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7/04 17:50:48瀏覽8541|回應14|推薦83 | |
進了店頭,且不急尋位子,先站到櫃檯邊,張望張望今日櫥櫃裡有些甚麼,然後要了條鯽魚,點了份腐乳肉,再來個茼蒿干丁、火靠菜、藕片,最後吩咐店家,菜飯兩碗,方才心滿意足地入了座。 就像吃碗沏仔麵,總得把玻璃櫥櫃裡的黑白切通通掃視一遍,看是要切鯊魚烟燙花枝還是豬心豬肝豬腸,滬式小館裡也有類似的冷食風情,準備起來可比黑白切費工許多,稱之為盆頭菜。 盆頭菜的種類繁多且葷素皆備,顧名思義就是這麼大剌剌地裝在大盤大碗裡頭,而且,多數是黑漆嘛烏的。 跟黑白切重原味,可以單吃亦可蘸醬油膏不同,盆頭菜多半重調味,十盆裡怕不有六盆放了冰糖和醬油下去燒,至於剩下的四盆,別擔心,也沒少了油和鹽。吃盆頭菜沒有人還要蘸醬的,來杯啤酒配還差不多。 熱菜冷吃,口重好就飯,盆頭菜是舊日上海的弄堂味,反映了工時長,工作重,物資並不富裕那個年代的風情。 初識盆頭菜,始於拆遷前中華路上的開開看飯店(沒錯,賣飯的店)。很難忘記透過窗子端詳滿櫥滿櫃盆頭菜的第一印象:媽啊,這些玩意兒是放了幾天了?還能賣?幸好,大著膽子嘗試之後,不但沒把我給嚇走,有陣子還常常報到。 拆遷之後,開開看、三友飯店都搬進了旁邊的貴陽街,店面新了、大了、亮了,生意卻似乎冷淡了些。老飯友們逐漸凋零了?希望只是趕拆遷熱來訪的人潮退去了。 離鄉背井,隻身在台,勝利還家,何年實現?日子總是得過下去,抱著「就開開看唄」的態度,這一開,半個多世紀就過去了,新台幣反攻了對岸,金門成了陸客觀光景點,兩岸三通往來頻繁,渡海峽者如過江之鯽。少小離家老大回,舊移民終得以返鄉探親一償宿願,新來的移民,則開始在大街小巷裡賣起了新的家鄉菜。 只是,那逝去的歲月,何在? ------------------------------------------------------ 近日再訪開開看,赫然見牆上多了些肴豬腳、砂鍋芋艿鴨等"大菜",也出現了蔥爆牛肉、宮保雞丁等"國菜",而我慣點的幾味盆頭菜,口味竟然"清淡"了。結帳時忍不住問有些面生的櫃上,答案竟然是:有些人吃不慣重口味。 有些人吃不慣重口味?你們家是三個月前新開張的? 漫步走往永富冰淇淋消暑,途中發現一間吃吃看小館,一式的裝潢、櫃檯、盆頭菜。在難忍好奇心之下,推門問了兩句,老闆說,原來的開開看歷經分家以及轉手,許多菜的味道都變了(難怪呢!)老闆自稱是原開開看的老闆之一,因為實在看不下去,決定重出江湖,再開新店。 有趣的故事,那好唄,擇日再來吃吃看。 蔥火靠鯽魚,少了這一味,就不像吃盆頭菜。 鯽魚是大江南北最常食用的河鮮,產量豐富,物美價廉。台灣河川裡也普遍可見鯽仔魚,加醬油、豆豉、醃鳳梨蒸食,是家常口味。 「火靠」就如同煎、煮、炒、炸一般,是種燒菜的方法,小火慢煮,大火收乾。炸酥的鯽魚,放糖、醋、醬油,跟蔥段一塊兒長時間燜煮再收汁(欲知詳細做法,請參考 stec 大的寧波蔥火靠鯽魚)。 色重,味嫩,骨酥,蔥香。有人愛魚肉的細膩,有人好魚卵的口感。 醬爆螺絲,田螺在水田裡隨處可見,是傳統江南農家小食,台灣常見的有圓田螺和石田螺(現在還有福壽螺 火靠麩,這就不用再多說了吧? 鯗火靠肉,鯗者,魚乾也。吃吃看用的是鰻鯗,還略帶一絲臭鹹魚味兒。不過說實在話,吃過廚子大哥的鯗火靠肉之後,很難再覺得別家做的好吃。 蔥油芋艿,小時候家裡頭會買一堆這種小芋頭,大家圍坐一圈把蒸熟的芋艿剝皮了蘸糖吃。蔥油做法則是把煮好的芋艿和爆香的蔥油一起拌炒入味,跟沙沙的大芋頭比起來,芋艿的口感要細緻綿密得多。類似的菜色還有芋艿雞骨醬,也是我愛吃的菜。 我最早接觸的菜飯型態,就是這種燜得濕濕爛爛的,還帶著些青江菜的甜香,隆記菜館的菜飯也是這種。後來在盧記和四五六吃到的菜飯則是砂鍋現煮乾乾脆脆的,讓我分不清到底哪種才是傳統做法? 哪種才是傳統做法?或許哪種都不是,又或許每個人記憶裡的那種才是。這些做了半世紀多的滬式平民風味,或許早已跟江南當地不同調,但熟悉的味道,一直存在我自己的舌尖上,以及老闆和熟客間那滬腔滬調的談笑裡。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