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8 17:30:51瀏覽2230|回應6|推薦51 | |
http://www.epochtimes.com/b5/3/8/28/c14312.htm 富春山居圖全圖 黃公望是元代四大畫家(吳鎮、倪瓚、王蒙)之首。 黃公畫風遠承五代的董源、巨然,近師是宋朝開國始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趙夢頫,發展以書法入畫,抒情寫意的文人畫,並影響後是山水繪畫創作。 黃公望,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字子久,號大癡,又號一峰道人,晚號井西道人。他本姓陸,因為父母早逝,被永嘉姓黃的老人收養。趙孟頫之後,元代的畫家確立了文人畫的方向,山水不再是對客觀風景的描述,更是畫家自己的心情意境。元代因為不重視文人,漢族的知識份子大多隱沒在民間,像黃公望這這樣的學者,對儒、釋、道三家的晢學都涉獵很深,但很少有仕宦的機會,他們因此在江南一帶來往,一方面求知修道,一方面遊山玩水,形成了元人山水畫淡遠荒疏的風格。黃公望畫畫的時間很晚,現在看到的黃公望作品多在他六、七十歲以後,似乎繪畫對他而言,也只是一種個人修行之餘的寄情筆墨,也因為這樣的態度,使他的山水畫,特別開拓出了一條平淡天真的道路,不刻意,不做作,使藝術創作回歸到人的本性的自在。 其實,在中國文人畫傳統中,真正具關鍵的人物是趙夢頫,但為何大家卻關注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呢? 應該說是因緣際會,還有些傳奇可供茶餘飯後聊聊,最重要的是目前兩岸局勢的詭譎氣氛,更增添其歷史地位。 這幅<富春山居圖>長卷創作於元順帝至正十年,黃公已八十二歲,庚寅年(1350年),要送給無用大師的,流傳到清順治皇帝七年,庚寅年(1650年),收藏者吳洪裕沉溺其中愛不釋手,臨終之際,將智永法師<千字文>、唐寅<高士圖>與<富春山居圖>,一併火殉,經家人搶救後,千字文燒毀,兩圖救回,但<富春山居圖>卷軸燒毀部份成為兩圖,留下痕印,前一段<剰山圖>橫 多少文人逸士,嘆息著兩畫合離,隱喻著兩岸分合,讓這中華十大傳世名畫,儼然醞釀著一股政治氛圍。2010年三月,庚寅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及<富春山居圖>期待能讓兩圖山水合璧,經過許多努力,終於六月開展。 在這兩岸和平交流關鍵時刻,這圖名噪一時,此其一。 中國繪畫史上,唯有<富春山居圖>分為兩段,分屬不同政權領域,此其二。 兩岸文化合璧之首,將會開啟未來更多的文化交流,此其三。 此畫另有個有趣的傳奇,發生在清朝乾隆時期,有山寨版的富春山居圖入宮,得到乾隆的賞識,視為真跡,素有喜歡「在美人臉上刺字」的乾隆鈐璽禦題55處,後來真品入宮,乾隆臉拉不下來,辯論後仍堅持己見,命書貶語於真跡上,直到嘉慶年間才得正名。仿者今稱為<子明卷>。 <富春山居圖>號稱為「畫中蘭亭」仿本如王羲之的<蘭亭序>之多。經過許多年辯論,經過火痕、騎缝章的考證,直到七0年代才確認下來,這些紛紛擾擾的辯論,讓此圖火紅火熱,此其四。 圖成之年為1350庚寅年;火殉之年為1650庚寅年;同意合璧之年2010庚寅年。660年來的歷史更迭,都是在庚寅年,是命運的安排嗎?亦或是人助天助?或巧合?顯然已成為佳話。此其五。 有此五點,讓這幅畫有著歷史關鍵上的地位。 在繪畫上<富春山居圖>究竟有何意義?從資料庫裡得知: 幅中描繪的是黃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廟山、大嶺及富春江等一帶的山川景緻。畫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岡陵起伏,山勢層層疊疊,林木交錯。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皴畫山石皆用披麻皴法,運筆時快時慢,線條有長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錯組合。 在繪畫形式上,《富春山居圖》以手卷的形式,構織了一幅江山綿邈、峰巒聳秀、林木扶疏、羽客高士徜徉憩息、房舍屋宇錯落其間的優美畫卷。作品構圖以平遠為主,兼及深遠,使得平淡的景物有了幽深的感覺,聚散有致、高低起伏的山巒與曲折綿延的坡岸遠山,又使畫面充滿了空間的變化,而局部的山石分割與叢林樹木的高低穿插,讓畫面的細節豐富而多樣了起來,具有教科書價值,是學習傳統山水畫的最佳範本。全圖筆墨以干淡為主,兼以濕筆,干濕相濟,渾然天成;圖中山巒平坡以鉤皴為主,用長披麻皴畫出,輔以探筆,礬頭岩石用粗筆短皴,再以苔點醒出山巒與岩石的脈絡結構,極富質感,可見出巨然的影響,用明代著名畫家沈周的話說,就是“全在巨然風韻中來”;樹木用筆雁健披離,用墨燥而不枯,干而帶潤。整幅作品用筆蒼逸而松靈,用墨于淡中求厚,渾中有潤,極具功力,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水平。 上圖幾筆濃淡深遠勾勒出迷濛山景 黃公所繪的鴨子活靈活現的遊走 有如國字"乙"的彎曲換化 若用照片顯示,直接面對畫作筆觸,有種讓人骨碌碌地望眼欲穿,想像神遊的感動。四年何其漫長,幾乎將竭盡畢生心血於一役,留下曠世奇作。 此圖闡釋了文人畫的精隨,一.具有古意,二.用筆採書畫同原,三.屬於士大夫畫,是明清後世傳統文人畫有別於宋朝翰林畫院的風格。
圖右下有煙波釣叟 此圖也表現出元朝士大夫在國策上貶儒的離世生活,文人總是會用筆、墨怡情養性,治世的時候是儒家,亂世的時候成為道家來調理自己。 一幅畫,掀起了鬧哄哄的狂熱, 浙江省富春江一角 富春山居圖》全卷紙本水墨,可以看到紙開始代替絹,成為中國主要的繪畫材料,水墨也代替了色彩,成為中國畫的正宗,黃公望以中鋒筆法構成渾厚的山勢,一般人稱他的皴法為「披麻皴」,與南唐的畫家董源與巨然的風格有關。富春山居的視覺移動特別豐富,有時覺得山近在眼前,有時山被推得極遠,這種視覺的轉移是中國長卷繪畫的特色,也被黃公望發展到了極至。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20/4/2rudy.html 文化延續~~余秋雨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