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9 12:22:05瀏覽3906|回應6|推薦34 | |
名稱: 黑臉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 曾文海堤及河堤工程源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於1977年宣佈的12大建設之一「修建台灣西岸海堤工程及全島重要河堤工程計畫」,1984年由台南縣政府委託台灣省水利局執行,施工歷時3年於1987年完工,因堤防圈圍而產生的一千餘公頃海埔新生地,即是現今保護區和東魚塭的所在地。 七股潟湖位於台南縣七股鄉龍山村、西寮村以西,七股溪以北,將軍溪以南圍繞外側的沙洲由南而北依序是頂頭額汕、網子寮汕及青山港汕,面積超過一千六百公頃,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潟湖,與曾文溪四次改道有密切的關係,也是台江內海最後遺址,七股漁民稱為「內海仔」。 黑面琵鷺的繁殖地為中國東北部及朝鮮半島,冬季時會飛往南部過冬,活動範圍 大約分布於大陸華南、台灣、越南等地。 台灣的曾文溪口沼澤區則擁有上千隻的渡冬族群,為數量最多者。香港、越南都已設置了黑面琵鷺保護區,而北韓 的北方四小島已被列為人跡禁地,以讓春天北返的黑面琵鷺能夠在此繁殖、育雛。 曾文河海堤工程圈圍造成的浮覆地,從此成為黑面琵鷺每年必訪的全球最大度冬地。 園區內有兩處賞鳥亭 備有望遠鏡 可觀賞濕地裡各種生態 棲息的動物 遊客中心被有所有關於琵鷺的資訊 並設有播放室能做媒體教學 黑面琵鷺是屬朱鷺科的稀有大型涉禽,目前只有在亞洲東部才能發現其蹤跡。黑面琵鷺的體型甚大,腳長,脖子長。身體雪白,頭部有黃色飾羽。其外型最大的特徵是扁平如琵琶的嘴巴,全身體羽為白色,額、臉、眼周、喉等部位裸露,呈黑色。夏季後枕部有桔黃色的羽冠,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嘴黑色,長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狀,黑色長腿。加上其優雅的姿勢,而有「黑面舞者」的美稱。 覓食時將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下的食物,然後把嘴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 喜歡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環境。
白天通常是黑面琵鷺的休息時間,黃昏以後,覓食活動才較為頻繁。黑面琵鷺大 多採集體行動的方式覓食,覓食時將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下的食物,然後把嘴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成為極有趣的景象。牠們吃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 休息的時後常把長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 繁殖期為5—7月。築巢在水邊懸崖上或水中小島上,巢形像盤子,主要由乾樹枝和乾草等構成。每窩產卵3—4枚,孵化期35天。公母鳥輪班守護雛鳥。幼鳥孵化到成功離巢的繁殖成功率約66%,也就是每巢三隻幼鳥約有2隻可以順利成長,幼鳥主要的死亡原因為掉出巢外墜死。 剛出生的雛鳥全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部並不呈黑色。育雛期間,雛鳥靠親鳥飼餵,一個月後離巢出飛,與親鳥一起活動,練習捕食等。幼鳥長大以後,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本科的鳥類,全世界僅有28種,其中同為琵鷺屬(Platalea)的種類僅有6種,大多分布於歐洲,只有黑面琵鷺與白琵鷺﹙White Spoonbill, Platalea ieucorodia﹚出現在亞洲地區。 下圖為黃嘴琵鷺(六張照片來自網路) 歐洲琵鷺 美洲琵鷺 皇家琵鷺 單腳收藏交替直立,是為腿上無毛避寒所採取的生存之道。 下圖為非洲琵鷺 黑面琵鷺是本科最少的,瀕臨絕種,列為保護動物。其他五種分布在歐美非各地數量較多。全球黑面琵鷺數量普查總共2347隻次,其中臺灣臺南地區共紀錄到1185隻次,除黑面琵鷺生態保護區外,也散布在四草、七股頂山等地區。 臺灣為渡冬的琵鷺第一選擇,香港,日本次之。 黑面琵鷺瀕臨危機的原因不外乎,濕地受到破壞和干擾,魚塘改變了操作方式,令排水減少,降低其覓食機會,。為獲取羽毛作裝飾而過度獵捕 為了動植物多樣性,為了欣賞美麗優雅,性情溫和的黑面琵鷺,大家要有保育濕地環保概念。 黑面琵鷺 歡迎來臺灣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