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28 00:13:23瀏覽32703|回應0|推薦1 | |
李斯〈諫逐客書〉演義 2012/9/17 《史記‧李斯列傳》前後文: 會韓人鄭國來閒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 原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悅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而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瓮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朮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主旨:提出了經管天下人才、資源的總方針──有容乃大。以「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為中心,闡論逐客之害及用客之利,期秦王政能撤消逐客令。由「跨海內」、「制諸侯」(統一六國)的戰略,析論「逐客」的錯誤和危害,「廣納賢才」才能成就帝業。 作者:李斯是秦代人(公元前280~公元前208),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字學家和書法家,素有「千古一相」之稱。出生於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自幼聰明好學,素有鴻鵠之志。25歲時(公元前256)在楚國任郡小吏之職,曾有「賢不肖在所自處」之歎。26歲那年,拜荀卿學帝王之術。學業成後,李斯和其師荀卿分析天下形勢,認為經過戰國以來長期的諸侯兼併戰爭,業已出現統一的趨勢。而統一大業,「六國皆弱」,無力完成,只有強大的秦國才具備這一條件。於是他決定離楚「西說秦王」。於34歲那年(公元前247),離楚入秦。呂不韋任李斯為兵部侍郎。李於斯入秦不久,就向秦王嬴政論述秦國統一天下的條件和良機,秦王政採用了李斯的觀點,並封其為長史。由於李斯多次薦言獻策,秦王拜李斯為客卿。 43歲時(公元前238),身居相國的文信侯呂不韋和封為長信侯的大宦官嫪毐,乘秦王嬴政舉行冠禮將要親政時發動政變。(始皇九年,王冠於蔪年宮,嫪毐畔,攻蔪年宮。王早陳精兵三千敗之。毐攻咸陽宮,亦北,自亡走,為王所擒,車裂而死,曝屍示萬里。禁太后雍之萯陽宮。放呂不韋巴蜀)秦王政鎮壓了叛亂,並下令逐客。秦宗室大臣企圖乘機趕走全部從其它諸侯國前來事秦的人,便借早已過去的「鄭國事件」,把外來人士都說成是間諜,「請一切逐客」。李斯是楚國人,也是逐客之一。被逐途中,李斯向秦王政上書〈諫逐客令〉,列舉秦穆公以來任用外來賓客對秦國富強作出巨大貢獻的大量事實,說明「一切逐客」的錯誤和危害;勸說秦王「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廣泛任用願意效忠秦國的人才,完成統一大業。秦王政採納了李斯的意見,撤消逐客令,恢復李斯官職,並採納李斯「遠交近攻」的戰爭策略,公元前221年(李斯60歲),秦統一六國。 秦王政一統大業後,李斯被封為廷尉,參與議帝號,頌始皇功業。力主廢分封,行郡縣,輔佐秦始皇統一了文字、錢幣、道路、度量衡,明確制定法律政令。公元前219年,李斯隨秦始皇兩次出巡東方郡縣,沿途祭山封禪,刻石頌德。李斯撰辭並親以小篆書寫,計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山刻石、海上議刻金石、之罘山東觀刻石、碣石門刻石等。公元前213年(68歲)李斯受封為左丞相,向秦始皇建議禁私學、焚詩書,別黑白而定一尊。公元前210年(71歲),李斯向秦始皇《上書言治驪山》。隨秦始皇巡遊至會稽,撰刻會稽刻石。歸途始皇病逝沙丘,李斯恐引起動亂,秘而不宣,置屍於轀輬車中,百官奏事如故。後趙高脅迫李斯,改詔書胡亥為秦二世皇帝。二世繼位後,與趙高謀殺功臣,恣意淫樂。同年4月,二世下令復作阿房宮。李斯諫二世止作阿房宮,胡亥不聽。公元前208年(73歲),趙高設計,誘騙李斯在胡亥尋歡作樂之時求見,激怒二世,並誣李斯欲「裂地而王」。趙高以「謀反」罪,將李斯下獄。同年7月,李斯以「謀反」罪,俱五刑,腰斬於咸陽,並夷三族。臨刑前,李斯與其兒子感慨地說:「我想與你再一起牽著黃犬,出上蔡東門追逐狡兔,還能得到嗎?」由於趙高拿著李斯的人頭向秦二世請功,所以,李斯墓裡掩埋的只是他的軀幹和四肢。李斯的後人為紀念李斯而形成了一個風俗:清明節掃墓不置墳頭,一直延續至今。 李斯的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令後人景仰。其文章論證嚴密、氣勢貫通」其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筆祖。現存的李斯墓位於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東南,高 文體:就內容言屬於論說文,就形式言屬於奏議類的書信應用文。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參閱 首段:使用「開門見山」的破題法,直指逐客之非(錯誤的決策)。足以警醒冥頑,總領全篇大旨。高明的修辭是「吏議」二字。秦王政的尊嚴稍得維護,否則便是直接斥責。 二段:強調客卿之功。以昔字歷舉繆公、孝公、惠王、昭 回顫歷史事實,提出使秦基業由小而大,國勢由弱而強的有決定性作用的四君,其成功關鍵皆賴客卿之力,以回應逐客之「過」。 (一)繆公廣求客卿,因而得以開疆擴土,遂成霸業。 (二)孝公用客卿商鞅變法,富國彊兵,奠定一統基礎。 (三)惠王用客卿張儀連橫之計,廣拓四境之地,離散六國之從,確立主客之勢。 (四)昭王得客卿范雎之誤,強幹弱枝,終成帝業。 (五)事實的正面肯定,理論的反面假設。論證逐客卿之議皆是大「過」。 三段:就秦王所悅分析:珍愛異國器物美女,用人獨排斥客卿,非欲統御海內、控制諸侯英主應有的作法。就文化生活言:秦國物資欠缺,水準又低,而今竟能豐富生活,提昇水準,實因能廣求國外,滿足現實需要。逐客卿而求外貨,是賤人而貴物。 (一)秦王今日所觀賞服用者,秦不生一,而竟悅之,令人難解。 (二)珠寶、器用、玩好、美女、服飾、音樂等適觀之物,皆非秦有。去之,則生活將一夕改觀。 (三)以音樂為例,肯定捨棄秦聲,乃基於客觀價值的衡量。 (四)歸納重物輕人而一切逐客,非「跨海內、制諸侯」之英主應有的策略。 四段:從自然生息之理,明示王應有的雅量─「兼容並蓄、有容乃大」,不可反其道而行。 肯定盡逐「客卿」違理悖道,將自招敗亡。這是本文「諫諍」最有力的論斷,純基於對現實利害之分析。 (一)自然之理,有容乃大,因果宜然。 (二)明王包眾,鬼神降福,天下無敵。 (三)逐客之議,背理悖道,禍害顯然。 五段:就正反兩面總結全文:強調逐客之謬,陷秦於危。 賓客若為諸侯所用,將危害秦國。諫止逐客,以消除危機。為秦國設安邦之謀,也為客卿闢新生之路。 (一)總言宇宙事理:「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這是最淺明事實,卻也是最高深的哲理。 (二)總結客卿之功:「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這歷史之事實,不可因一韓國間諜而全被抹煞。 (三)總觀秦國之危:內自虧虛,外樹敵怨,形危勢惡,國將難保。 語譯:臣聽說宗室大臣們建議驅逐客卿,我私下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使用「開門見山」的破題法,直指逐客之非) 從前繆公招募賢士,西邊從戎國爭取到由余,東邊從宛國贖得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國迎聘蹇叔,從晉國招覽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者,都不是生在秦國,而繆公任用他們,結果兼并了二十個諸侯國,成了西戎的霸主。(繆公廣求客卿,因而得以開疆擴土,遂成霸業。)孝公用了商鞅的新法,改善風氣習俗,人民因此充實富裕,國家因此富強,老百姓樂於為國家效命,各諸侯國都對秦國親近臣服,擊敗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了千里之廣的土地,直到現在仍然安定強盛。(孝公用客卿商鞅變法,富國彊兵,奠定一統基礎。)惠王用了張儀的計謀,攻下三川,西面兼并了巴國、蜀國,北面攻占了上郡,南面取得了漢中,吞并了楚國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控制了楚國的鄢、郢二城,東邊據有成皋的險塞,割取了肥沃富饒的土地,於是離散了六國的合縱,使它們向西侍奉秦國,這功勞一直延續到現在。(惠王用客卿張儀連橫之計,廣拓四境之地,離散六國之從,確立主客之勢。)昭王得到范雎為相,廢黜穰侯,驅逐 現在陛下得到昆侖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垂掛著月明珠,佩帶著太阿劍,乘坐纖離馬,樹立翠鳳旗,擺設著靈鼉鼓。這幾種寶物沒有一樣出產在秦國,而陛下卻珍愛它們,這是為什麼呢?(秦王今日所觀賞服用者,秦不生一,而竟悅之,令人難解。)如果一定要秦國的產物才可以用,那麼夜光璧就不能擺飾在朝廷,犀角和象牙制的物器就不該做為賞玩的寶物,鄭、衛國的美女不該納入後宮,而且北狄的駃騠駿馬不養在宮外的馬棚,江南金錫製成的器物不該使做,硃砂和空青,無法供作彩飾的塗料。所有用來裝飾後宮的珠寶、在後宮伏侍的姬妾、娛樂心意的器物、取悅耳目的音樂圖畫等,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的然後才可以用,那麼這鑲嵌著宛珠的髮簪、鑲著珠璣的耳環、東阿白絹裁製成的衣服、織錦刺繡的飾物,就不該進獻到您的面前,而且時髦幽靜閑雅、容貌嬌豔、體態妖冶之的趙國女子也不該侍立在您的身邊。(珠寶、器用、玩好、美女、服飾、音樂等適觀之物,皆非秦有。去之,則生活將一夕改觀。)擊瓦罐、敲瓦盆,彈奏竹箏,拍腿打拍子,唱著音調低沈的歌曲來娛悅人聽官的(粗俗音樂),才是秦國道地的音樂。鄭、衛、桑間的歌謠,以及虞舜的〈韶〉樂、武王的〈象〉舞,是外國的音樂。現在您不要聽擊瓦罐敲瓦盆的音樂而要聽鄭、衛的歌謠,不要彈箏而採用韶樂象舞,這樣做是為什麼呢?不過是為了使心情愉快、看得舒服罷了。(以音樂為例,肯定捨棄秦聲,乃基於客觀價值的衡量。)現在您用人卻不是如此,不問優劣,不論是非,不是秦國人就排斥,只要是客卿就一律驅逐出境。這樣做就是重視美女、音樂、珍珠、寶玉,而輕視人才、人民了。這不是統御天下、控制諸侯的辦法呢。(歸納重物輕人而一切逐客,非「跨海內、制諸侯」之英主應有的策略。) 我聽說土地遼闊,糧食產量自然就多;國家大,人口自然就眾;武器精銳,戰士自然就勇猛。因此,泰山不推辭、排斥土壤,所以能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挑剔小水,所以能形成它的深廣;君主不排斥百姓,所以能顯示他的盛德。(自然之理,有容乃大,因果宜然。)因此,地不分東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國外國,一年四季都充實美好,鬼神都來降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於天下的原因。(明王包眾,鬼神降福,天下無敵。)現在您竟然擯棄百姓以資助敵國,斥逐賓客以幫助諸侯成就事業,使天下的賢士,退避不敢向西邊來,徘徊猶疑不肯進入秦國,這就就是借武器給敵人而送糧食給盜賊啊!(逐客之議,背理悖道,禍害顯然。) 物品不出產在秦國,但值得珍貴的很多(總言宇宙事理);賢士不出生在秦國,而願意效忠的也不少(總結客卿之功)。現在驅逐客卿而資助敵國,損害人民去助長仇人,對內自損國力,對外又與諸侯結怨,如此希望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總觀秦國之危)。 李斯畫像 鄭國渠遺址,位於今陝西省涇陽縣 圖片來源http://www.mingzong.com/li/lisi?page=0,0&p= 河南上蔡郊外,李斯樓小村《諫逐客書》,千古名篇,鐫刻於碑 李斯的書法 〈嶧山碑〉碑陽 李斯的書法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