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54.賈誼〈過秦/論始皇〉析譯★
2010/02/19 20:29:41瀏覽30797|回應0|推薦3

賈誼〈過/論始皇〉析譯 2009/8/25 

原文秦孝公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室;有席卷天下、包 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孟嘗平原 春申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7,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為城,因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 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中山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華山 天險

秦始皇 畫像

前言:

「過有三部分,原載賈誼新書中,題為「」,分別以秦始皇二世子嬰為對象,論述其敗亡之因由。(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所引錄的次序則為子嬰秦始皇二世。)

能滅六國,不能有天下;有天下,卻一切多不能不承襲制,而又不能不變更法者,此真是歷史的狡智,也有歷史的公平。漢高祖取得政權,多賴士子之助,但他與其集團心理上並不尊重士子;惟懍於亡之教訓,在行為上又不能不尊重。隨漢朝政權的漸趨安定,士子的勢力亦逐漸壯大。劉邦弊而取天下,得意非凡,曾溺儒冠,常罵「腐儒」;「四皓」不肯為臣;張良於反成功後「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足見初士子對室並非十分支持,當時執政者多為豐沛之新貴。在制度和政策上,只能草草因循制,此事尤其令士子反對。但天下不容再亂,只能變法,不能革命。當時之士子,不論 、儒家,皆一致反對式政治;翻閱《史記》、《漢書》,可看出人一開口即談到亡之「弊」「過」。

當時講之學者多半是年長者,新的一代士子多半主張儒學。陸賈常以、《高祖劉邦罵之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曰:「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鄉使併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此是千古大論議之一,不只為士子吐氣而已。隨著貴族勢力的形成,刑名只足成為其虐民之工具,黃老只足成為豪門權勢之護符;新一代的士子出現,他們抨擊式刀筆吏政治,又認為內外問題之嚴重,非「無為」可了,豐沛貴族不僅日益無能,不能應付日益嚴重的內外問題;而且其自私自利,已威脅國家之安全,士子因而要求改制。賈誼即是此一思潮下的人物,其《過秦論》主要目的是要藉檢討前朝政府之缺失,警告朝政府勿蹈亡覆轍。在治安策中除痛言亡之弊外,其要點則在以禮義代法令,尤須注重太子的教育,關注國家安全和人民權利問題,引起大家的重視。

主旨: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記取。藉檢討前朝政府之缺失,警告朝政府勿蹈亡覆轍。此篇秦始皇為對象,論述其敗亡之原因在結尾兩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全文的精神有三:

一、「強調儒家禮制為治國之基。仁義教化為強國之本。

二、明言秦始皇秉政之大過在仁義下施,以致民心不歸,而敗亡契機在攻守勢異。(攻取的形勢必須要強,而守成之勢則必須要穩)

三、隱諷漢文帝措施之急務在敦厚教化,而培基崇本在仁義倫常。

※過論中篇:「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推此言之,取與守不同術也。意謂:兼併天下雖可崇尚陰謀和武力,但要安守天下則首重在能順應時勢民心、懂得變通,這是說攻取天下和安定天下的方法是有差異的。因此閱讀本文,必須把握這兩句結論,追溯上去,了解得此結論的依據與關鍵在何處,然後才能掌握本文的重要觀點,及行文佈局的樞紐。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一段自先世孝公圖強變法,任用奠立強國根基,覬覦王朝,圖伺機掠奪。

        ()「據」「擁」二句,言立國地理條件優越。

        ()「君臣」二句,言圖強精神意志高昂。

        ()「有席卷天下」四句,虛承「窺室」之野心。

        ()商君佐之」五句,實承以具體措施。

        ()「於是人拱手」一句,極言國勢之暴張。而「拱手」二字尤為精絕!

        ()這段文字氣勢如虹。據《史記》,唯「崤」「函」兩地之入於,係在惠文王六年以後,孝公時仍屬三賈誼未察,張大其辭也。

二段惠文昭襄三朝在六國結盟為一時仍占盡優勢,獨霸天下,諸侯無力抗衡。

        ()泛言惠文昭襄之擴張國勢。
嚴格言之,東西南北努力之擴展,皆空泛而不具體,總是修辭上的張大聲勢。

       ()六國諸侯之恐懼,會盟而不精誠,合縱而不同心。人才濟濟而無功,兵多地廣而無用。
以上諸侯會盟、四君攬才、設謀通意、制兵叩關。文詞雄奇,語意一貫。然詳考史實,未必盡以對也。

        ()國威猛,以逸待勞,各個擊破。主宰天下,統一成勢。
因受辭賦影響,世策論多向鋪陳,疊床架屋,比事駢辭。故本段含意單純,而措辭敘事既繁且多也。就文章言,這一小段可以省略。因與「過」毫無關係也。

三段鋪陳始皇之「強」──以暴力經營,奪取天下後,依然窮兵黷武,以嚴刑峻法進行恐怖高壓統治,迷信「暴力萬能」,妄圖建立「萬世不拔之業」。

        ()暴力奪取天下:振長策、吞二周、執捶拊,都是暴力的刻畫!

        ()暴力擴張國勢:天下人人自危,連外族都受到屈辱和震嚇。

        ()暴力以愚民、弱民、控民、自信。

             ※殊不知鬱積已久的民怨正一觸即發。敗亡之機即伏於此,過之意亦在其中矣。這是本文最重要一段。有這一段的鋪敘,秦始皇之敗亡,始能尋繹根源,過之意始能彰顯。

※任何人讀此段都會有沉重之壓迫感。因為秦始皇每一項措施,從奪取天下到控制全民,都立基於暴力而呈現猙獰醜惡面目。尤其那志得意滿,充分流露的「暴力萬能」的心態,其激盪起「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自是勢所必然。所以反抗之星星火一旦點燃,即立刻成為燎原。而第四段的歸趨,自是勢所必然。

四段陳涉之弱對比始皇之「強」,突顯朝敗亡之易與速及亡民心趨勢之必然。

        ()用鋪敘手法,極寫亡倡首人物之卑微。

        ()極言亡力量之薄弱。

        ()極言亡民心趨勢之必然。

           ※空前大帝國,匹夫一呼,天下響應。秋風掃葉,冰山溶解!秦始皇的併吞六國,除了「奮六世之餘烈」,本身有超人才智。過程亦十分曲折艱辛。他的自信:「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也不是憑空捏造!但曇花電火轉瞬凋滅,卻也是事實。因果論析,必然仁智互異。尤其才情識見深淺不同,必然歸結於高低不同層次。

五段結尾以畫龍點睛法,論斷過。點出暴敗亡勢成,主因在於「不施仁義,而攻守之勢異」。蓋「仁義不施」,則民心不歸向。

        ()國前興、後亡對比,國勢未變:暴國力未變,勢依然強固。

        ()陳涉與六國對比,亡條件不足,卻主客易位,成敗反常。

        ()能併天下,乃因攻之道得:一統路長,建功立業,實為不易。

        ()亡之主因,在於守之道失:「仁義不施」,民心不歸向;功業毀於一旦,不過一夫作難而已。「道出強大國註定必然失敗的主因。(攻的形勢必須要強,可用武力;而守勢則必須要穩,應用仁義)

        ()魏徵說「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因為歷史像是一面鏡子。忠實反映人類行為。暴的敗亡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賈誼朝鑑古立銘應是「攻守勢異,宜施仁義」。
   
第五段是本文之結論,也是主旨之突然冒出。前面四段只是層層事實的開展。而重心主旨迄未觸及。至篇末兩句始驚鴻破空,戛然而止。這是非常特殊的一段。

語譯:

秦孝公據有殽山函谷關的險固關塞,占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共同協力堅守,窺視朝的王室,有奪取大下、佔領海內、統一全中國的意圖與併吞八方荒遠地區的野心。正當此時,商鞅輔佐他,在國內建立制度,努力從事農耕紡織,整頓國防軍備,對外則採取連橫政策,使諸侯自相爭鬥。於是人很輕易地取得黃河西岸的土地。

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舊業,遵循孝公所遺留的策略,向南征服了國的漢中,向西取得,向東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取得重要的郡縣。諸侯們心生恐懼,於是會合結盟想削弱國,不惜以珍貴的寶物和肥沃的土地,來網羅天下的人才,於是六國合縱結盟,大家連為一體。在此時,國有孟嘗國有平原國有春申君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是明智而且忠信,存心寬厚而且關懷民眾,尊敬賢者,重視人才,他們相約合縱以離散秦的連橫,聯合中山各國的軍隊。於是六國的人才,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來計畫抗秦的謀略;有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來疏通各國的想法;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來統帥軍隊。曾經以十倍於國的士地,上百萬的軍力,進攻函谷關打擊國。人打開關門迎戰,九國的聯軍疑懼退卻逃走而不敢進攻。國在沒有損失一弓一箭的情形下,就使天下諸侯困頓不堪。於是六國合縱的盟約解散,爭先割地賄賂國。國有充足的兵力去制服疲憊無力的諸侯,追擊敗退逃走的軍隊,伏在地上的屍體有百萬之多,所流的血可以漂起盾牌;國趁著此一有利的機會,宰割天下,分裂各國河山,於是強國請求歸順,弱國入朝稱臣。國傳位到孝文王莊襄王時,由於在位的日子很短,國家沒有什麼大事。

        到了秦始皇,振作六代以來的餘威,揮動著長鞭來控制天下,併吞西,滅亡了各國諸侯,登上帝位統治天下,手裏拿著各種刑具來鞭打笞擊天下的人民,威勢震服天下。向南取得百越的土地,設置桂林郡;百越的國君都低頭,用繩索繫住頸子,而把生命交給國的獄官下吏處置;始皇又派蒙恬在北境修築長城,鎮守邊疆,把匈奴擊退七百餘里;從此匈奴不敢南下牧馬,其兵士也不敢拉弓報仇。始皇於是廢去古代聖王的法制,燒掉諸子百家的著作,藉以愚弄人民;又毀壞各地名城,殺掉各地豪傑,沒收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熔化改造而鑄成十二個銅人,用來削弱民間的武力。然後登上華山為城郭,依據黃河作溝池,高據著有十萬丈高的山城,下臨無法測量的深淵,作為固守的憑藉(錯綜修辭)。優良的將士和強有力的弓,固守重要的地方;有親信的臣子與精良的兵士,陳列著許多銳利的兵器,在此強盛的情勢下,誰敢責問他呢?天下平定之後,始皇的心裏自以為關中的堅固,就像圍著千里銅牆鐵壁般的堅固,可作子孫萬代稱帝稱王的基業。

        說到國的天下並不小不弱啊,雍州的地方,殽山函浴關的險固,還是一如從前啊;陳涉的地位,並不比中山九國國君尊貴啊;鋤頭農具棘木杖,並不比鉤戟、長矛鋒利啊;因罪被遣送至邊地擔任守衛的部隊,也不能和當年九國的軍隊相比;陳涉的深謀遠慮及行軍作戰的方法,也比不上從前那些謀士將領啊!可是成功失敗的結果卻是完全不同,功業恰恰相反啊!假使把殽山以東的六國諸侯,和陳涉比量長短大小,比較彼此的勢力,那根本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可是以小小的地方,取得了天子的威權,並取得其他八州的土地,而使六國諸侯來向他朝貢臣服,這樣的情況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後才統一天下為一家,以殽山函谷關內作為宮室。不料陳涉一人首先起義發難之後,而的歷代宗廟便被毀而國亡,秦君的生命也死於他人手裏,被天下人所譏笑,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不施行仁義,而且政守的形勢本來就是不相同啊!(全文的關鍵詞是一「勢」字,勢指形勢,即立場、地位。攻與守,形勢、地位迥然不同:攻的形勢必須要強,而守勢則必須要穩。)

        始皇死後,遺留的聲威還震服著遠方的蠻夷。可是陳涉,只是一個貧家的子弟,一個農夫徒役、被放逐至邊疆充軍的賤人,才能比不上中等資質的人,沒有像孔子墨子一樣的賢明,也沒有陶朱猗頓那樣的富有。他出身於軍隊,奮力起義於田野之間,率領著疲憊渙散的士兵,帶著幾百個軍人,反過來攻打國;他們砍削木頭當武器,高舉竹竿做軍旗,天下的人群起響應,擔著糧食緊緊地追隨著。殽山以東的六國豪傑,於是都同時起義而把國消滅了。

2017.05.23..萬里長城..空拍

連登山者也無法前往,用無人機拍攝萬里長城沒有人去過的「隱藏版」畫面

[世界遗产在中国 1080HD] 35 - 长城 - 上集

[世界遗产在中国 1080HD] 35 - 长城 - 下集

20141023 探索发现 长城内外(一)寻路长城

20141024 探索发现 长城内外(二)千年关贸

20141025 探索发现 长城内外(三)长城居民

20141026 探索发现 长城内外(四)怀柔天下

20141027 探索发现 长城内外(五)礼乐四方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78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