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3.方孝孺〈深慮論〉析譯
2009/12/28 05:14:45瀏覽6186|回應0|推薦14

方孝孺〈深慮論〉2011/12/9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之世,而滅六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後,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祚。光武之懲之懲之懲,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於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活己之子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思想主題:窮通得失,無非透露因果、業力;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待人要更好。

天下很多事情,「就跟高雄氣爆一樣」──剛開始不會有警覺,等到事情發生,都已經來不及了。

2014高雄氣爆事故(又稱高雄石化氣爆事件[6]),是201473123時至81日凌晨間,發生在臺灣高雄市前鎮區與苓雅區的多起石化氣爆炸事件,經初步調查,應為丙烯爆炸所致。截至830日,已知有31人死亡、309人受傷[3],其中包括731日晚上約9點,接受民眾報案疑似有瓦斯洩漏而前往援助、調查的消防隊員和環保署毒災應變隊員,並造成至少包括三多一、二路、凱旋三路、一心一路等多條重要道路嚴重損壞。 

語譯:

考慮天下大事的人,往往思慮到他們認為艱難的地方,而忽略了簡單的事情,防範他們害怕的地方,而遺漏了不成問題的事情。然而禍患常常發生在他們忽略的地方,而災亂常常發生在不成問題的事情裡面。難道是他們考慮得不夠周詳嗎?這是因為思慮所能夠達到的範圍,只是人世間本就應該的事情,而出於人的智力所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天道啊!

朝的時候,併吞消滅了六國諸侯,統一天下,秦始皇心裡認為周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諸侯強大罷了。於是他就改掉封建制度,變為郡縣制度,才正以為兵器,戰爭可以不再使用、進行了,天子的職位能夠世世代代保有了,卻沒料到漢高祖這位在田野中崛起的平民,最後竟然消滅了的天下。朝將秦孤立無援而被滅亡當作教訓,於是大封庶子去當諸侯王,認為靠同姓親屬的關係,就可以世代相繼而沒有變化了;可是七國卻萌生了篡位弒君的陰謀。漢武帝漢宣帝以後,稍稍將諸侯的土地分割,將他們的勢力削弱,認為這個樣子就可以沒有事情了;可是王莽終於還是篡奪了朝。漢光武帝哀帝平帝當作教訓,曹魏東漢滅亡當作教訓,西晉又將曹魏當作教訓,各以前朝之所以滅亡的緣由當作教訓而(特別)加以防備,但是他們的滅亡,都是出自於自己防備以外的事情呢!唐太宗聽說將有姓的人會殺戮他的子孫,於是就到處去查訪那些有嫌疑、有類似的人,而全部加以殺害;可是武則天每天都侍奉在他左右而已,卻反而沒有察覺到。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藩鎮能夠控制天子,於是將藩鎮的兵權給全部解除,讓他們力量薄弱而又容易控制;卻料不到自己的子孫最後是受到夷狄的困擾。這些人啊!都擁有出乎常人的智慧,擁有蓋世的才華,他們對於治亂存亡的徵兆,思考得夠周詳、而防備得夠周密了啊!但是他們的考慮切中在這個地方,而禍患卻產生在另一個地方了,終於導致災亂滅亡,這是為什麼呢?大抵人的智慧只可以謀劃人事,卻不能夠謀劃天道。高明醫生的兒子,大多死於疾病;高明巫醫的兒子,大多死於鬼魅。難道是他們善於救活別人,卻不善於救活自己的小孩嗎?這是因為他們善於謀劃人事,而不善於謀劃天道啊!

古代的聖人知道天下後世的變化,不是人的智慮所能夠周詳的,不是法令權術所能夠控制的;所以不敢放縱他們的私謀詭計,而只是累積至誠,施用大德,來聯結上天的意志,來使上天顧念他的德行,好像慈母保育自己的嬰兒而不忍心放棄。所以他的後代子孫雖然有非常愚蠢、不成材,能夠讓國家被滅亡的人,而上天也終於不忍心就讓他立刻被滅亡,這就是思慮深遠的人啊!如果不能夠讓自己聯結於上天,卻想要用小小的智謀來控制當代的事務,而又希望後代子孫一定沒有處境,這在道理上是必然不會有的,更何況是天道呢?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63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