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5 05:37:47瀏覽85745|回應3|推薦2 | |
荀子〈勸學〉析譯 主旨:以「勸」字統領全文,闡述學習道理,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的方法、意義、態度、內容和目標,勉人當虛心受教,敦品力學。 鸛鳥 形似鶴,亦如鷺,高約四尺,羽色灰白,嘴赤而長,足長而紅 杜甫書房 解題: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勸學〉是《荀子》之首篇,原文可分成十三段,一般選文多節錄其前八段,與《禮記‧學記」》可以代表儒家教育思想。《說文》:「勸,勉也。」乃勉勵其進於至善也。從力從鸛省鳥,鸛形似鶴而頂無紅丹,巢於高樹,捕魚介為食,極其辛勞,有勤勉之意。「勸」的意思為勸告、鼓勵,有統領全文之作用。「勸學」即勉勵人努力學習。荀子之學,以禮為依歸,故其論學,目的在為士、為君子、為聖人。方法在誦經讀禮。〈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一)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 (二)設喻方式多樣: ※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捨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三)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捨之」、「鍥而不捨」。 ※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 ※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荀子像,位於山西省安澤縣 作者: ※儒學流變: ┌─ 子思 ─── 孟子 ┌─ 曾子 ─┤ │ └─ 吳起 ─┐ 孔子 ─┤ ├─ 商鞅 ─ ─┐ │ ┌─ 李克 ─┘ ├─ 韓非 └─ 子夏 ─ ┴────── 荀子 ──┤ └─ 李斯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郇邑人(在今山西南部安澤一帶),約與孟子同時。時人尊稱為「荀卿」,《史記》稱荀卿,漢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其學源出孔子,傳六經而兼通百家之學,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與孟子同為儒家兩大宗派:荀子主張性惡,重禮,法先王;孟子主性善,重義,法後王。《荀子》一書,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或許為其門人弟子所記,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 荀子五十歲始遊學於齊,齊襄王以其齒德俱尊,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西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遊入秦,稱秦國「百姓樸」、「百吏肅然」而近「治之至也」。後曾返回趙國,與臨 荀子的文章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質樸,豐富多采,氣勢雄渾,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有其特有的風格,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苟況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 原文及析譯: 1.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析譯:有品德學養的人說(似《左氏春秋》設為君子之言以發論):學習(以覺悟事理,去除蒙蔽)不可以半途停止、放鬆(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題旨)。 2.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析譯:靛青染料是從(於,介詞,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蓼藍草(可作染料之植物)提取的,可是比(於,介詞,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蓼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繩,(如果)經過水浸火烘(輮:通揉、煣ㄖˇㄡ。使直者曲曰輮,使曲者直曰矯)使之彎曲製成圓輪,它的彎度很圓可合於圓規的標準,即使又(有:「又」之通假字)把它曬乾,也不會再挺直變回去的原因(者,助詞,表停頓,並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這是因為經過水浸火烘使之彎曲的外力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正面設喻,且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學問之於人,亦是如此)!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矯正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正面設喻,說明客觀條件變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變);君子廣泛受教研習,而且每日用所學到的時刻省察對照自身(「參省」,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那麼他心智(知:「智」之通假字)就會日進於高明,而行為亦不至於犯下錯誤了。【說明「學不可以已」的原因之一: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 所以,不上登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谷,就不知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聖王的遺教,就不知學問益處之大。那些南方之國吳(干亦作邗,與吳初為敵國,後併於吳,故吳亦稱干)、越和東方的夷族及北方的貉族各居一方,其小孩初生,同樣是呱呱而啼,乳哺襁抱;迨至長大,風俗言語,便迥不相同(居楚而楚,居夏而夏),這是教化使之如此(總承「教」之功能)。《詩經‧小雅.小旻篇》詩人嘗呼君子而警惕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常貪圖安逸。要靜敬恭謹地在你的本職上服務,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以洪福祥瑞幫助你!(戒同僚在位君子盡心供職,無以安處為常。君子為學蓋亦猶是,要好德、勤勉修身,始能免禍有福份,切不可苟且懷安自逸。)」(無恆安息,則心與道化,)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化更大了;(好是正直,則禍患不至,)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優美了(說明為學之益,惟靖共不息之君子能邀取大福。若有神物為助一般)。 ※補註:蓼藍(Polygonum tinctorum),亦略稱為藍或靛青,是一年生的蓼科草本植物。蓼藍亦有在歐洲生長,是當地的主要藍色植物染料。蓼藍的外貌跟犬蓼有點類似。蓼藍雖然叫「藍」,但他的花色確實紫紅色的,而葉子為綠色,讓人無法想像它與藍有任何關係;然而一般作為染料採用的是他的葉,蓼藍的葉子中含有尿藍母,這是一種吲哚酚與葡萄糖構成的配糖體──靛甙,尿藍母本身不是藍色,但是在鹼性發酵液中會被糖化酶或鹼劑分解,游離出無色的吲哚酚,進而在空氣中氧化縮合為藍色的沉澱──藍澱(靛藍染料),因此,古代常使用酒糟和石灰來發酵水解蓼藍,製造藍靛。在明代之前,民間多用方便水解的菘藍製造藍靛,後來發明了酒糟發酵法之後,蓼藍的應用更加廣泛。現代的苗、瑤、侗、布依等少數民族仍然在大量使用蓼藍加工扎染、蠟染民族工藝品。 正藍染的原料:蓼藍 墨斗 3.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析譯:我曾經整天地(而: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苦思冥想,(卻)不如片刻實地去學習得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後跟遠望,(卻)不如登上高處之看得廣闊(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落實學習效果)。登上高處招手,胳臂並沒有比原來更長,可是更遠的人也能看得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比原來更加宏大,可是聽的人聽得更清楚。借助(乘騎)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善於走路),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舟船(舟楫借代指船)的人,並不是很會游泳,卻能橫渡江河。(連用五個比喻反覆設喻,以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有品德學 4.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析譯:南方有一種小鳥,名叫蒙鳩(即鷦鷯,俗稱黃脰,又稱巧婦。謂之蒙鳩者,說者以為因其愚蒙也),牠以拾取之羽毛築巢,還用毛髮編結起來,把巢繫掛在蘆葦的花梗上。風一吹來蘆葦花梗折斷,鳥蛋摔破,小鳥跌死。牠所築之巢不是編結得不完善,是巢所繫托的地方太脆弱造成的悲慘結果(借喻所托非其所)。西方有一種小植物,名叫射干,莖長只有四寸高,(但由於)生長在高山上,因而能俯瞰百仞(八尺,成人伸張兩臂使平直以量物之長度)的深谷(看起來高出一般林木)。它的莖並非能長到這麼高,(而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使它這樣(借喻所生得其地)。蓬草(末大本小,遇風則飄旋而折)生長在麻地裡,不待扶持自然就會直長;潔白之沙子混在水中的黑土裡,就會和黑土一樣黑。蘭槐的根叫香芷,如果久浸在臭穢之水中(蓋植花木者必壅培其本根,故或浸於穢臭也),那麼,無論是有地位之君子,或是尋常百姓,必棄而遠之,不肯佩帶(互文:君子庶人皆不近不服,避之唯恐不及)。芷的本質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穢使它如此(被浸泡臭了)。所以有志之君子定居一定挑選俗尚好的鄉里,出外旅遊時一定要親近有道德的賢士,這是為了防止自己誤入邪途而能接近端正的大道。【推論「學」的功效,常受「環境」及「條件」所左右。立意不高,然平實足以信人】 蒙鳩(鷦鷯) 葦苕 射干又名「烏扇」 洋麻後期長勢 洋麻收成 5.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析譯:各種事情的發生,必定有它的起因;榮譽或恥辱的降臨,必定與德行相應(每如其德以至,德有凶有吉:為善則獲福,為惡則遇禍。為君子,則常安樂;為小人,則常危辱)。肉腐爛了必定會長蛆;魚枯死了必定會生蠹蟲(論證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怠惰傲慢不顧後患,自忘其身(忘記了做人準則),災禍就會因而產生(論證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太剛直強硬的東西自己招致斷裂(《大戴記》正作「強自取折」;一說:有才能,使自己必須去承擔重任,即能者多勞),太柔弱的東西自己招致束縛。邪惡污穢的言行心思存在身上,是怨怒仇恨集結的原因。鋪擺同樣的柴薪,火必定向乾燥柴薪延燒(乾柴易燃);土地一樣的平整,水必定向潮溼的地方流去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