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養的人生系列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2~心性戒
2019/04/10 17:08:48瀏覽274|回應0|推薦1

五戒之:殺、盜、淫、妄,是每個人的人性,是屬於『心性戒』;因此我們必須認識我們的各種心理現象才可能認識自己,而這些心理現象或人性無法經由推理來發現,必須經由對內心脈動的瞬間把握(起心動念)。

我們一旦去否認自己具有這類心態,就不可能在這種心態出現的瞬間捕捉到它,在那一瞬間我們會自然的否認它的存在,如果能看到這種瞬間的自我否認的思路,就發現了人是如何在自我認識中迷失的了。

除了偷的慾望,每一個人都會害怕,每一個人都會怕黑、怕鬼、怕痛、怕死、怕打針,每一個人都有喜新厭舊的心理現象,每一個人都有好逸惡勞與欺善怕惡的傾向,每一個人都有忌妒、自私、貪懶、歧視窮人、猶豫不決、以及名利薰心的人性,這些通通列入「原罪論」。

但是,這些都沒什麼了不起,因為「人性並不能主宰一個人,許許多多的道德價值觀造就了我們不敢面對,也不敢承認我們的人性,而導致我們下意識的自我否認,這樣的心態阻止了我們對自我的了解。」

我們可以藉由別人的某些行為的解讀,發現別人有偷東西的濫人性,或膽小怕鬼的孬種樣,甚至自私自利的醜陋心機,但是我們不會用相同的方式,來解讀我們自己的行為,因為我們通常看不見,自己這方面的內心世界,然後我們會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來譴責別人。而且,我們越是譴責別人,就越害怕面對自己與別人相同的人性。當我們了解到這是所有人的人性時,我們就不再覺得這些是值得譴責的人性了。但我們必須突破這道「自我否認的心防,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然而,當我們用「天性」或「人性」這些詞的時候可能帶來了很大的誤解。這好像是說,一個人表現的很自私、追求名利、怕黑以及有忌妒心等等都是很天經地義的,所以一個人去偷東西,或犯了五戒也不該受譴責。這樣的理解卻又是錯的。

在德行上,我們還是可以用價值觀來歌頌勇敢與大公無私,這並不是說他們沒有那些不好的人性,而是說,他們的意志力或德性已經超越了膽小與自私的人性而獲得了道德上的成就。

事實上,是不是一定要做這些歌頌或譴責,在道德哲學的各種理論間是有爭議,我唯一想在此釐清的是,即使要譴責也不是譴責人性。當然我們也可以譴責小偷或是膽小鬼,但不是譴責他們的人性,而是譴責他們受了這些慾望的牽引而成為「人性的奴役」。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54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