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12 06:02:17瀏覽827|回應1|推薦10 | |
談通貨膨脹或緊縮時,我們一般都以政府發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做依據,但似乎常常會和個人的認知有差距,昨天無意中在英國的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看到一篇報告:「消費者所認知的通膨」(Perceptions of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部份解釋了為什麼政府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個人的認知有差距。 首先,因為CPI代表的是一般家戶(Average Household)的支出及通膨經驗,所以是以大多數家戶對所有產品(Goods)和服務(Services)的平均消費來計算,而任何個人是不可能消費到所有物品及服務項目的。譬如說:計算零售價格時涵蓋了煤,電及瓦斯,以確保英國絕大多數家庭對能源的使用都包括在內,但對個別家庭而言,幾乎不可能會同時使用三種不同的燃料。又,所有消費的項目都依消費金額比重給予適當權數,但是個人消費型態和英國的平均家戶消費型態卻未必相同。 其次,個人所採用的物價因素和所認知的通膨,也會影響他們對政府發佈CPI的差異。譬如說,有研究顯示,個人對價格上漲較價格下跌來得敏感。另外,個人對經常購買的物品或服務的價格變化,記得較清楚,對於此類項目也給予較高的比重。例如,常買的麵包,牛奶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漲價若超出平均物價,則認知的漲價就會高於公佈的CPI,但對不常購買的項目,物價變化的比重隨之降低,即使該項消費所佔總支出的比例,遠較經常購買的民生用品為高,並不大注意。 其他如媒體的報導與宣傳,也會影響個人對通膨的認知。還有,個人對物價變化時,未必能像CPI用現在與基準點時日的價格差異來比較,而多是以某一個點,例如上回購買的價格和現在的價格之別,而不計較上回是多久以前,譬如說,上回加油的價格和這次加油時的價格,決定油價是否上漲。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