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養的人生系列之二 人生第三個重要課題--當人是來服務付出
2019/04/13 23:23:45瀏覽220|回應0|推薦1

佈施就是一種服務。你一生要成為贏家一定要懂得服務,並且贏在博感情的服務藝術。

要談人性的黑暗面,每個民族都相同吧!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利之所在,眾人趨之。小氣、省錢、愛便宜、省荷包的種種計較與自私面,應該是「人」都不自覺會患上的毛病吧。

不然,我們不會有那麼多強調捨己為人的美德,佛教歌頌割肉餵鷹,基督標榜還可把右臉再奉上來打。宗教所強調的真善美與分享犧牲,不就是為了克制人性中的貪婪與自私嗎?

學會給與:不要奢望別人給你經濟上的任何資助,錢對任何人都是不夠用的。不要怨自己窮,先看你自己學會多少付出。當你在責怪人家不幫你的時候,先回過頭來想一想自己對別人曾經付出多少?

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要立足於社會,也要促成別人也能立足於社會;自己希望做事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墨子說:「愛人若己。」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般。

其實要有一個深深的體會,世間縱然或許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貴人從天而降,事實上這是個人的因緣果報,很少有勞而不獲的事,所以只要付出,一定有收獲,這收獲不一定是物質金錢上的、也不一定是立即出現眼前的,但是要相信在人生的路上,宇宙巨大的天平上,一定會有對稱的回應的。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常常想自己發達之後,要回饋社會,就是對社會的付出與感恩!樂善好施的大善人,現代亦有很多的案例。

我們今天要特別介紹兩位偉大的小人物,真正菩薩。一位是台東中央市場女性菜販陳樹菊。陳樹菊多年來共捐出了近1千多萬新台幣作為慈善用途,包括幫助兒童和孤兒,以及建立圖書館等。另一位是創世基金會的董事長曹慶,投入所有的退休金去照顧植物人及街友,而且沒有任何財團的奧援。

還有另一對老夫婦贈價值4億土地,蓋養老院,高齡80歲的蘇氏夫婦患有失智症,13年前住安養中心後,夫妻過著有尊嚴的「老人生活」,蘇夫度過人生最快樂的時光,入住6年後逝世,蘇妻毅然決然捐出價值4億元的400坪新莊副都心土地,興建社福中心,照顧更多的銀髮族。

幫人一次小忙,有可能就你一命。一個感人的故事!一杯鮮奶救了兩條人命!讓我們一起來分享這樣的心靈故事。

人的能量來自於『愛與仇恨』。人存在這個環境裡一定有他存在的價值和能力,做一個好人,他必須要犧牲很多的自己、很多的自我,然後一心一意的為別人付出,搞不好會犧牲他自己。利慾薰心使人犯罪,當歹念瞬間起,就會讓人失去理智。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先要端正及樹立良好的風氣,主要用以消弭錯誤的行為發生,並喚起個人的善心與良知受到良好的啟發。

點亮你心中的燈,當妳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當你抱怨沒有人幫助的時候,先想想你到底為別人,為這個社會付出了多少?不做損人損己,損人利己,利人損己的事,要做利人利己的事。做個價有值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要怨恨別人沒有幫助,也不要怪佛菩薩沒有保佑你,先問問自己幫助別人多少,對社會付出多少?只求佛菩薩或上帝的賞賜,不可能成功,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要廣結善緣,要了解因緣果報。

所以,知識不是用來壓榨別人,而是用來服務別人,幫助社會人群。 能使別人認同與記憶的,不在於你有多少的知識地位與財富,而是在於你所做的,別人感受到你存在的好處,你幫助別人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需要幫助。

所以,盡此一生,當有正確認知,是過去福德因緣致之。也就是『因緣生』,別忘記多多『布施』,體恤憐憫福報較小之人群。

若以現實而論,咱們的一切日用,一粥一飯,當然也是取之於社會、自然界之供給,有機會回饋之時,當然也應該想辦法,用之於社會、自然界,才符合生態。大家以為呢?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549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