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1 16:47:53瀏覽35749|回應1|推薦2 | |
方孝孺〈指喻〉析譯 2011/4/11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而可以為天下患者,豈特瘡痏之於指乎?君未嘗敢忽之;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於甚病。況乎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發,以為無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余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 主旨:提昇全民憂患意識,防微杜漸,消彌災禍於未然。 題解:本文選自《遜志齋集》,明方孝孺撰,屬於論說文。以「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為主題,闡述人身之病或國政之失,都起於細微之處;唯有防微杜漸,才能安國保身;若輕忽蹉跎,禍將至於不測。與其深慮論首篇:「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頗能相互發明。 作者:方孝孺,明初大家,自幼聰敏好學,跟從宋濂學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惠帝時,君臣之間如同師友,共同討論國家大事。燕王入京命草詔,不屈而死。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 首段:敘 二段:直承上文而來,引入作者所想論述的主題,而就一般情形說明防微杜漸的重要。 三段:進一步以天下國家為主,說明朝政有如拇指之病,一點都疏忽不得。 末段:除了點明寫作的動機之外,也勸 析譯: 浦陽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情,常從極微小的地方發生,後來卻形成了大禍患;起初認為不值得處理,最後卻演變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它容易治理的時候,吝惜花費少許時間的精力,疏忽而不予理會;等到禍患形成之後,耗用很多的時間,絞盡所有的腦汁,卻只能勉強克服它,像這指病的情形太多了!大體說來,一般人所能瞭解的事,一般人就能治理它,雖然情況危急,卻不值得過分畏懼;只有發生在不必憂慮的地方,而隱藏在看不到的徵兆中,被一般人輕笑疏忽的事情,這才是君子深深畏懼的。 從前國家的情勢,有像 我的身分微賤,不敢謀議國事,可是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