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28 13:52:26瀏覽508|回應2|推薦28 | |
人的哲學
--有感於wit的「非人中談人的哲學」 我是人。 從許多角度思考/探索/推論,我都應該了解--至少 應該知道「人是什麼」。 事實是,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人(從曠世天才到凡夫走卒) 發出:「我是誰?」的痛苦呼聲,也因此一步步衍伸出 「我從哪裡來?」「我為何存在?」乃至「存在的意義」、 「何為真理」等等大哉問。 這個事實或者說明了幾件事: 如同「情之為物」,「人是什麼」是不容易了解的;至少 幾千年來,東西方無數計的才智之士,可以各執一說, 成就各家各派各門的理論,讓若干人同意,引起共鳴, 卻無法讓所有人信服。 若「人是什麼」是匯向存在大海的一條主流(也許連 支流都算不上),衍生出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我為何存在?」等等就更難取得有智之士的共識了。 這即是說,實用主義者有他的看法,唯心論也有自己的 一套,有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從科學角度又能得出若干 不一,卻都言之成理的觀察結果。 這種種都明示或暗示出,此類問題若非根植於基因深處 (這亦是一種說法),必也具有重大意涵、值得人類 一代代耗盡腦力時光的。 這亦旁證了,哲學和哲學家的存在種種,雖如「水之三態」 那般的不易捉摸,的確是重要的、有意義的。 自然,令人迷惑的也每每在此。 金觀濤提出了他的探索,吸引了、感佩了wit,卻無法 完全說服同樣喜歡深思的wit。我相信這不是唯一的例子。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羅素與維根斯坦,禪與禪宗,孔學 與新孔學,門徒與叛徒,追隨者與追求者,歷史上有 太多實例,證明了真理是值得追索的,而直到今日我們 可能還在路上--這意味著種種可能都有可能,而生命 絕非「全然的虛空無聊」。 因個人的興趣學養和才智,對此方面問題,我實在無能 像wit或金觀濤等哲學達人做更深的理念探討,在此, 僅就十多年前看過的一部歐洲電影(名字已忘,若有誰知, 甚盼告知),做一個分享: 劇中主角是一名六七歲大,剛達入學年紀的鄉間男孩; 卻在一兩星期後自動休學,不去唸了;這自然引起校長的 關注,請家長帶孩子來說個明白--得到的答案,(真的) 很意外:「學校教的太簡單了」。 更意外的是,這孩子的程度高得驚人,在短短六個月(也許 僅三個月)內,從一名小學生成為在大學教哲學的老師! 儘管如此,這位六七歲大的哲學老師顯然並不快樂,沒人能 了解他,小他一歲的妹妹雖說了這麼一句苦悶的話:「偉大的 黑格爾啊」(原句已記不清,意思當是說只有黑格爾是知己, 和他們是一國的),也只到此而已(卻讓觀賞的我們知道這對 兄妹是「思想者」,而非「教育家」或「知識份子」)。 過了一段時日,哥哥甚至不願去學校教了,直到一名報導 他的記者來訪,問他「為什麼?」但見他坐在桌前,一味削著 馬鈴薯,和他平凡無識的父親做著同樣的事。 也許因為全片以真誠平實的手法拍攝敘述,反而更具震撼力, 耐人尋味深思。 最富意涵的一點是,這對六七歲大的兄妹是由四十歲上下的 男女演的;雖說影片的終結帶著幾分消極,讓我想起寧做 水電工的愛因斯坦:雖以發現「相對論」聞名於世,被視為 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人、擁有最聰明的頭腦,卻只有十二 人能懂--內心深處的那份孤寂,是可以想像的! 但導演或許受到東方哲人(多半是老莊)的影響,了解 生命的本質似乎更貼近自然,無論我們是不凡的天才或是 天才的平凡父親,在存在面前都是一樣的:發光和不發光的 靈魂,都擁有同等機率的快樂,或不快樂。 最後,我由讓成人來演孩子--這一點猜想,不知導演是 不是在暗示,當今人類在宇宙中的年齡,雖自以為成熟到 四十歲,其實,從心智到各方面,都祇有六七歲大! 這樣大的智能生命玩核子彈是很危險的,面對未來,卻有 很長很長的路,可以成長、摸索、自省!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