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03.荀子〈勸學〉析譯★
2009/08/25 05:37:47瀏覽85827|回應3|推薦2

荀子〈勸學〉析譯 2012/2/16

主旨以「勸」字統領全文,闡述學習道理,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的方法、意義、態度、內容和目標,勉人當虛心受教,敦品力學。

鸛鳥 形似鶴,亦如鷺,高約四尺,羽色灰白,嘴赤而長,足長而紅

杜甫書房

解題: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勸學〉是《荀子》之首篇,原文可分成十三段,一般選文多節錄其前八段,與《禮記學記」》可以代表儒家教育思想《說文》:「勸,勉也。」乃勉勵其進於至善也。從力從鸛省鳥,鸛形似鶴而頂無紅丹,巢於高樹,捕魚介為食,極其辛勞,有勤勉之意。「勸」的意思為勸告、鼓勵,有統領全文之作用。「勸學」即勉勵人努力學習。荀子之學,以禮為依歸,故其論學,目的在為士、為君子、為聖人。方法在誦經讀禮。〈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

()設喻方式多樣

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捨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捨之」、「鍥而不捨」。

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

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荀子像,位於山西安澤

作者

  ※儒學流變:

                                        ┌─ 子思 ───  孟子

                 ┌─  曾子 ─┤

                            └─ 吳起 

  孔子 ─┤                                         ├   商鞅  ┐ 

                                    ┌─ 李克                            韓非

                 └─ 子夏  ──────    荀子 ┤  

                                             李斯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戰國末期(在今山西南部安澤一帶),約與孟子同時。時人尊稱為「卿」,《史記荀卿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韓非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其學源出孔子,傳六經而兼通百家之學,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同為儒家兩大宗派:荀子主張性惡,重禮,法先王;孟子主性善,重義,法後王《荀子》一書,經西末年劉向校定,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或許為其門人弟子所記,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

荀子五十歲始遊學於齊襄王齒德俱尊,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西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遊入,稱國「百姓樸」、「百吏肅然」而近「治之至也」。後曾返回國,與義兵於趙孝成王前,以為「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議兵》)。後來到國,任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荀子的文章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質樸,豐富多采,氣勢雄渾,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有其特有的風格,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苟況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

原文及析譯:

1.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析譯:有品德學養的人說(似《氏春秋》設為君子之言以發論)學習(以覺悟事理,去除蒙蔽不可以半途停止、放鬆(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題旨)

2.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析譯:靛青染料是從(於,介詞,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蓼藍草(可作染料之植物)提取的,可是比(於,介詞,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蓼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繩,(如果)經過水浸火烘(輮:通揉、煣ˇ使直者曲曰輮,使曲者直曰矯使之彎曲製成圓輪,它的彎度很圓可合於圓規的標準,即使又(有:「又」之通假字)把它曬乾,也不會再挺直變回去的原因(者,助詞,表停頓,並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這是因為經過水浸火烘使之彎曲的外力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正面設喻,且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學問之於人,亦是如此)!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矯正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正面設喻,說明客觀條件變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變);君子廣泛受教研習,而且每日用所學到的時刻省察對照自身「參省」,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那麼他心智(知:「智」之通假字)就會日進於高明,而行為亦不至於犯下錯誤了。【說明「學不可以已」的原因之一: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

 所以,不上登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谷,就不知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聖王的遺教,就不知學問益處之大。那些南方之國亦作,與初為敵國,後併於,故亦稱和東方的族及北方的族各居一方,其小孩初生,同樣是呱呱而啼,乳哺襁抱;迨至長大,風俗言語,便迥不相同(居,居,這是教化使之如此總承「教」之功能。《詩經小雅.小旻篇》詩人嘗呼君子而警惕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常貪圖安逸。要靜敬恭謹地在你的本職上服務,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以洪福祥瑞幫助你!(戒同僚在位君子盡心供職,無以安處為常。君子為學蓋亦猶是,要好德、勤勉修身,始能免禍有福份,切不可苟且懷安自逸。)(無恆安息,則心與道化,)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化更大了;(好是正直,則禍患不至,)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優美了(說明為學之益,惟靖共不息之君子能邀取大福。若有神物為助一般)

補註:蓼藍(Polygonum tinctorum),亦略稱為藍或靛青,是一年生的蓼科草本植物。蓼藍亦有在歐洲生長,是當地的主要藍色植物染料。蓼藍的外貌跟犬蓼有點類似。蓼藍雖然叫「藍」,但他的花色確實紫紅色的,而葉子為綠色,讓人無法想像它與藍有任何關係;然而一般作為染料採用的是他的葉,蓼藍的葉子中含有尿藍母,這是一種吲哚酚與葡萄糖構成的配糖體──靛甙,尿藍母本身不是藍色,但是在鹼性發酵液中會被糖化酶或鹼劑分解,游離出無色的吲哚酚,進而在空氣中氧化縮合為藍色的沉澱──藍澱(靛藍染料),因此,古代常使用酒糟和石灰來發酵水解蓼藍,製造藍靛。在代之前,民間多用方便水解的菘藍製造藍靛,後來發明了酒糟發酵法之後,蓼藍的應用更加廣泛。現代的布依等少數民族仍然在大量使用蓼藍加工扎染、蠟染民族工藝品。

正藍染的原料:蓼藍

墨斗

3.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析譯:我曾經整天地(而: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苦思冥想,(卻)不如片刻實地去學習得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後跟遠望,(卻)不如登上高處之看得廣闊(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落實學習效果)。登上高處招手,胳臂並沒有比原來更長,可是更遠的人也能看得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比原來更加宏大,可是聽的人聽得更清楚。借助(乘騎)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善於走路),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舟船(舟楫借代指船)的人,並不是很會游泳,卻能橫渡江河。(連用五個比喻反覆設喻,以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有品德學養的君子,其本性(生:「性」之通假字)資質並非與人不同,只是善於借助外物罷了(善於利用其後天之所學)「學不可以已」的原因之二:借助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

4.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析譯:南方有一種小鳥,名叫蒙鳩(即鷦鷯,俗稱黃脰,又稱巧婦。謂之蒙鳩者,說者以為因其愚蒙也),牠以拾取之羽毛築巢,還用毛髮編結起來,把巢繫掛在蘆葦的花梗上。風一吹來蘆葦花梗折斷,鳥蛋摔破,小鳥跌死。牠所築之巢不是編結得不完善,是巢所繫托的地方太脆弱造成的悲慘結果(借喻所托非其所)。西方有一種小植物,名叫射干,莖長只有四寸高,(但由於)生長在高山上,因而能俯瞰百(八尺,成人伸張兩臂使平直以量物之長度的深谷(看起來高出一般林木)。它的莖並非能長到這麼高,(而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使它這樣(借喻所生得其地)。蓬草(末大本小,遇風則飄旋而折)生長在麻地裡,不待扶持自然就會直長;潔白之沙子混在水中的黑土裡,就會和黑土一樣黑。蘭槐的根叫香芷,如果久浸在臭穢之水中(蓋植花木者必壅培其本根,故或浸於穢臭也,那麼,無論是有地位之君子,或是尋常百姓,必棄而遠之,不肯佩帶互文:君子庶人皆不近不服,避之唯恐不及。芷的本質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穢使它如此(被浸泡臭了)。所以有志之君子定居一定挑選俗尚好的鄉里,出外旅遊時一定要親近有道德的賢士,這是為了防止自己誤入邪途而能接近端正的大道。【推論「學」的功效,常受「環境」及「條件」所左右。立意不高,然平實足以信人】

蒙鳩(鷦鷯)

葦苕

射干又名「烏扇」

洋麻後期長勢

洋麻收成

5.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析譯:各種事情的發生,必定有它的起因;榮譽或恥辱的降臨,必定與德行相應(每如其德以至,德有凶有吉:為善則獲福,為惡則遇禍。為君子,則常安樂;為小人,則常危辱)。肉腐爛了必定會長蛆;魚枯死了必定會生蠹蟲(論證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怠惰傲慢不顧後患,自忘其身(忘記了做人準則),災禍就會因而產生(論證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太剛直強硬的東西自己招致斷裂(《大記》正作「強自取折」;一說:有才能,使自己必須去承擔重任,即能者多勞),太柔弱的東西自己招致束縛。邪惡污穢的言行心思存在身上,是怨怒仇恨集結的原因。鋪擺同樣的柴薪,火必定向乾燥柴薪延燒(乾柴易燃);土地一樣的平整,水必定向潮溼的地方流去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255398

 回應文章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螣蛇無足而飛:形容專精一技可揚名
2017/12/12 03:36

 Luar Biasa!! Ternyata Ular Yang Bisa Terbang Itu Nyata Keberadaannya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抱歉,本頁已受損,無法整修
2014/04/25 01:32
134.《荀子勸學》演義 2014/4/24 新版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上承「主頁」
2012/02/16 21:54
★★★★★★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3-11-28 02:56 回覆:

引起動機:【增補】

宇宙事物成於積,而用心則貴專一。知識的涉獵是一種學習,技術的熟練是一種學習,換成別人的角度思考事情是一種學習,經驗沒有體驗過的是一種學習。如果人不算駑鈍,為什麼只執著於白紙黑字的東西,那是多閱讀就能得到的,門檻最低。為什麼執著於技巧的肯定,那是多練習就能成就的,先後練成而已。說『應該』的人多,問『為什麼』的人少,所以當職員的人多,當主管的人少。千里馬和發了瘋的馬都跑很快,你是那一個?如果你是千里馬,也要跑給伯樂看到。離開舒適圈吧,開始思考如果是你,如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絕對不只是發現問題那麼簡單。

5.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析譯:各種事情的發生,必定有它的起因;榮譽或恥辱的降臨,必定與德行相應(每如其德以至,德有凶有吉:為善則獲福,為惡則遇禍。為君子,則常安樂;為小人,則常危辱)。肉腐爛了必定會長蛆;魚枯死了必定會生蠹蟲(論證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怠惰傲慢不顧後患,自忘其身(忘記了做人準則),災禍就會因而產生(論證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太剛直強硬的東西自己招致斷裂(《大記》正作「強自取折」;一說:有才能,使自己必須去承擔重任,即能者多勞),太柔弱的東西自己招致束縛。邪惡污穢的言行心思存在身上,是怨怒仇恨集結的原因。鋪擺同樣的柴薪,火必定向乾燥柴薪延燒(乾柴易燃);土地一樣的平整,水必定向潮溼的地方流去(低窪易濕)。草木同類聚集生長在一起,禽獸同類群居在一起(成群結隊)。萬物都各自依附它們的同類(物以類聚)啊!所以射箭之準靶一旦張設好了就會招引弓箭射上來;森林的樹木一旦茂盛就會招引斧頭來砍伐;樹木的枝葉茂盛蔭涼就會招引眾鳥棲息投宿其中;醋味變酸就會惹來蚊蚋聚集其中。所以言語(有疏失)有時會招來災禍,行為(不正)有時招致羞辱(皆自取也),君子要小心謹慎他的立身行事(要謹慎他所學的事物)啊!【事物之果,必有起因。善惡無常,唯人所習;君子宜謹慎樹立其道德學問,期能免辱遠禍,獲得美譽幸福】

6.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析譯:積聚土石成高山,山高而風雨就會在這裡興起(焉:於此,介詞兼指示代詞);匯積水流成為深淵,淵深而蛟龍大魚便會在這裡產生;積累善行培養高尚的品德,於是而:連詞,表順承,相當於「就、於是」靈明的心智自然會獲得,聖人的思想精神也就具備了(焉,表肯定的語助詞]。先從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蹞,通「跬、頃」:乃古人所說的半步,即現在人所說的一步。步,指左右腳都向前邁一次的距離,等於現今的兩步),就無法到達千里之外;不匯聚細小的水流,就無法成為江河大海又用兩個比喻從反面強調積累的重要。騏驥駿馬日行千里,一跨躍亦不足十步遠(六尺為步。天分、能力再好,畢竟有其極限);劣馬拉車跑十天行程(花十倍的時間去努力。古代馬拉車時,早晨套上車,晚上卸去。套車叫駕。十駕:套十次車,指十天的行程)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就在於腳步不停歇(勤能補拙)。雕刻東西如果刻幾下就把它放在一邊,(那麼)就是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堅硬的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肯努力鑽研,再艱難之事也可成功。正反設喻,又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之,定語後置標誌),和強壯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地上的塵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無待外求者),這是由於(用:以,由於)它心思專一啊!螃蟹有八隻腳和一對開合如鉗夾的大螯足(蟹之首上二足,其端有鉗如鉞者),但如果沒有蛇或黃鱔的洞就無處居住存身,這是因為心思浮躁不專心啊(蚓、蟹對比,正反設喻:從正反兩面論證專心致志的重要!所以沒有專默精誠、刻苦鑽研的心志之人,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或言: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明確昭著的眼光見識);沒有埋頭苦幹、默默無聞地的實踐之人,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冥冥、惛惛:昏暗不明的樣子,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幹)。徘徊於歧路的人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都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都聽清楚。螣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神蛇,能興雲霧而游其中)沒有腳卻能飛行(專精一技可揚名);梧鼠有五樣技能(謂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多藝多思藝不精:唯其不專,是以不精),卻陷於困境。《詩經》上說:「布穀鳥住在桑樹上,七隻小鳥它餵養,善良的君子們啊!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牢固就像繩子打了結。」所以君子學習時意志堅定專一【「學不可以已」的原因之三:學習應注重積累,腳踏實地,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半途而廢是學不好的。】

傳說中的蛟龍想像圖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巨蟹之螯

尸鳩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3-11-28 02:59 回覆:

補註:

※螣蛇:傳說中的螣蛇,能興雲霧而飛舞其中。

Video連結:台中燈會 主燈27米長蛇亮相

Video連結:4:56 【跟著via趣旅行2013台中燈會靈蛇護中主燈秀

Video連結:2013台中燈會2/187點『開燈5分半主燈秀』靈蛇護珠HD高畫質!氣勢磅

2013台中燈會2/18號7點『開燈5分半主燈秀』靈蛇護珠

※梧鼠:即鼯鼠

《說文》:「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爾雅》:「鼯鼠,形似松鼠,尾長,腹旁有飛膜,目前肢之腕起,至後肢跗部而達尾根,能在樹上飛躍。」多藝多思藝不精:唯其不專,是以不精。後世比喻什麼都懂一點、卻又什麼都不甚高明,就稱作「梧鼠之技」或「梧鼠五技」。

飛鼠屬松鼠枓,台灣共有台灣,小鼯鼠、大赤鼯鼠,及白面鼯鼠等三種,都是夜行性動物。最常見的就是白面鼯鼠,分佈於海拔1000~3000公尺的森林,通常都單獨出現在樹冠層活動覓食,最大的特徵是頭部前半面為純白色,眼眶赤褐色,四肢及腹面亦為白色。飛鼠的前肢有翼手骨,而且前、後肢間有翼膜(patagium),翼膜也叫飛膜。飛膜是皮膚的衍生物,被翼手骨撐開時,就像一片降落傘。能夠藉著上昇氣流來滑翔,遠的可滑到450公尺外的距離。

Video連結:蜜梧鼠 -1

Video連結:蜜梧

Video連結:大赤鼯滑行.mpg

Video連結:大赤鼯

Video連結:白面鼯鼠影片

Video連結:光華白面鼯鼠1

Video連結:光華白面鼯鼠2

Video連結:白面鼯鼠3

Video連結:白面鼯鼠4

Video連結:白面鼯鼠

Video連結:寵物飛鼠BB

Video連結:高手身穿飛鼠裝 7百公尺高空無傘安全著

Video連結:高空「鑽石」飛行 創金氏世界紀錄

Video連結:飛鼠裝滑翔運動

Video連結:極限飛鼠裝

Video連結:Jump4Heroes BASE Jumping The Eiger

Video連結:飛鼠人

Video連結:cool!世界翼裝高張家界試飛

Video連結:Skydive Dubai - May 2011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夜行館有台灣特有的大赤鼯鼠和白面鼯鼠;由於鼯鼠又稱飛鼠,但牠們善於滑行不會飛,夜晚可見野生飛鼠在樹梢活動

臺灣的白面鼯鼠

台灣小鼯鼠

 台灣最大型的飛鼠:大赤鼯鼠

飛鼠的前肢有翼手骨,而且前、後肢間有翼膜(patagium),翼膜也叫飛膜。飛膜是皮膚的衍生物,被翼手骨撐開時,就像一片降落傘。能夠藉著上昇氣流來滑翔,遠的可滑到450公尺外的距離

南方鼯鼠在夜間捕食跳躍的精彩畫面

澳洲的蜜袋鼯

鼯鼠1鼯鼠從樹上跳下時,它們會把體表皮膚展開在空中滑翔

英國特技高手康納里(Gary Connery),靠著一套特製「飛鼠裝」,從732公尺高空跳落

正進行飛鼠滑翔的兩位飛行員

百名穿著飛鼠裝的滑翔運動者締造金氏世界紀錄

美國跳傘運動員科利斯身穿跳傘裝備“飛鼠裝”,準備“起飛”

 科利斯在“飛行”過程中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3-11-28 03:02 回覆:

7.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析譯:古時有以鼓瑟著名者瓠巴(傳說是春秋國的著名琴師。《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當其鼓瑟時,潛沈在水底之魚皆聞其聲而浮出水面傾聽;有以鼓琴著名者伯牙春秋戰國時期國的上大夫,原籍是郢都──今湖北荊州,當其鼓琴時,低頭吃草的馬皆聞其聲而樂,紛紛抬起頭來咧著嘴欣賞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技藝高超。可見聲發於內而播於遠,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修於身而聞於外,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蘊藏在山中,草木就長得翠綠有光澤;深水裡生了珍珠,崖岸的草木就不會顯得乾枯(寶氣內藏,而精光外耀)。行善只怕不能積久成德罷了,否則,那有不被人所傳誦聞知的呢?【由物理之互相感應,言持恆積善,聲聞必彰之理。】

伯牙鼓琴圖

8.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析譯: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從何結束呢?應之曰:學習的方法、科目(數,通「術」,)就是從誦讀(誦,背文。經,即下文所云詩、書、禮、樂之類)《書》《詩》等經典入手,到精研《禮》經為止;就其意義、目標而言,就是從一個志於道的士人入手,到成為聖人為止書每以士、君子、聖人為三等)。真誠積累,長期努力不懈,必能深入體會其中的樂趣,學到死然後才停止。所以學習之方法、科目雖有盡頭;至於求學的意義、目標則是切身之事,卻是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啊!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若捨棄而不學,又與禽獸何異?所以經書中,《尚書》百篇以後又稱《書經》,是上古歷史文獻的彙編),是政事的記錄;《詩》三百篇以後又稱《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正平和之聲寄託的所在(止,存),《禮》(代稱為《禮經》,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分禮制的彙編。以後稱為《儀禮》。今傳十七篇)是法律的大前提、原則,也是各種條例、規矩的總綱、準繩。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到頭了,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最高極致。《禮》是教人周旋揖讓的禮節和軍服等級的文采,《樂》是教人維持內心中正和悅(《樂經》為六經之一,據說它是附於《詩經》的一種樂譜,亡於,《詩》、《書》是教人知識淵博,《春秋》的是以委婉之言彰顯是非公理正義(《春秋》是春秋國史官記載當時史事的編年史,相傳孔子曾修訂過),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學問、道理都囊括在其中了。假設主客問答,以說明為學之意義與方法。)

尚書──我國最早的公文總集

春秋 首頁

周禮 首頁

9.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嚮矣。

析譯:君子之學習,有益的東西聽在耳裡,便深刻地領會牢記在心裡,散布於手腳四隻全身(威儀可取法),表現在言行舉止間(動作舉止有節度);所以他任何細微的言行(說話端莊,動作委婉溫柔),全都可作為他人的模範(入耳箸心,是謂為己之學)。小人之學習則不然:從耳朵聽進去,從嘴巴說出來。嘴巴和耳朵的距離,才只有四寸罷了,那裡能夠美化他的七尺身軀呢(入耳出口,是謂為人之學)?古代的人做學問是為了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做學問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之做學問,是用來美化自己的身心品德;小人之做學問,是用來當做進身的工貝(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餽獻禮物,博取名利)。因此,不等別人發問就告訴人家(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的叫做浮躁(傲,躁之假借字);別人問一件事卻回答兩件事的叫做囉嗦(多言無節)。浮躁,是不對的;囉嗦,也是不對的(此兩句批評小人賣弄學問的為人之學);君子的答問就像撞鐘時迴響之應和聲音應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禮記學記》:「善待問者如撞鐘:小叩小鳴,大叩大鳴,不叩不鳴。」)

10.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析譯:為學,將求通經,沒有比得通經之賢師而親近之更為方便容易的。《禮》、《樂》記載法度但未加詳細解說,《詩》、《書》記載舊事但未必切合時用,《春秋》文辭簡潔扼要而不易迅速理解。唯有仿效通經賢師而學君子的學說,那就能養成崇高的品德並獲得廣博的知識,也能通曉世事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找到理想賢師益友而親近之更方便容易的

11.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析譯:學習的途徑沒有比心悅誠服地受教於通經之賢師更快速有效,其次就是尊崇禮義了(〈修身篇〉:「禮者所以正身,師者所以正禮」,故曰隆禮次之)(如果上不能對賢師中心悅服,下不能尊崇禮義,)而只學些雜亂的知識(雜記之書,百家之說。學雜識誌,當依王念孫校,刪識字。學雜誌,順詩書,悉以三字成句),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個學識淺陋的書生罷了。至於想要窮究先王的智慧道德,尋求仁義根本,那麼遵行禮法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這就好像提舉皮衣的領子,然後彎著(詘與屈同)五個手指去抖動它一樣,那數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順了。(如果)不探究遵行(道,由也)禮法,而只是依《詩》、《書》來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去測量河流的深淺,用長戈去舂搗黍米,用尖銳之錐子代替進食之筷子到飯壺裡取東西吃一樣,是不可能得到先王之制,仁義之本的。所以尊崇禮義,即使對其精義領會得還不夠透徹,不失為一個崇尚禮法的士人;不尊崇禮義,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一個思想渙散無真實修養散儒,樗散無用之儒,《莊子人間世》以無用之木為散木的淺陋儒生而已。

12.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析譯: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的話(楛ˋ,惡也,借言不合乎禮法之事。〈儒效篇〉:「諸侯問政,不及安存,則不告也;匹夫問學,不及為士,則不教也。亦為所問非禮也。」),就不要回答他;(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訴說不合禮法之事的話,就不要去追問他;(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的話,就不要去聽從他(不與之起舞);遇到喜歡爭強好勝、爭一時意氣的,就不要和他爭辯。所以,必須遵循禮義之道來請教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就迴避他。所以,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論有關道的學習方法;他說話和順,然後才可以和他談論有關道的具體內容(理,所以然之理)態度誠懇謙虛的,然後才可以和他談論有關道的精深義蘊(致,道之極致)。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傲,躁之假借字);可以跟他交談卻不談,叫做隱瞞(怠慢);不觀察對方的氣色就和他說了,叫做盲目。所以君子不可浮躁、不可隱瞞、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因應每位前來求教的人。《小雅采菽篇》云:「不侮慢啊不怠緩,這才是天子所讚許的(天子將予之福祿)。」(蓋天子答諸侯之詩。匪交,詩作彼交,亦借彼為匪。)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13.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盜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析譯: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一兩步沒能走完,就不能稱之為善於駕車;對倫理規範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一心一意(一,謂純一,或全一。蓋造次不離,他術不足以亂之)地奉行,就不能算是善於學習。學習嘛,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致志的事情。一會兒不學習,一會兒學習(停一陣又學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夏桀商紂、盜柳下惠之弟,日殺不辜,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就是那樣的人;全面地瞭解倫理規範與仁義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如此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14.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耳非是無慾聞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析譯:君子知道那學習禮義不全面不純一是不能夠稱之為完美的,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思考探索以求通曉理解,效法古之君子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使眼睛不是正確的東西就不想看,使耳朵不是正確的東西就不想聽,使嘴巴不是正確的東西就不想說,使腦子不是正確的東西就不想考慮。等到了那極其愛好禮義的時候,就好像眼睛喜愛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古「之」「於」二字通用),耳朵喜歡宮、商、角、徵、羽五種音調,嘴巴喜歡甜、鹹、酸、苦、辣五種味道,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做到了這般地步)因此權勢利祿不能夠使他人格屈服,人多勢眾不能夠使他節操改變,整個天下都不能夠使他信念意志動搖。活著遵循這所學的禮義,死也是遵循這禮義(極言死生不離乎禮),這就叫做道德操守(守道不變之情操)。有了這樣的道德和操守,然後心志才能堅定不移;心志能有定力(堅定不移),然後才能應付各種變局(複雜的情況。謂能以禮法所有,應禮法所無)。心志能堅定不移,又能夠應付各種變局,這就叫做成熟完美的人。(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明亮,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就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以天地之廣大,比君子之全盡)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3-11-28 03:03 回覆:

文章結構及分段大意: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學習是時刻都不能停止的。

論證過程: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首段:使用「開門見山」的破題法,先總說「學」絕不可廢,這是全文主旨

二段:「學不可以已」的原因之一: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

學(內力的發揮)、教(外力的憑藉)的力量可以改進物和人之形質,所以要學,要教。

()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正面設喻,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說明客觀條件變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變。

1.物可變其形質──外力之功: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昇、改變才德。

2.人可進其才德──內力外力配合:學習可改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總承「教」之功能:人性相近,以習之與否,終有所異。

()引用《詩經小雅.小旻篇》之言:說明為學之益,惟靖共不息之君子能邀取大福,若有神物為助一般。

三段:「學不可以已」的原因之二:借助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

()以學、思對比,強調學習的重要: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荀子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與《論語衛靈公篇》所載孔子「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云云,意頗相似,但荀子以性為惡,故其所謂學者,譬猶行遠之輿馬,絕江海之舟檝,藉之於外,而非發之於內,此其所以為義外之儒而與孔子不同。

()連用五個比喻反覆設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善於學習,善於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

四段:推論「學」的功效,常受「環境」及「條件」所左右。(立意不高,然平實足以信人)

()蒙鳩之繫巢,依附不善,終至卵破子死。

()射干生高山,而臨百仞之淵。

()列舉蓬草、白沙、蘭槐,各受環境條件不同的影響而異其形質。

()善惡無常,唯人所習;君子深知擇鄉交賢的重要,照應全段環境條件之重要。

五段:舉例論証宇宙事物的因果及物以類聚的特性,並從修身遠禍的角度歸納正確學習的重要

()事物之果,必有起因。

()人生榮辱,必象其德。

()善惡無常,唯人所習:君子宜謹慎樹立其道德學問,期能免辱遠禍,獲得美譽幸福。

六段:「學不可以已」的原因之三:學習應注重積累,腳踏實地,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半途而廢是學不好的。

論述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分三層:

()先從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聖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聖心」

又用兩個比喻從反面強調積累的重要: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

()正反設喻,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又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

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勤勉不懈持之以恆,才是學好的關鍵。

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

蚓、蟹對比:從正反兩面論證專心致志的重要。

()歸納宇宙事功成於「存積有恆」,用心則貴「專一致志」

「積」的哲理:由「積功」而「積善」;勤能補拙。

「一」的真理:由「儀態、精神、行為的專一不偏邪」而「意志目標理想之明確堅固」;多藝多思藝不精,專精一技可揚名。

七段:由物理之互相感應,論誠能持恆積善,自必有聞於人,聲名洋溢,亦不待求知於人也。

()學藝之善的感應。

()自然之善的感應:借景比興──以山水的鍾靈毓秀,喻指人能誠於中,必然形於外

()人積善的感應:聲聞必彰。

八段:假設主客問答,以說明為學之意義與方法。詳論治學之內容和目標,仍歸事功於「積力」。

()總言學之數(術)、義、始、終及積學之理(內容精簡,但勸學的精義逐漸顯現)。

治學之數(課程科目與步驟):學惡乎始?始乎誦經;惡乎終?終乎讀《禮》。

治學之義(理想目標與意義):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治學之績效精神: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提示「課程內容」與「目標理想」之實際。

科目有限,課程有盡:故學,數有終。

理想永恆,目標至善: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九段:比較君子和小人在為學之動機、態度上之差異:教人為學要有益身心,不可務外為人。

十段:最便易的學習途徑:學莫便乎近其人──沒有比找到理想賢師益友而親近之更方便容易的。

十一段:次便易的學習途徑:尊崇禮義,才能夠融會貫通先王的智慧道德乎仁義根本。

十二段:君子當謹慎地對待、因應每位前來求教的人,不可浮躁、隱瞞、盲目。

十三段:全面地瞭解倫理規範與仁義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十四段:說明學貴全盡,詳述所以達於全盡之道:遵循這禮義,心志能有定力以應付各種變局。

適當休息有助記憶,營養補足也很重要

2012-02-19 新聞速報 中央社

適當休息是否有助學習記憶,有學者表示,已有研究成果指出,休息是改變細胞基因活動重要機制,因此間斷、多次性學習是形成長期記憶所必須的一種學習方式。

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日前率領台灣研究團隊,以大量且有系統方式篩選果蠅腦內,哪些神經元的蛋白質合成參與長期記憶的形成,發現僅需要抑制腦內兩顆神經元蛋白質新生成,就可以成功阻斷長期記憶形成。

江安世表示,不論是果蠅腦或是人類腦,長期記憶的形成都需要重複的學習,並且在每次學習間給予適當的休息時間。

江安世透露,已有研究成果指出,休息是改變細胞基因活動重要機制,因此間斷、多次性學習是形成長期記憶所必須的一種學習方式。

江安世進一步舉例,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到補習班短期衝刺,可能會對隔天考試有幫助,但隔一陣子可能很快就全忘了。

江安世強調,從事教育的人都需理解,下課十分鐘是必須的,儘管腦袋有無窮潛力,但不要把它一次耗盡,不但對記憶沒幫助,反而會有害,因此學習不能太過勞累。

針對休息的定義,江安世指出,分兩大類,一種是白天的休息,另種是睡眠,兩者機制不同;至於要休息多久才恰當,江安世說,每個人都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