真誠的指出,也許因個人的喜好、視野、與機緣,當代 此一等級「了不起的作家」,在大陸,自「第三代」以降,至少 還有幾位。 當然,顧彬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坦承自己「比較老」, 「也應該考慮到年輕讀者」(該是年輕作者吧);除此,我個人 也很希望,我們能有機會邀請這位敢說實話的漢學家,到台灣 一遊,他將會發現,僅僅在詩歌方面,縱然不算移民加拿大的 洛夫等前行代,便可以找出多位毫不遜色的詩人,年輕、獨特、 泰半精通外語,還有--充滿不一樣活力的創作環境。 也許,走過一趟,他對漢語詩歌、文學的創作發展,都會有 更近一步的瞭解,不致再輕易放話嗆聲,影響到其他漢學家, 誤導一般的國內外讀者、學界和出版者。 另外,可能是更重要的:除了讓他發現我們,我們自己也能 一新耳目的聽聽外界的聲音,自閉、自戀、自大、自怨和自瀆, 對年輕的創作者並非全然有益的,更不太可能讓自己成為 卡夫卡、艾倫坡第二、或等而次之的查理‧布考斯基,一位 被稱爲“新海明威”的“酒鬼詩人”,第二。 任何創作都不可能是一條容易的路,創造經典更是如此,天才如 扥爾斯泰,百萬言的「戰爭與和平」還重寫了七八次,新聞記者 出身的海明威,更在「戰地鐘聲」(?)一書,創下多達 三十七八次的書寫紀錄。 瘂弦曾在「如歌之行版」一詩裡提醒自己和讀者: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 也許海明威的名氣和身形不再像二十世紀中期和少年瘂弦那個時代 那般的偉大,認真並謙卑的面對繆斯,卻是其一貫態度。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