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21 14:16:22瀏覽485|回應7|推薦26 | |
人與真理
--有感wit「實用主義談真理 」 羅素曾說:「一呎三吋,在宇宙的哪個角落都是如此」, 所謂的「真理」,當有這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確定性質。 這也是數學,為何這般吸引那些真理探求者的一項主因。 但就算「精確」如數學也會有一些無法精確的情況-- 量子力學裡的「測不準原理」,就是令人氣沮的實例。 過去我曾說過,實用主義的盲點每多在此。後來,就像 最近流行的「間接證據」那樣,談真理也只能追究 「程度性」、「百分比」。表面上解決了若干現象上的 矛盾,其實問題並沒有因此消失。 換言之,也許是「真理」本身具有的捆綁氣質,使得我們 越是擴大範圍,越是追究枝節,所顯現的疑難雜症越多。 就Wit與我兩人而言,雖不比胡適與林語堂,有數十年 交情,經過數月在網上的相互閱讀,對彼此(特別是 這方面的基本理念)也有了一些程度上的認知,當Wit/我 說「對某某不宜輕率的否定」時,多少也表示了Wit/我 「不會輕率的接受」,此其一。 另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語而言,我說過, 是否真理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一個是如何說出這樣的 話--無論此語是否孔子說的,只要知道此語出自一輩子 都在教學者的口中,無論是直覺反應或一般經驗或經過 深思,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同意,無論此言是否正確, 他都是有感而發,不太可能是衝口而出。 所以此語本身問題應該不大,自然,就像「測不準原理」, 此語在一般情況下很能得到共鳴,在另些情況下,特別在 兩千五白年的時空後,引發詰問,也是合理的。 此外,我們也可做類似聯想:儘管每顆心靈都有追求 「真理」的權利、動機、乃至本能--喜歡音樂的, 研究律法的,和遁入空門的,他們之間對「真理」的 定義,或「真理」對其的重要性,可能就有相當差距。 當然,「真理」的重要性,不因人的喜好認知而加減, 這是「常情」的一部份,在此可撇開不論。 若我們都承認「太陽每日東昇」是真理,喜歡音樂的 可能聳聳肩,研究律法的可能指出每日上升的角度有多少 偏差?遁入空門的,一位可能微笑不語,一位可能皺眉 想到再過多少億萬年,地球和太陽都沒了。 若問「我思故我在」一語是否真理,得到的結果或因 對象(哲學系的和歌仔戲的)不同而有差,或因時空 (戰時與平時,三點半前後三分鐘)不同而有所疑慮。 雖然,這都是「人」的問題,但「真理」之所以為「真理」, 或超越萬有(如宗教上對上帝的信仰),或與人無涉(如 太陽每日東昇);「真理」之定義、之分辨、之受質疑,卻 不能不論及「人」。 所以,另一個重要的當是聽聞者(或閱讀者思考者)的 反應,這就不得不很科學的涉及到:當下的時空環境, 聽聞者的年齡、悟性、知識水平、和性格--當然,多少 就牽涉到精神面。 以崇拜偶像的追星族為例,二十歲時是不顧一切的死忠, 二十五歲可能就冷了,三十歲或許還會後悔,四十歲 根本無所謂,五十以後,也許就能泰然視之,六十歲 又成為美好回憶的一部份。 當然,換一個人,換一場景,換一種性格血型,又會 得到不同反應。 這多少有點類似「民調」,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只有 相對,少有絕對。 今日的「真理」,可能明日就被唾棄、或融為「常識」 一部份。 這也讓我想到一位朋友,他在某大學進行長年追蹤「夫妻 關係」的社會問卷,每次只能看出趨勢,連最大公約數 (比方說彼此對婚姻的看法,回覆的多寡),每年都不一樣。 這說明了追求和檢驗「真理」的困難;從另一角度觀之, 也反映了知音難覓,鍾子期和俞伯牙的可貴。 「人與真理」間的纏綿互動,或許也是如此!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