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5 05:50:06瀏覽66139|回應2|推薦3 | |||||||||||||||||||||||||
《禮記‧禮運篇.大同與小康》演義 進階舨 2012/11/19
出處:戴聖《小戴禮記‧禮運篇》四十九篇之九(節錄其首段) 原文: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主旨、立意: 孔子藉子游之問,暢述內心對原始公有制社會──大同世界之嚮往,反映人類共同的心聲,為人類描繪一幅宏偉瑰麗的理想世界藍圖,以鼓舞天下人心,勇於衝破現實羈絆,去營造建構美好理想的生活環境。 至公至正、無私無我,才是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最佳方策;這不僅鼓舞了人心,也提昇全民人文素養,涵育著仁義精神和智慧。 相關時事新聞:〈七萬才嫁被轟 呂捷:有必要群起而攻之嗎?〉2015年01月26日 日前網路上熱烈討論女性挑對象,月薪沒7萬不嫁,引發批評。對此,補教名師呂捷在粉絲團上PO文寫道,「7萬或許代表的不只是錢,而是能力,只是把能力值量化而已」,還說:「追求更高、更好、更完美~這本來就是人性!」 呂捷指出,大家都有選擇的權利,也有被選擇的機會,人家女孩只是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怪社會現實,別人不要你,你就讓自己變得更好,「沒必要批評、謾罵甚至是攻擊!」他表示,「我教的不是歷史,而是人性」。對此,網友看了也說「中肯」、「抱怨使人退步,增加自我核心價值比較實在。」 呂捷後來在臉書上再度發言,表示:「女孩只是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必要群起而攻之嗎?」、「追求更高、更好、更完美~這本來就是人性!而對能力所不及的人、事、物放棄……也是人性!很正常,沒必要批評、謾罵甚至是攻擊。」並認為「不要怪社會現實,本來就沒有大同世界,不要用童話故事和偶像劇來麻痺自己!」並勉勵大家「報復傷害你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過得比他好」。 析譯:從前仲尼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蜡祭( 至公至正之道之所以能實施並廣泛地開展,主要在:把天下看做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不屬於任何個人。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君位不為一家所私有。從總體性言),選拔有道德、能力的人出來做事(理性地拔擢人才),社會成員及群體間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信義(遠離欺詐),教人和睦團結(學習人際、群際的相處之道,防止爭鬥)。所以人們不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只親愛、孝敬自己之親人、父母,同時也親愛、孝敬他人之親人、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只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不只疼惜愛護自己之子女,同時也疼惜愛護他人之子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同理想是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推恩博愛,因此是全社會都要共同關心的事);要使所有的老年人得以有地方安享天年(而不須終生辛勞),壯年人有地方發揮所長,盡其所能為社會效力(而不靠領失業救助金,或遊手好閒),幼年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養,健全發育(而不放蕩成性;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合適的安排),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年喪父、老而無子(鰥夫、寡婦、孤苦、伶仃)和殘廢疾病的人,都能獲得妥當的照顧供養(社福制度健全)。男子都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不失業、不游手好閒)女子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與美好歸宿(我們的社會超過這階段,女孩子不僅有歸宿,也當有職業)(成家立業,社會風氣善良。二句宜作互文:「有分」與「有歸」互補見義,意思是男子有穩定的職業美好歸宿,女子也有穩定的職業與美好歸宿。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人們不欲讓財貨資源委棄於無用之地,於是努力開發,(並珍惜勞動產品),然而不一定要私藏在自己家裡,獨自享用(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據為己有而能與人分享。社會上人們對財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也)不欲讓自己的心力在共同勞動中不能發揮出來(有力卻使不上),但不一定是想謀取私利為自己打算(去私貴公;人人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並且感覺很愉悅歡喜,把共同勞動生產看作是快樂分享)。因此(這樣一來;承上作小結),奸邪之陰謀詭計(私心小智)被杜絕停息而無法興起(大家坦白率直,沒有勾心鬥角、明爭暗奪的思想行為),偷盜劫奪、作亂造反和殺人越貨的壞事情也不會發生(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並鼓舞人心;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因為不公平,你有他沒有,才發生盜竊事件;人人有工作,有飯吃,亂賊自然消滅)。因此,住宅外的大門可以不必插門閂緊閉來防範(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不須互相防範的和平、安定的局面。沒有內憂,沒有外患,人人奉公守法,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社會。(儒家將涵蘊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人際關係之原始公有制社會稱為「大同」社會。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孔子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如今大道已經隱沒消逝,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私產(總體性。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人們各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只愛護、孝敬自己的親人、父母),把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小康社會,則只是以家庭為單位),開發生產的資源財貨和心力的付出,都只為了自己(內在之心態為己;財產私有化觀念形成),天子諸侯們的權力變成世襲的,並成為固定的禮制;各自築起城郭,挖掘壕溝,作為堅固的防守工事(外在之作為為私。出現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官爵、財產世代相沿襲,形 首段:記談話的緣起 (一)孔子之歎息:因見國家制度與典章,依然具在,但在功能上卻已成為軀殼。 (二)表達心聲:嚮往「大道之行」的五帝、堯、舜在位時的大同之世,及三代之英在位時的小康之世。 二段:闡述夢想中的原始公有制社會──大同世界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 展開公正無私,安和樂利,基於愛心,順乎自然,人人平等,互敬互愛,親如一家的社會畫卷,這是一種夢想,現實世界無此可能。 (一)概括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有公平正義;拔擢人才,和睦團結。 (二)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1)推恩博愛: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 (2)「使」統領以下四句,老有……: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合適的安排;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 (1)人們珍惜勞動產品:貨盡其用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 (2)在共同勞動中各盡其力,分享快樂: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把共同勞動生產看作是分享快樂。 (三)承上作結概括: 1.以「是故」承上文作小結,鼓舞人心: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 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2.以「是謂」承上文,作全段之總結: 儒家將涵蘊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之原始公有制社會稱為「大同」社會。 三段: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有私有我,但也有客觀的法制禮儀,和統一價值觀念之人文精神。判斷無法維持長久。 (一)小康社會的總體性說明:天下為家。 (二)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 1.內在之心態為己:財產私有,貨力為己。「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以家庭為單位。 2.外在之作為自私:出現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官爵、財產世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係,各自力圖鞏固自身既得利益。 3.有必要「禮義以為紀」:使之有客觀的法制禮儀和統一的道德規範、價值觀念。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區分尊卑上下貴賤的禮義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 4.承上概括作結:宗法社會人人為己自私,無法維持長治久安。 (三)三代之英主確實遵循禮義制度:造就小康局面,也令人憧憬。 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義制度、道德規範,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稱為「小康」社會。
孔子像 吳道子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休士頓赫門公園的孔夫子塑像: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Video影音連結:大同篇合唱曲 孔子作詞,黃友棣譜曲 Video影音連結:馬來西亞興華中學合唱團:禮運大同 黃友棣曲 興中管樂團伴奏 Video影音連結:HD高解析 禮運大同篇 (新還珠格格插曲) Confucious Video影音連結:《新還珠格格》MV·小燕子在皇宮大唱《禮運大同》篇 Sina Video影音連結:新環珠格格Ep22[cut]~小燕子之禮運大同篇 Video影音連結:禮運大同篇 Video影音連結:禮運大同篇-- 嘉德麗中英文幼稚園 Video影音連結:21 禮運大同篇 Video影音連結:禮運篇‧大同章 Video影音連結:禮運大同篇音樂播放版 Video影音連結:帶動唱-禮運大同篇 Video影音連結:禮運大同篇 Video影音連結:禮運大同篇_中正紀念堂 手語 Video影音連結:二水國小親子讀經班 禮運大同帶動唱 Video影音連結:禮運大同篇 選文意旨: 〈禮運篇〉「大同章」是孔子心目中的目標,直到今日一直無法實現。這篇文章的所述說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選賢與能,這正是實行民主的重點,在孔子心中早已有民主時代的想法,其實這不奇怪,我們所知道中國有記載的歷史是從堯帝開始,堯帝就是人民選出來的。堯帝見舜品德高尚就將王位禪讓給他,舜見禹心繫民間疾苦努力治水,深得人心,所以將位傳給禹。禹也是要效法堯舜用禪位的方式,但人民太感念禹的貢獻,希望禹的後代能夠永遠傳下去,所以帝位才演變成家族傳承。從歷史的演變,我們看出帝王之治與民主政治,各有優缺點,帝位由子傳承的方式最大的缺點就是傳到後代會敗掉,雖然帝王之家都是受最好的教育,但因為沒有吃過苦,所以就無法有深刻的體認,更不會認真的學習。所以會一代不如一代。這是帝王時代的缺失,而民主時代,大家都很清楚,看我們選舉鬥來鬥去,胡亂挑撥,這是民主時代的缺點。 我在讀我們 國父 國父是ㄧ位天才,學什麼都可以學到很專精,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國父看滿清腐敗急忙的推翻掉建立了民國,但沒有算到,人的貪欲無窮,軍閥割據的問題緊接出現,所以學到了教訓之後才急忙的創了《三民主義》,規劃出《五權憲法》,國家要有自己的軍隊等想法出現。經過了時代的變遷,臺灣社會愈來愈富裕,但也出現了新的問題,人們貪圖享樂,自私自利。甚至某些長期居高位,掌權權勢的既得利益者,制定不公不義的政令,圖利特定族群,形成階級對立、世代不公、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讓軍公教成為某一財大勢大,包山包海之政黨所豢養的「鐵票部隊」,尤其是那些長期享受18趴、13趴優存者及官營事業肥貓,已經成為臺灣繼萬年國會之後,殘害國家社會的新老賊,是民主國家之恥辱,這時大家才又想到將孔孟思想搬出來實踐,願這一絲的曙光能夠帶來〈禮運〉大同理想的實現。 國歌:開國氣象 作者的人格特質總是鮮明的烙印在作品上,絲毫假不來。同樣的,官方的文告中透露著政治人物的器量,往往也預告了時代的動向。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這原是孫文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訓詞,後來定為「中華民國國歌」。短短十二句,關鍵在「士」一字。前四句是士的理想,後六句是士的實踐要求。這裡的士,指「戰士」,是當時在台下聽訓的五百名軍士官。民國一開國就困於復辟、兵變,雖已步入第十三個年頭,卻仍是軍閥割據的內亂局面。孫文苦無兵力,乃於廣州組建黃埔軍校,希望成立國民黨直屬的部隊。因而這篇文章幾乎是北伐檄文。當時北方國會的分黨競爭,具有民主政治的外貌,但實際運作中的政權並非取決於民眾,而是取決於藏居背後的軍閥。真民主之利未興,假民主之弊盡現。所以在開學典禮上,孫文所提的建軍理想是「主義」,而非「民主」。他希望軍人發憤自己,但必須「主義是從」,而且要「一心一德」,以「民國」與「大同」為目標。他急切想標舉出一個有別於北洋政府的新理想,以作為新軍號召,以建立國家之綱常和軍隊的紀律,擁有武德與靈魂。 國旗歌: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 孫中山贈給張學良的墨寶 孫文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訓詞 58歲的孫中山先生與其夫人宋慶齡合影 中山陵前臨平川後依青山,呈警鐘型。像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首都南京重要政治象徵的中山陵 中山陵 「天下為公」 鐫刻 導言: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可能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講誠信、沒有戰爭、科技高度發展、和諧社會、保護環境、人人平等、盡職盡責、沒有窮富之分。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後成為孫中山的指導思想。意思是指「君位不為一家所私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只有實現天下為公,徹底剷除私天下帶來的社會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後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也指天下公正公平。」 假如到南京旅遊,可能會去中山陵。那裡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長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門上,鐫刻著 中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帝王都是把「天下」視為私有財產,實行專制統治。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正是要結束這種「天下為私」的不合理狀況。但是,民國創立以來,「天下」被袁世凱篡奪,後來的北洋軍閥,也都把「天下」視為私有,爭權奪利,混戰不息。因此,孫中山大力提倡「天下為公」,他在袁世凱死後發表的宣言中指出:「袁氏凡百罪孽,皆由其以天下為之一念而來。」「今求治無他,一言蔽之曰,反其道而已」。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自己首先身體力行,以國民公僕為己任。後人稱讚他「先生革命數十年,無養育之私才,無自圖便利之私意,無私怨,無私仇,無私人。政治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環境中,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利的搏鬥,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平順地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裡生活是幸福快樂的。在春秋時代,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對這樣的理想世界的藍圖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世界。為實現此一理想,從古到今,有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一直在努力奔走、呼籲。人類社會生存發展主要的精髓是思想,思想家點亮了人類的光明。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我們可以說:孔子為中華民族甚至全人類完成了開光點化的使命!否則,歷史可能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世界藍圖。在那裡,人們生活著並快樂愉悅著。儘管這個理想世界不易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聖先賢,牽系著千秋萬世的人們。「大道之行也」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之實現而加倍努力。至聖先師孔子的〈禮運篇‧大同章〉如果做為海峽兩岸的共同國歌應該相當合理! 台灣不可預測的動盪種子被播下了 施明德:統治力瓦解 2014年04月24日00:38 蘋果日報 任何疼愛台灣的人,對台灣多年來的政情一定充滿焦慮和痛苦。尤其太陽花學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抗爭手段,強佔了立法院,意圖攻佔行政院,雖還談不上是政變或革命,但是這樣「裸身的暴力反抗」,所以會得到許許多多人民的支持,是來自於它的正當性,而它的正當性正顯示出台灣正處於一種「撞牆情境」,多種面向的政情都遇到無法突破的鐵板。 言詞上的抗爭已無濟於事,年輕人只好採取徒手暴力抗爭,並決心付出代價。跨越立法院圍牆的這一步,是前輩們強忍不願跨越的一步,是台灣多年來民主運動的新足跡,暴露的不只是馬英九統治力的瓦解,也是台灣新世代更強悍的抗爭模式。台灣不可預測的動盪種子被播下了。 最近,我常常被一陣陣強烈的力道拉回四年多前的一段記事。有一天,前總統 台灣病了,而且不是單一的癌症。兩岸政策已走進了死巷:中國的一國兩制,我們百分之百不可能接受,國民黨的一中各表,民進黨的一邊一國,都不可成為解決兩岸問題的政策。總統兼黨魁,破壞權力分立,已成常態,台灣的亂局部分來自憲政體制。居住正義和土地正義長期被官商摧毀,社會不義只會越演越烈。食品安全已成為國安問題,但常常船過水無痕,沒有全盤對策。核能問題早就不只是核四停建與否的選項,核一、核二、核三的定奪和能源開發也沒有完整規劃。自由貿易政策造成的重富趨勢,會不會產生更慘烈的弱勢泣聲。中國勢力的壓境,太多台灣人心存台灣香港化的恐慌。連募兵、徵兵都搖擺不定…。 藍綠惡鬥、比爛,荒廢國政,熱衷拜票跑紅白帖,使人民對政黨輪替不再抱一絲絲希望。目下重大國政,處處都撞壁!而兩黨政客在窘境中只會提出一種處方:「世代交替」。但,可問哪黨的新世代可有新方略?只有年輕而已。這樣只會讓人覺得在亂局中,還在搞權力鬥爭。總統、黨主席、行政院長都缺乏領導力,只懂依法行政,國家怎麼會進步?連維持小康之局都難。 多麼盼望,我們能夠跳出現有政黨立場,聚集有識之士,討論「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大計劃」或「台灣夢」,尋找解決方案,讓理想來引領我們,走出撞牆情境,讓藍綠、老中青在自由、平等、博愛的信仰下一起為國家奮鬥。沒有理念的纏鬥,只是低俗的權鬥。 題解:本文選自《禮記‧禮運篇》,是此篇文章開頭部分的一段話。描述西周初期的社會景象,表達了孔子的社會理想。孔子提出了兩個相互關聯的概念,一個是大同,一個是小康。比較起來,大同理想裡說的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親其子」,因此是全社會都要共同關心的物件;而小康社會,則只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以家庭為單位。 「大同」社會是夏朝以前的社會形態,是以「五帝(黃帝、顓臾、帝嚳、堯、舜)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於「五帝之世」,又高於「五帝之世」。五帝、堯、舜時期時,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自禹之後,君位世襲‧形成家天下的局面。至周,又大行封建制,不僅天下為私,而且社會階級壁壘分明,以嫡長子為繼承中心,雖有客觀的法制禮儀、價值觀念、人文精神,但有私有我,為己自私,爭權奪利,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三代之英主確實遵循禮義制度:造就小康局面,也令人憧憬。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若退而求其次,小康社會亦可,所以有這番言論。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有別于戴德所輯錄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共49篇。 古之所謂記,與傳同,均為附屬於經,作為補充和說明之資料。記:有即附於經文之後,不另獨立成篇者,如今《儀禮》十七篇,其中十三篇附有記;有獨立成篇,後或匯輯成書者。《禮記》即屬於《儀禮》之記而匯輯成書者。《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儀禮》的文集,其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主要內容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內容廣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是孔子以後戰國至秦漢之間儒家的作品,全書保存了先秦時代的重要史料。其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儒者為何要記載而且傳授那些不為後世所實行之儀文制度?儒家之所以為儒家,受人尊崇,即在於他們不但有「淑世濟人的抱負」,同時還想拿出一套可以實行的具體辦法。在農業封建的時代環境中要依其理想來選擇可以輔導人們走向健康幸福的生活之路,遂只有那些禮俗儀文了。這些禮俗儀文,後人看來雖有些落伍,不合實際,但儒者仍欲借助之,以達成淑世濟人的理想,並透過和平之教育方法,造就每個人的健全心理和合理行為。這樣的,由擴充小我而為大我,由個人而至於整個人類,這就是儒者的理想,即所謂「義」。 母雞在詮釋推恩博愛? 〈大同章〉誦讀要領: 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五句後用排比對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其後均當作一頓,收住這一層文字。談「貨」「力」,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是故」謀閉……: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謀閉而不興」的「閉」屬下讀。「故外戶而不閉」一語後停頓可稍長。末句「是謂大同」是全段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時代背景: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與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和平公正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宣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構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展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顯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嚮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為後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實出發,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出現了財產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世世代代相沿襲,形 然而,不僅「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夢想,就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為法則來協調一切人與人的關係,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展經濟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積極的影響,表現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願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治者急功近利的現實需要。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作者:《漢書‧藝文志》禮家:「記,百三十一篇。」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也。」或說此一百三十一篇,為河間獻王所得書,乃古文,故亦稱古文記。此為獨立成篇而尚未匯輯成書之記。孔穎達《禮記》疏,引鄭玄《六藝論》:「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此即記之已匯輯成書者。 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引陳邵(晉人)《周禮論序》雲:「戴德刪古記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 《隋書‧經籍志》又申陳邵之說,云:「漢初,河間獻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亦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序之。而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定〈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鄭玄受業於融,又為之注。」自來學者,對鄭玄、陳邵、《隋志》所云,有信者,亦有疑者。《大戴禮記》前有所承,後有所傳,今存僅三十九篇。今之《小戴記》為戴聖刪大戴之書八十五篇為四十六篇,其中曲禮、檀弓、雜記,以簡繁重,各分上下,遂成四十九篇,不待馬融之增足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亦云:「《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後人通儒,各有損益。」通觀大、小戴禮記內容,除禮樂制度外,包羅極廣。作者固非一人,時間亦非一代。合理推之,應係上自春秋、戰國,千至西漢,孔門弟子後學及各方通儒所撰述之論叢。《大戴記》不必全然刪自劉向所校,《小戴記》亦不必全本於大戴所刪,經籍承傳,錯綜非一也。 古、今文經:
魯壁是紀念孔子九代孫孔鮒藏書的地方 孕育等待新的因緣俱足:http://blog.udn.com/2000ty/4157668 報載西藏有幾顆蓮子,歷經3000年的時空,在最近被人類發現到,經檢測,尚具生命力,當把此種子播入土壤裡面,它們竟然發芽成長了,真不可思議。在蓮子的新的生命誕生前……。可知此一蓮子如何超越時空,在孕育了3000年之後,在等待到新的因緣具足後,它們再度活在3000年後的世界裡。倘若3000年前的當下,蓮子死掉了或進入了人類的肚子裡時,則此一蓮子就不會再度出現再3,000年後的今天了。因此,幸與不幸,死亡與活著,是好亦是壞,是很難評論的,重點是在他有限的生命裡,是否已做了正確的事情和最好的選擇,並完成了他的使命!而一個人有時活著,所依靠的只是一線希望,一股信心。而其能一直堅持走下去,有時憑藉的就只是一種理想與願景而已! 由此可知:孕育的過程是寂寞、孤單與艱辛的,而等待的歷程又是難熬與苦悶的。當突破之後,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有些人的理想與願景,雖然當下看起來,會讓人嗤之以鼻,認為是天方夜譚,是一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甚至加以冷嘲熱諷,然我們怎麼會知道幾年後,幾十年後,幾百年後,甚至幾千年後,我們的言行或文章是否會深植於人心,與孔子、老子相呼應,而我們的理想與願景,是否會蔚為一股時代的潮流,並與日月同在呢?
天下為公:部落時代原始公有制社會「大同世」──「五帝史」探究 一、黃帝: 華夏民族的始祖。相傳生於姬水,故以姬姓,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他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遊牧部族的首領,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鬥,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 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干支,伶倫製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黃帝後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 拜祖大典俗指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大典。新鄭是黃帝故里,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黃帝在新鄭建立有熊國。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新鄭就有三月三風後頂拜軒轅的習俗。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 ※嫘祖:軒轅黃帝的正妃,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西陵女嫘祖。她以其勤勞和智慧發明了梳妝用品銅鏡,並教民栽桑養蠶,抽絲織錦,廣佈恩澤於九州大地,被後世奉為先蠶、蠶神。據《史記‧五帝本紀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相傳在黃帝迎娶嫘祖之前,居住在娘家的嫘祖常在西陵峽畔清清的溪河邊照面梳妝。當時黃帝發明了銅器,人們常把水盛進銅製的器皿裡照面梳妝。《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官從上者七十餘人。」 荊山位於湖北保康境內,是長江支流沮河的發源地。西陵峽與保康地界相連,黃帝從「軒轅之丘」經保康來到西陵峽,迎娶聰明美麗、擅栽桑養蠶的嫘祖為妻,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相傳黃帝來西陵迎親後的一天早上,聰明的嫘祖準備盛水照面梳妝,當她偶然朝那還未盛水的銅臉盆一望時,看到銅製容器映有自己的面容。她心喜萬分,仔細琢磨,發現只需將一塊銅片打磨光亮,便可以製作成一面鏡子,於是第一面銅鏡就這樣誕生了。到了晚年,嫘祖仍帶著它發明的銅鏡隨黃帝南巡,後來死於途中。《湘衡稽古》對嫘祖南遊的史料記載得十分詳細:嫘祖從黃帝南遊,死於衡山,遂葬之。今岣嶁在嫘祖峰上有嫘祖之墓,謂之先蠶塚。其峰下曰西陵路,蓋西陵氏始蠶,後人視之為先蠶也。那時旅行,最多是坐木輪大車。嫘祖歷經艱辛,跋山涉水,教民育蠶、巢絲。最後死於衡山的路上,後人奉她為「行神」,現在也可以稱為「旅遊之神」,人們還把南嶽一座山峰命名為嫘祖峰來紀念她。 嫘祖陵墓位在四川鹽亭縣金雞鎮嫘祖村青龍山頂上。在鹽亭縣金雞鎮以南的石老村有個小地名叫嫘甸壩,相傳嫘祖時代這裡曾是繁華的集市,蜀王蠶叢曾在這裡建殿以祭先祖,宮殿頗有氣勢,曾三建三毀。1994年,當地村民在耕地下的石棺中發現了一隻金蠶和一隻銅蠶,可佐證當初這一帶蠶絲業的興盛。在鹽亭縣境內,至今保留有嫘祖山、嫘祖穴、蠶絲山、絲織坪、嫘祖井等有關嫘祖的人文遺址33處和眾多的傳說。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嫘祖村青龍山下,有一塊全國罕見的唐碑,她補史之缺,揭史之謎,為我們揭開了4000多年古人祭先蠶的面紗。這塊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後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 新鄭市黃帝故里的黃帝塑像 黃帝故里位於河南新鄭市軒轅路 軒轅故里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南部40公里外的新鄭市北關
黃帝陵祭亭 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 黃帝陵祭亭1981年公祭場面 黃帝陵軒轅殿1984年公祭場景 黃帝陵祭亭1987年公祭場景 黃帝陵黃帝手植柏 掛甲柏 左下方為下馬石 黃帝陵黃帝手植柏 掛甲柏 黃帝陵下馬石 黃帝陵新造全景 軒轅殿廣場完成祭奠準備 黃帝陵全景 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 黄帝陵整修一新,上方为新落成的祭祀大殿2 軒轅殿 2004 完工的軒轅殿廣場 軒轅殿天圓地方、黃帝石畫像 軒轅殿公祭 2012 海內外萬人壬辰清明陜西公祭軒轅黃帝 農曆三月十五是嫘祖生日,在嫘祖出生地湖北遠安縣荷花鎮,每年都會舉行嫘祖廟會活動來紀念 嫘祖陵墓位在四川鹽亭縣金雞鎮嫘祖村青龍山頂上 嫘祖陵墓位在四川鹽亭縣金雞鎮嫘祖村青龍山頂上 嫘祖陵墓位於鹽亭縣金雞鎮青龍山,在秦漢以前就已建成,是人們思古懷親追憶祭祀嫘祖之地 黃帝時期史官倉頡造字,被尊為造字聖人 想像的倉頡畫像 河南濮陽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景點 倉頡雕像、倉頡陵 陝西白水縣倉頡廟:傳說是當年倉頡親手所植,所以叫它倉頡手植柏 ※倉頡:《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皆言,文字為倉頡所創。李斯的《倉頡篇》中寫道:「頡,古造字人也」。漢代文字學大師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一書中說:「黃帝之史官倉頡……初造字書契。」文字的形成,自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有哪個人在短時間內獨造出來。但,今天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倉頡是古代漢字的一個代表人物,是古代文字的集大成者。《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故造書。 倉頡是中國神話的人物,相傳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發明者,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俗稱倉頡先師、倉頡聖人、制字先師、制字先聖、左史倉聖人、倉頡至聖。其聖誕日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有虞舜、倉頡、項羽、顧炎武、李煜。「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韓非子•五蠹》:「昔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呂氏春秋•君守篇》亦記載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緯書《春秋元命苞》中,進一步記載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徐堅《初學記•卷二十一》記載:「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又「倉頡造文字,然後書契始作,則其始也。」《荀子•解蔽》稱:「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漢字的誕生非一人一手之功[2],是先民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3],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説,説明倉頡應當是在漢字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 網站連結:陝西白水倉頡廟:寂寞的繁華 倉頡,原姓候岡,名頡,是軒轅黃帝的史官。生於白水縣北塬鄉楊武村,享年一百一十歲。史稱其「龍顏四目,生有睿德」。傳說倉頡長著四條眉毛,四隻眼睛,特別的聰明。他於洪荒草昧之世,結繩紀事之年,「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創造了漢字,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其功之偉,可同日月比輝。黃帝敬佩他的才能,遂賜他「倉(倉)」姓,所謂「倉」者,即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此可見黃帝極為推崇倉頡,他把倉頡看的比自己還高還偉大。倉頡謙虛,認為自己不過一介草民,所以又在倉上加草頭為「蒼(蒼)」,這才有了「倉頡」,「蒼頡」兩種寫法。人們常說的「蒼天在上」以及「蒼天有眼」指的就是倉頡。 倉頡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始祖之一。他創造的鳥跡文字,結束了遠古結繩記事的歷史,開闢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先河。人們非常敬仰這位創造漢字的聖人,於是在他的墓前建廟立碑,以表達對他深深地崇敬與緬懷之情。並尊稱他為「倉聖爺」。「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廣泛流傳。倉頡廟始建年代不可考,但據可靠碑文記載,在東漢延熹五年(西元162年)已具相當規模,由此推斷,倉頡廟創建至少不晚於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錄入中國名勝辭典。 倉頡由於造字有功,被後人奉為聖賢,並建墓立碑紀念。史書上有很多記載。南宋羅泌《路史》所引《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浚義即春秋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傳說倉頡在造字之初捉了許多甲殼類昆蟲,並將昆蟲沾了黑水讓其在草葉上爬行,以昆蟲爬行時所留下的印記來造字。由於初期造字並不多,不夠使用,倉頡焦急至極,竟然又急出了一雙眼睛,一張面孔上長了四隻眼。後倉頡又依象形、會意、形聲等方法創造出了漢字。 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今河南濮陽南樂縣西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後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是黃帝後代,居於山東曲阜一帶,部落以鳥為圖騰 曲阜少昊陵 二、顓頊: 姓姬,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即位後,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後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傳說他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文獻記述顓頊的帝丘在濮陽,衛國在春秋時期遷都帝丘。如《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圍衛,衛遷於帝丘,蔔曰三百年。」《漢書‧地理志》︰「濮陽本顓頊之墟,故謂之帝丘,夏後之世,昆吾氏居之」。遺址內部現在還有清代石碑記述該地為顓頊城,淪陷前這裡還有顓頊廟,因此前面文獻記述和傳說的帝丘、衛國都城,應當就是現今所發現的高城遺址。 山西晉中市和順縣城東南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棗鄉顓頊帝嚳陵:是上古時代「五帝」中的顓頊、帝嚳的陵墓。古屬東郡濮陽,金大定7年(1167年)隸屬滑縣,1940年新置高陵縣,就是因二帝陵得名(顓頊又稱高陽氏,帝嚳又稱高辛氏),當地人叫高王廟。1949年劃歸內黃縣,位於內黃縣城東南 二帝陵始建於何年不詳。據文獻記載,漢代修有陵塚,唐大和4年(830年)建廟。宋、金、元、明多次修葺。昔日二帝陵建築雄偉,古樸典雅,碑碣林立,歷代帝王祭祀不絕。後因陵園地處黃河故道,清末龍捲風將其掩埋於沙丘之下。後來,人們看到的僅是一個高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棗鄉高王廟,相傳農曆三月十八為顓頊、帝嚳誕辰之日,於是每到這天,各地百姓紛紛趕來,在帝陵前,焚香跪拜,祈求家道永昌,表達敬祖心願,廟會由此形成。三月十八前後,每天都有上萬人來趕會,廟內廟外,車馬如流,人山人海,更有大戲和雜耍助興,還有省內外許多商界參加。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後代。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棗鄉顓頊帝嚳帝陵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棗鄉高王廟會 相傳農曆三月十八為顓頊帝嚳誕辰之日 2012駱氏宗親代表在內黃顓頊帝嚳陵舉行盛大的辛卯年祭祖儀式,祭拜華夏人文始祖顓頊帝嚳 內黃顓頊帝嚳帝陵仿古铜像 三、帝嚳: 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 帝嚳陵位於商丘縣城南 另外,湖南衡陽市雨母山飛來石峰之下有帝嚳祠,位於石獅壟皂坳正上方。據《生書紀年》載:「古有術器作亂,辛侯(帝嚳)逐之於衡來雨母山,斬其首。」後舜帝南巡,於此地建祠祀之。西元1993年秋,當地人民集資復葺帝嚳祠時,清基挖土掘出古銅幣4000餘枚,均為唐宋時期的錢幣,由此推斷,帝嚳祠當建於唐宋或唐宋之前。帝嚳祠為國內唯一的一處祭祀帝嚳之處,帝嚳祠始建於大舜之時,歷經興衰,有史記載的比較大的重新修葺的活動有兩次,一是明工部侍郎王詔的祈祠修葺,二是1993年當地群眾集資重建毀於1944年抗日戰爭的帝嚳祠。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0 帝嚳陵位於商丘縣城南23公里高辛集遺址西北100米處 帝嚳陵位於商丘縣城南23公里高辛集遺址西北100米處帝嚳陵 --- 北向鳥瞰00 商丘縣城南23公里高辛集遺址西北100米處帝嚳陵 --- 東向鳥瞰 湖南衡陽市雨母山飛來石峰之下有雨母山帝嚳祠 湖南衡陽市帝嚳祠↑↓ 堯帝姓尹祁,號放勳。德高望重,嚴肅恭謹,光照四方,能團結族人,使邦族親如一家 堯帝善于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 堯帝陵 中國堯帝陵 未修復前的堯帝陵↑↓ 修復後的堯帝陵 山西臨汾堯廟 山西臨汾堯廟堯井 堯歷山訪賢禪位於舜 堯舜禪讓磚飾 四、堯帝: 堯帝,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姓尹祁,號放勳。堯是他的謚號,《謚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後遷平陽。」 他德高望重,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親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一致推薦舜。堯帝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觀其行,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堯帝善於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在他的治理之下,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莊子‧逍遙遊》: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翻譯: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於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從屬於『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築巢,不過佔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故事一: 相傳,堯帝年邁時,想把治國大事傳給能幹的賢人。他的幾個兒子及朝中的文臣武將,算來數去沒有一個中意的,他決定到民間尋找能接替帝位的賢人。一天,堯帝巡行到一崗坡處,見一個叫舜的年輕人,正趕著一黃一黑兩頭牛在犁地,牛屁股上各綁一個簸箕,長方形的地塊不是順著犁而是橫著犁。堯帝感到奇怪,就問:「年輕人,人家犁地都是順著犁,你咋橫著犁呢?」舜說:「母親交代叫橫著犁,要不就違背了母親的話。」原來舜有個繼母,整天變著法加害他,如不照辦會惹出禍來,舜只好遵從母意。堯帝知道了舜的苦處,心想,此人寬宏大度,難得呀!又問:「你把簸箕綁在牛屁股上又是為何?」舜答:「鞭打在牛身上會疼的,哪個牛走慢了打一下簸箕,牛知道是打它的,就會緊走幾步趕上去,為不打在牛身上,就想出此法。」堯帝聽罷暗自稱讚,此人對牲畜尚能如此疼愛,對人的厚愛就可想而知了。 堯帝沒有看錯人,就蹲下身子與舜仔細交談。又談到牛身上,堯帝問:「你的兩頭牛,哪頭走得快呀?」舜說:「黃牛快,黑牛疾,都聽使喚。」這個回答使堯帝有所失望:這個人不誠實,兩頭牛總不能一樣快吧,便起身走了。 走了百步遠,舜趕上去說:「老人家,我知道你對我的回答不滿意。實話說吧,黃牛要比黑牛快一些。你剛才那樣問,它倆都在跟前,牲畜通人性,說出了怕傷害黑牛,所以才那麼說。」堯帝點頭稱是,心想,年輕人辦事如此細心,還這樣講究方式,看起來啥事都能辦好。堯帝大喜,遂把舜帶進王宮,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舜,又把帝位也禪讓給了舜。 一則傳說故事,歷代在民間和官方都極力推崇。現中牟縣萬灘鄉的台肖村,相傳曾是堯帝巡行訪賢的地方,後人在此建了堯舜祠以作紀念。古籍《魏書》中有「中牟有堯祠廟」的記載,即指此地。這裡距中牟縣城 故事二: 相傳,堯帝年邁時,想找一個賢德而又能幹的人來繼承帝位,好把治理天下的大事傳給他。可是他的幾個兒子及朝中的文臣武將,看來看去都各有一些不足之處,沒有一個能符合堯帝的期望。於是堯帝決定到民間去尋找德才兼備足以承接帝位的人。 一天,堯帝巡行來到揚州塗山附近大江的出海處(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的境內),忽然看見前面山上有大片的良田,莊稼長的十分茂盛。於是,堯帝和隨行的兩個人走上山去。 只見生機勃勃的田野上,有百鳥齊集,啄草而不啄苗;還有大象正在拱地,翻土而不傷禾。大家正對眼前不可思議的景象感到驚奇的時候,忽然看到前面有個器宇不凡的小夥子,趕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犁地過來。於是,堯帝上前詢問那小夥子的名字和當地的地名。 小夥子停止耕地,恭謹行禮後回答說道:「草民姓姚,名重華,這裏叫歷山。」這個名叫重華的小夥子就是後來的舜帝。 堯帝又問道:「這地裡的百鳥和大象都是經過馴服的嗎?」重華回答說道:「不是。繼母命我每天造田十畝,小人不能違抗父母的意願,只有勤奮耕作,想不到百鳥都來幫我鋤草啄蟲,大象也來幫我拱土造田。」說完他接著犁田。 堯帝在田埂上慢慢地跟這個小夥子走,看他犁田。他忽然發現每頭牛的屁股上都綁著一個簸箕,覺得很奇怪,就問道:「你為何在每頭牛的屁股上都綁著一個簸箕呢?」重華邊犁田邊說道:「鞭打在牛身上會疼的,哪個牛走慢了打一下簸箕,牛知道是打它的,就會緊走幾步趕上去。」他說完忽然叫牛掉頭返回,堯帝又覺得奇怪,心想:這人犁田,為什麼不耕到地頭就返回呢? 於是,堯帝又問道:「你為什麼不耕到地頭就返回了呢?」重華含笑回答說:「因為地的那邊有戶人家,再往前耕,我怕會驚擾他們的。」 堯帝一聽更是覺得奇怪了,心想:那邊明明是一片莊稼,根本沒有看到房子,哪有什麼人家?但這人不像是個會說謊話的人,難道是有人在莊稼地裏睡覺? 堯帝想到這裡,就大步走到對面的地頭細細查看,卻什麼也沒有發現,就更加的感到奇怪了。他正要向舜問個究竟,忽然看見一隻鳥兒嘴裡銜著一條蟲子,飛過莊稼地落到地頭的一棵樹上。堯帝輕步前去仔細一看,原來這地頭的樹上有一個鳥巢,裏面有四隻雛鳥,張口啞啞待哺,堯帝這時恍然大悟。 回身到重華的身邊,堯帝問道:「你剛才所說的人家,是不是指那窩小鳥?」重華回答說道:「正是。鳥辛勤為我啄蟲鋤草,所以,我種的莊稼,蟲害和雜草少,長得又好,年年都能豐收,在我心裡鳥兒如人一樣值得愛護。」 堯帝又向舜問道:「這麼大的一片良田都是你開墾的嗎?」重華說道:「是我和大象一起開墾的。因為洪水氾濫,山下原來的良田都被淹沒了,我想這洪水一年半載也退不下去,就在山上開墾農田。虧得有大象的幫忙,這麼大的一片良田都是大象的功勞呢,不然,我一個人那有這麼大的力量?」 堯帝聽了大為感動,心想: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鳥獸尚如此愛惜,對百姓就會更有愛心。不妨再看看他在治理天下方面有何見解。於是堯帝就在田間跟重華談起了治理天下的話題。重華從容應答,坦蕩而論。他的言談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帝心裡暗暗高興。 為了進一步瞭解舜的為人,堯帝下山走訪了方圓百里,當地人都稱讚這個名叫姚重華的小夥子是一個孝順、仁厚又有聰明才智的賢良之才。於是,堯帝決定進一步考查並培養他。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重華以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處理好家政。重華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行事,使二女都恪守婦道,家庭和睦。看到重華治家有方,堯帝開始讓重華輔佐自己行天子之政。 堯派重華負責推行德教,重華便教導臣民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彼此謙讓寬容。 堯讓重華總管百官,處理政務。重華便作五明扇,設誹謗之木以表王者納諫;他舉賢任能,薦大禹,治水成功;他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鯀,遷三苗,以懲治奸佞;他擴疆域,使百事振興,井井有條,百官都對他心服口服。 堯讓重華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重華對諸侯們以禮相待、剛柔相濟,諸侯們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重華獨自前往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重華在暴風雷雨中也不迷失方向,走出了森林,顯示出很強的生存能力。 經過多年的考察與培養,重華不僅德才兼備而且政務也歷練得很成熟了,於是堯帝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將帝位禪讓給他。重華接帝位後國號為「有虞」,謚號為舜,因此後世稱他為「虞舜」。堯讓位二十八年後無疾而終,「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可見人們對堯的懷念之情甚為深摯。 堯治平洪水: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猶未平,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堯帝制定曆法;堯帝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曆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曆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穀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穀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帝訪賢: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戰國時莊周曾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方回、善卷、披衣、許由。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於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他,讓善卷居主位,堯站在下邊,面向北施禮求教。堯曾想以天下讓善卷,他回答說:「我生於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種秋收,有勞有逸,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心滿意足,我要天下幹什麼!可悲啊!你太不瞭解我了。」善卷因此離開北方,到南方今江蘇宜興縣的一溶洞中隱居,如今善卷洞的說明詞中還指明他是從今天的山西這個地方去的。 莊周曾說:「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寫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於蒲穀山,堯親往拜訪,拜之為老師。今蒲縣太林鄉有蒲伊村,傳為蒲衣隱居之處,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堯與蒲伊談論大道的地方,後稱講道台。還有帝堯休息過的地方,後稱稅駕坡。蒲伊,人稱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國後稱蒲子國,後來這裡稱蒲子縣,今稱蒲縣。清人留詩中有「蒲穀賢人懷寶去,平陽聖帝策輦來」的詩句,即指帝堯訪蒲衣子的故事。 《莊子》中記述,堯問許由:「嚙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讓王倪邀請他。」許由說:「不好啊!那對天下將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嚙缺的為人,聰明機智,反應敏捷,天分過人,而你要因他這些人事上的長處讓他接受實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錯了。他明於禁止過失,卻不知過失產生的原因。讓他做天子嗎?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拋棄天然;他就要以己意為標準去分別事物,就要像火燒火燎一樣地去求知;就要埋頭於事物之中,處處干涉事物,就要忙忙碌碌應接四方,想方設法滿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計去改變萬物,弄得它們不能安寧。怎麼能夠讓他做天子呢?雖然他的行為可以為一般人所傚法,但他僅能做個諸 堯帝訪賢,古籍中記載最多的首推訪許由的故事。許由一字巢父,為當時的名士。他崇尚自然無為,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堯要來訪他,便躲走了。恰巧嚙缺碰到他,問他要到哪裡去?他說:「為逃避帝堯」。嚙缺又問:「為什麼呢?」許由說:「堯這個人啊,轟轟烈烈實行仁義,我怕他要被天下人恥笑,後世會有人吃人的事發生。老百姓嗎,不難籠絡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和你親近;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會為你所招徠;表揚他們,他們就會勤奮。作他們厭惡的事,他們就要逃散。愛護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於仁義,那真誠實行仁義的事,借仁義取利的多。這樣仁義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實行,而且還會成為虛偽的工具。這種想用一個人的決斷來使天下獲利的事,不過是一刀切罷了。堯只知道賢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賢人的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賢人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帝堯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堯對許由說:「太陽出來了,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了,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佔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托 帝堯曾去拜訪一個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請教過後覺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讓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將天下讓給我倒可以,只是不巧,我現在正患有幽憂之病,正準備好好治一治,不能夠接受。」帝堯也不好勉強,但十分敬重其為人。 堯帝廟:堯帝廟位於臨汾市區南 堯帝禪位於舜:堯帝堯的,傳說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五、舜帝: 「堯在位七十載,命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踐其位,眾皆言有矜在民間,曰虞舜。虞舜者,名曰重華,冀州之人也,帝顓頊之子曰窮蟬,自窮蟬至舜七世矣,皆微為庶人。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堯乃妻之二女以觀其德,堯二女不敢以貴嬌事舜親戚,甚有婦德。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攝政八年而堯崩。堯知子不肖,卒授舜以天下。舜行厚德,遠佞人,蠻夷率服,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因舜帝南巡,西元前2205年崩於蒼梧之野的九疑山(今廣西東南),娥皇、與姐姐女英千里尋夫傷心落淚,跳下湘江自盡(人稱湘夫人)的故事而得名(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淚、掉眼淚之意),在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南境,秦時屬長沙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零陵郡。 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嶽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佈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區南部,海拔 舜帝(西元前2173年~前2073年)作為華夏「三皇五帝」之一,也是原始「大同」社會與奴隸制夏朝之交的最後一位古帝,雖歷5000年時光之剝蝕,卻依然不曾褪色。正所謂「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作為華夏道德文化的始祖和奠基者,他敷布的五常之教,教以人倫(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已成為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精髓,他身體力行創造的道德文化,「只為蒼生不為身」,「以情感人,以德化人」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東方文化。因此,舜帝陵廟也就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拜謁旅遊的勝地,成為連接中華民族情感的紐帶和橋樑。九嶷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也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之一。 舜帝陵: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現在很多地方都自詡自己是華夏文化發源,強調自己的根祖文化。 這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地圖中標注的舜帝陵,在九根地狀物間繪有五個「Λ」形屋頂,旁注「帝舜」(2007年8月13日攝)。唐、宋兩朝古舜帝陵廟遺址這一歷史發現,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幅地圖上有關舜帝陵廟的標注驚人地吻合。近日,湖南寧遠縣九嶷山的玉琯巖前發現了唐、宋兩朝祭祀舜帝的陵廟遺址,這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舜帝陵廟。歷史學家、清 舜帝是中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和堯並稱。13日上午,湖南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宣佈,湖南寧遠縣九嶷山的玉琯巖前發現了唐、宋兩朝祭祀舜帝的陵廟遺址。經考古專家證實,這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舜帝陵廟,在全國範圍內尚屬首次發現。這一震撼學術界的歷史發現,竟然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幅地圖上有關舜帝陵廟的標注驚人地吻合。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地圖中,在九根地狀物間繪有五個「Λ」形屋頂,旁注「帝舜」。著名歷史學 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區南部,古時稱歷山,相傳虞舜曾耕稼於此,故又稱舜耕山 舜妃娥皇、女英 九嶷山風景區舜帝陵廟 九嶷山風景區舜帝陵廟雕像 位於九嶷山下的宋代舜帝陵廟遺址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地圖中標注的舜帝陵 湖南寧遠縣九嶷山 玉琯巖前發現唐、宋祭祀舜帝的陵廟遺址,是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舜帝陵廟 《史記‧五帝本紀》:「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山西運城舜帝陵 作者在埔里的旅遊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