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7 07:56:41瀏覽66562|回應1|推薦3 | |
李密〈陳情表〉析譯 2012/6/5
超連繫:李密〈陳情表〉學習評量 原文: 臣密言: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彊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主旨:婉辭晉武帝之徵召。 分段大意、結構分析:本文以不以構思奇妙見長,而以感情之真摯樸實,行文之委婉流暢見勝;布局謹嚴,層次分明,駢散相間,句式多變。 首段:(起)總言早歲坎坷不幸之身世及祖孫相依為命之苦況,而以侍奉祖母湯藥未嘗廢離,暗起不能出仕之「純孝」。追述示現:把己身童年成長過程之悽涼坎坷,及與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生動地顯現出來。 (一)追述童年窘境:凸顯祖母對孫兒真摯之情; (二)寫成長過程悲涼:特顯祖母深恩; (三)家無次丁,祖母久病:侍奉非始於今日。 二段:(承)述朝廷徵召甚殷,國恩深重;言己出處抉擇之難,不得不再具表以聞。 (一)頌讚晉君:為本身定立堅強立場; (二)孝廉、秀才之薦:二者皆本於德,而孝親為德之本,自當辭命; (三)郎中、洗馬職位高顯。具表以辭,忠孝之間抉擇甚理直; (四)君命切峻州司催逼:情勢緊繃; (五)祖母病危,以進退狼狽自喻;忠臣多出於孝子,其先後輕重不難知。 三段:(轉)仕宦之心志堅定依舊,終養之後不礙報國。明其緩急,則忠孝可全。 (一)凸顯當朝以孝郅治:使所陳之情難駁拒。 (二)自我貶抑:益見辭官之誠。 (三)不克奉詔之主因:祖母老邁病危,祖孫相依為命。預想示現。 (四)孝思出於自然:先孝後忠,忠孝可兩全。 四段:(合)反哺心切,點出陳請主旨。 (一)以遞進法重申其處境之艱辛:眾所周知,人神共鑑,絕非虛妄。 (二)重乞孝道之成全:庶劉僥倖,保卒餘年。 (三)暗用《左傳》晉魏武子的典故:保證生死必報大恩。 析譯: 臣李密上言: 臣因為命運惡劣(坎坷),幼年時就遭遇到憂患不幸(父死母去)的事。生下來六個月剛懂得笑的時候,慈祥的父親就離開了我(婉曲修辭;孝子不忍言親死,婉稱父離他而去)。到了四歲時,舅父強行改變母親守節之志(迫母親改嫁。婉曲修辭,封建社會中,改嫁並不光彩;作者為長者諱,言改嫁並非出自其母之本意)。祖母劉氏可憐臣孤單幼小,親自撫養我。(追憶童年窘境:凸顯祖母對孫兒真摯之情)臣小時身體不好,時常生病,到了九歲還不會走路;在孤單困苦的環境中長大一直到成年。既沒有叔父伯父,也沒有哥哥弟弟(運用排比句法特性,使內容更集中,氣勢更充沛)。家道衰落,福分微薄,到了晚年才有兒子(得子甚遲)。在外來說,沒有關係密切而顯達有力的近親,在內來說,也沒有看門聽差的僮僕(「內」與「外」,兩相映襯),一個人獨撐門戶,只有影子作伴,互相安慰。(寫成長過程悲涼:特顯祖母之深恩)而祖母劉氏早年就疾病纏身,常常躺在床上,臣侍湯換藥,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整段採追述示現:把己身童年成長過程之悽涼坎坷,及與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生動地顯現出來) 到了本朝,人人都深深蒙受(轉化修辭:把事情形象化,將虛擬實,以具體比喻抽象)清明的教化。(頌讚晉君:為本身定立堅強立場)先是鍵為郡太守逵選拔臣為孝廉,後來益州刺史榮又推薦臣為秀才,臣都因為祖母無人奉養,所以辭謝沒有應命。(孝廉、秀才之薦:二者皆本於德,而孝親為德之本,自當辭命)然陛下卻特別頒下詔書,任命臣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恩,改任臣為太子洗馬。像臣這樣卑賤的人,竟然能去侍候太子(借代:借太子所住之地代替太子,使辭彙顯得豐富有變化),只怕犧牲生命,地無法報答聖上的恩寵。臣於是將家裡的情形呈報上去,辭謝不去就職,誰知詔書再次頒下,急切嚴厲地責備臣逃避任命,傲慢不恭敬。(郎中、洗馬職位高顯。具表以辭,忠孝之間抉擇甚理直)郡縣裏的來人逼迫,催促臣趕快起程;州裡的官吏,也登門催促,簡直比流星還快、比救火還急(明喻)。(君命切峻,州司催逼:情勢緊繃)臣想遵從詔令,趕快前往就職,可是祖母的病情,卻一天比一天沈重;要想暫且順著私情,在家照顧祖母,而又不能獲得許可(兩難修辭:以內心之矛盾掙扎,博取同情)。臣實在是進退兩難啊(暗喻)!(祖母病危,以進退狼狽自喻;忠臣多出於孝子,其先後輕重不難知) 臣私自在想:本朝以孝道來治理天下(自漢文帝遺詔,倡短喪以來,服喪之時間大為縮短,皆是「以月易年、以日易月」。至晉武帝時,為收拾民心,標榜以孝治天下之理想,乃恢復周、秦之舊制),凡是前朝的舊臣、都還蒙受朝廷的撫恤照顧,何況臣的困苦境遇,比起他們來還更為嚴重呢!(層遞修辭;凸顯當朝以孝郅治:使所陳之情難駁拒)臣年輕時曾在蜀漢作官(明楊慎〈丹青錄〉:「少事偽朝」之句,責備者謂其篤於孝,而妨於忠。嘗見佛書引此文,「偽朝」作「荒朝」,蓋密之初文也,偽朝字蓋晉改之以入史耳),任尚書郎,原本也是希望做官以求顯達,並不想珍惜什麼名譽節操。如今臣只不過是個亡國的俘虜,身分極為低賤,卻蒙聖上過分提拔,予優厚的恩寵,臣豈敢逗留不前,而另有其他企圖!(自我貶抑:益見辭官之誠)只因為祖母年邁多病,猶如夕陽逼近西山(略喻:劉如日薄西山,省略喻詞「如」字),氣息微弱,性命垂危,朝不保夕(誇飾:誇大病情,藉以辭召)。臣沒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沒有臣,無法安度殘年(回文:顯出臣與祖母的密切關)。我們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所以臣不忍捨下她而遠離。臣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已九十六歲,所以臣為陛下效忠的時間還很長,而報答祖母劉氏的日子卻不多了。(預想示現;不克奉詔之主因:祖母老邁病危,祖孫相依為命。錯綜修辭:語次交差,產生變化美感)臣懷著慈烏反哺的私情(借喻:借喻其孝養之心,發於自然),懇請陛下恩准終養祖母的心願。(孝思出於自然:先孝後忠,忠孝可兩全) 臣的艱辛處境,不但蜀地人士,及梁、益二州的長官知道得很清楚,就連天地神明也看得很明白。(以遞進法重申其處境之艱辛:眾所周知,人神共鑑,絕非虛妄)希望陛下能憐憫臣的這番誠心,成全臣的這點心願;使祖母得以僥倖安度餘年。(重乞孝道之成全)那麼臣活著的時定當捨命效忠,死後也必報答大恩(以結草借代「冥報」。暗用《左傳》晉魏武子的典故,重乞孝道之成全,保證生死必報大恩) 臣懷著像犬馬效命主人那樣無限恐懼(轉化:物性化,將人擬物,以顯現謙卑之情)的心情,恭敬地呈上表章,請求聖上明察。
導言:生命唯有來自生命。個體小生命莫不來自其親族的母體,不可能來自異類。因此,宇宙生物有一共同職責,即對後代的繁衍綿延,對生命遺傳基因的維護傳承,這是生命的共同本能之一。而當動物孕育新生代之際,也同時傳授下來生存的鎖鑰。人類憑藉著其特別稟賦的靈慧,可使自身逐漸提昇層次,根植了理性,也擴充了感情。由母愛而父愛,由兒子而孫子,而曾孫、而推己及人。 而真正能提昇人類文明的層次,強化生存活力,美化精神生活,淨化文化品質者,則是兒女對生命來源的感念尊重,對父母的回饋,對祖父母直系尊親的奉養,對萬世祖先的追念感懷,這就是偉大的孝之精神基礎。其縱向的推極則是造福於全人類;橫向的推極則是化育宇宙萬物,此即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孝的功能可以全身,可以尊親、榮先,可以感人,可以化育萬物。千百年來,以孝道突顯其偉大情操而不朽者首推李密的〈陳情表〉。他終於保全了自己,也說服晉武帝成全其終養祖母的心願。 時代背景(事件始末): 西晉司馬氏父子在篡奪曹魏政權、消滅蜀漢,一統天下後,一則提倡名教,標榜以孝治天下的理想以收服人心;二則採取高壓手段毒殺前朝文人。如名士何宴、夏侯玄被殺;阮籍藉縱酒頹廢以自保;嵇康潔身自愛,猶難逃以傷風敗俗的名義被破害殺戮。 在如此惡劣環境下,李密能以〈陳情表〉一文說服晉武帝,為自己在改朝換代之際留下喘息空間,頗具智慧。密本是蜀漢舊臣,以其孝名而受徵召,乃委曲詳述其特殊處境及難堪之情,肯定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政策,使之理解:唯有成全其終養祖母的心願,方不負其以孝名而受徵召的意義;乞請晉武帝成全其能善盡孝道,保證生死必報大恩,因而得以有完美之結局。 題解:本文出自《昭明文選》、《晉書‧孝友列傳:李密》。就內容言屬抒情文;就形式及功能而言,在古代屬奏議類之上行應用公文。李密謹密處事、堅守奉親之性情及其深達人性、洞達時勢的智慧,值得吾人欣賞。 文體:上古時代,設置官員分管職務;職位雖有高下,事物則互相關聯。天子冕而垂旒,在朝聽理政務;諸侯身上掛著玉上朝。朝臣用口頭 至商朝,太甲既立,大臣伊尹作〈伊訓〉告誡他;太甲在流放中想到道義,伊尹請他回亳京復位,並作〈太甲〉三篇來讚美他。以文書來貢獻好意見,去除缺失,於此可見。及周,以夏、商二代為監,文理禮義越趨美盛:臣子對答宣揚天子之美好命令、承文受冊、勇敢承當重大顯耀之委任,皆行再拜稽首之禮。雖是口語、書面未分清,但陳述答謝可見。降及戰國,未變古式,言事於君,皆稱上書。 秦初訂制,改「上書」為「奏」。漢初訂禮儀,則有四種品類: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檢舉彈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提出不同意見)。這些上書的名稱和功用在以後之朝代也有所變化。 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第二十二》云:「表者,標(標明)也。」「禮有表記,謂德見於儀(品德可從儀表裡看出來);其在器式,揆景(測量日影的器物)曰表。章表之目(名稱)蓋取諸此也。」 唐、宋之後,表文多用四六體,而且諸如謝恩、勸進、辭免、慶賀、貢物等事項,一般皆用表。用散體寫的抒情文:三國時諸葛亮的〈出師表〉、晉代李密的〈陳情表〉,都是名作。而「疏」是臣下向皇帝陳述政見或有所勸諫之文章。向皇帝上書的不同名稱的文翰,原本雖有不同用途,但界線後來也並不十分嚴格。如向皇帝謝恩,在唐代就不用「章」,而用「表」,劉禹錫有〈蘇州刺史謝上表〉,白居易有〈杭州刺史謝上表〉。而議論國事可用奏或議、亦可用疏,故常奏議、章奏、章表連用,作為臣下向皇帝上書之通稱。 作者:李密:字令伯,一名虔。祖父光,曾任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見養於祖母劉氏。治《春秋》、《左傳》,博覽群經,十八歲入縣學,祖母已屆七十。二十四歲入成都,拜太史譙周為師,同學比之於孔門之子游、子夏。侍祖母以孝聞,家雖有奴俾,但公餘親自悉心陪侍;侍疾則涕泣側息,日夜不解帶。二十七歲時得其師之薦,為蜀後主侍郎。三度奉派出使吳,頗有辯才。吳主問他蜀漢有多少馬匹?李密答道:「官用有餘,民間自足。」與吳君臣泛論道義,吳主說為人子以么兒佳,較受父母寵愛;李密獨願為人兄。吳主問他何以如此?李密說:「為兄,則供養父母的日子長些。」他這樣的至情純孝,吳主及群臣都極為稱許。(華陽國志) 其後,司馬炎篡魏滅蜀,為鞏固政權,並為滅吳創造有利條件,以懷柔政策請蜀漢舊臣出仕,以安撫吳人。密以其孝名。被徵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逼迫。密恐被扣矜守名節之罪名,又不願違心奉召,乃上〈陳情表〉以釋武帝之猜疑。武帝覽表, 曰:「密不空有名者。」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後祖母卒,服終,赴洛任太子洗馬、尚書郎。時司空問起蜀後主安樂公,意存調侃。密為維護尊嚴,答以「可次齊桓」,理由是:「得諸葛亮而抗魏;用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後出為河南溫令,遷漢中太守。自認才高,宜入京為宦,藉上獻「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透露其朝中無援的哀怨。以此忤武帝,被免官,卒於家。 李密為溫縣令時,非常厭惡從事。曾寫信給友人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把他信裡的話向司隸報告,司隸因李密為官清慎,不肯彈劾他。(晉書李密傳)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