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2 06:01:01瀏覽4413|回應10|推薦13 | |
因為前些時候忙沒空寫,這篇有些顯得過時,但聯準會的QE購買數量才要開始減少(Tapering),而且仍舊有人認為QE是印鈔票,所以談談聯準會是從誰手中買債券(From whom does the Fed buy?)似乎也不嫌晚。 過去我們曾說明QE只是資產交換,對經濟沒有太多實質助益。四月份聯準會一份追蹤研究報告證實:聯準會購買的公債主要是從家戶類(household)持有者所購得,即所謂的菜籃族/散戶(retail investors)做資產再平衡(rebalance)的結果。譬如說:原來債券50%和股票50%的持有比例,由於債券價格上漲,相對持有股票的比例降低,自然就會釋出部分債券並轉入風險較高的股市或現金。聯準會透過銀行購買,所以銀行的準備大增,但銀行並不靠準備來貸款,所以沒有所謂的印鈔票,當然也不會造成通貨膨脹。我們看到美國和新興國家股票市場確實有些回應,達到一些財富效應。然而,對增加經濟需求和投資意願的效果有限,過去幾年經濟動能及私人公司的獲利,不如說是來自聯邦政府的赤字還比較正確。 純粹以經濟效應看,低利率降低貸款成本,增加家戶舉債能力,但聯準會或中央銀行決定利息的高低並不需要靠QE,QE等於是對民間儲蓄所課徵的一種稅捐,相當於金融鎮壓(repression)。試想:聯準會無中生有創造準備,購買民間手中的政府公債,迫使民間冒風險買股票,由於資產泡沫後,民間忙於償債,經濟需求不足,貸款意願低,準備躺在銀行並無作為(銀行從2008年10月開始得0.25%左右的利息,在此之前數十年,銀行準備是沒有利息的),聯準會再將本該屬於民間的公債利息繳回國庫,所以QE只是吹資產泡沫,無論是房地產或股市,並沒有印鈔票進入經濟體系裏。
說QE退場(Exit)其實不太正確,聯準會只是減少購買數量或停止購買,並不是將手中的公債賣回市場,所以除了對財富效應有些影響,我也看不出對經濟有多大的衝擊。反而是年初恢復薪資所得稅其中的2%和全面刪減聯邦預算(sequester),對逐漸復原的經濟造成一定的拖累。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