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養的人生系列 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2019/04/10 11:30:00瀏覽654|回應0|推薦0

許多人都以為他『了解別人』,『認識自己』;且不說難度更高的『了解別人』,光說『認識自己』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芸芸眾生你如何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今天就來談如何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有人說:「認識自己是最難的?」。真的嗎? 如果你去街上隨便找人問:「你認識自己嗎?」我想許多人會說:「當然啦!」。但或許有些人會說:「不,其實我並不了解自己。」 如果繼續追問這些人,「你為什麼認為你不了解自己?」他們大都無法回答你,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能力看到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思路歷程,但是,可能只是聽說認識自己很難,所以就相信自己並不認識自己。

他們可能聽說,承認自己不認識自己是件不簡單的事情,所以就以為自己不認識自己,用這樣的方式來判斷自己是否認識自己,或許比那些無法看見自己不認識自己,而誤以為自己認識自己的人還要糟糕。

有趣的現象:相反的,看看你四周的朋友,你可能會發現,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自己但卻以為了解自己。甚至,你可以看看你的過去,你會發現過去的你,也不太了解自己,而卻也誤以為了解自己,但是,你卻很可能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現在的你了解自己。這是不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呢?如果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我想很少有人,真的覺得他們不認識自己。因為他們不是用面對自己內心的方式來了解自己,他們甚至連自己以為自己認識自己都不知道。

認識自己真的很難,而難的地方並不在於「人類很難了解」﹐因為我們可以相當程度的了解別人,以及了解過去的自己,難的地方在於人對自己當下的掌握,在自我內觀(introspection)的當下,我們很難發現,我們其實正在經歷一種自我迷失的過程。

一旦我們無法發現這種不認識自己的現象,我們無法朝向認識自己來進步,許多思想上的死結,阻斷了我們對自己的掌握。因此,大多數人在認識自我這個部分,並不隨著經驗而成長,相反的,有可能隨著錯誤解讀的經驗增加,而越來越不認識自己。

如果想要認識自己,必須先能夠知道,你並不認識自己,注意,是真的知道,而不是假設自以為是的知道,也不是想當然爾的知道。然而,這種真的知道,卻是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有人可以合理地推理出自己並不認識自己。例如,「我知道大多數人不認識自己,而且我也常常發現,我以前不認識自己,但是,大多數人和以前的我都以為認識自己,那麼,我可以很合理的相信,即使我現在覺得我認識自己,但是實際上,我並不是真的認識自己。」這並不是真的知道。

這是一個合理的推論,但這推理的唯一用處,只是加強你邁向認識自我的意願,實際上,你還是不確定你是否認識自己,換句話說,你還是沒有看到自己不認識自己的思維過程,那麼,你還是無法發現問題所在,因而也就無法真正朝向認識自我的路線前進。

認識自我的關鍵點在於發現自己並不認識自己,或所謂的自我迷失的思路過程。然而,在談論什麼叫做自我迷失的思路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什麼叫做自己並不認識自己或自己認識自己?

當我痛的時候,我感覺到痛,我說我正在經歷痛。在這個層次上,我們的確認識自己。當我想吃花生時(我很喜歡吃花生),我想到花生的畫面和彷彿嗅到它的美味,我知道我正在想吃花生,在這個層次上,大多數人也還是認識自己。當然有時我們會說謊,明明痛的要死卻硬說不痛,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不認識自己,因為我們的內心知道痛,只要我們內心知道事實的真相我們就算認識自己了。

那麼,在哪些層次上,人們通常會開始不認識自己呢?我想提出兩個主要的層面﹐一、是跟價值判斷有關的個人,天生的人格特質的把握;二、是我們對「人性」的了解方式有很大的問題。

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被洗腦相信許多人格特質是很壞的,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都是壞人、我們也常用這樣的觀點來批評別人。

比如「原罪論」,這樣的價值觀,促使我們強烈的相信自己沒有這種人格特質,所以我們即使有這樣的特質,也會被我們自己的下意識給否認,這樣的心態與認知習慣,阻礙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例如,「小偷」是很不好的詞彙,沒有人喜歡被當作小偷,即使是以偷東西為業的人也會有其特別的說辭,而否認當小偷是其人格特質。

例如,「這個社會的人對不起我所以我才去偷的,並不是我天性想偷。」 小時候,當我們發現班上有一個小偷偷了同學的東西時,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性不好,喜歡偷東西,然後覺得他是一個劣等的人。

這樣的社會價值觀,讓我們無法接受自己其實具有小偷的人性。然而,事實上,從某個觀點來看,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小偷的人性。即使是極端富貴,極端有權位、名譽,甚至極端善良的人都不例外,就像人會痛一樣,這是人類人性(社會有許多事實的案例)。

人類有將自己喜歡的東西佔為己有的慾望,當然,大多數人不會用偷的方式,尤其是有錢人,隨隨便便就可以買一大堆何必去偷呢?這是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是,人性並不隨理智的合理不合理而改變,理智可以讓一個人不去做「偷」的舉動,但無法讓一個人抹除偷的慾望,人性不會隨著理智的判斷而改變。

我們一生帶著這樣的人性,偷或是不偷的行為,不是決定在一個人的人性,而是決定在我們的自由意志,是否跟隨著這個人性。既然大家都有這樣的人性,我們就不能譴責小偷有著不好的人性,我們也沒有必要對自己有這種人性感到害怕。

當有一天你無意間發現自己有這種人性時,你也用不著去否認,也不用驚慌,因為問題不在你,而是我們的道德教育,為了阻止我們去偷東西而傳遞給我們的錯誤知識,認為是少數人才有的特質。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5416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