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書‧心得] 《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之一──關於古蹟的迷思
2017/02/24 22:22:20瀏覽1572|回應0|推薦4

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這陣子斷斷續續地看這本今年剛出的新書,今早終於看完了,特來紀錄一下感想。

作者洪致文是洪騰雲的後人。在看這本書(以及其他介紹台北城的書)之前,聽到「洪騰雲」三個字,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不知他是何許人也。原來他是當年捐地給清朝官方在台北蓋考場的人,沒有他,台北的考生要考試得遠下台南,很不方便。因此後來劉銘傳為了感謝他的協助,為他上奏蓋了一個「急公好義坊」,現在保存在二二八公園內。

大概是繼承了祖先的古道熱腸,作者也非常關注且致力於歷史古蹟的保存,這本書就是由他這幾年發表在部落格的文章整理而成。雖然我很佩服他這份歷史人文的關懷,也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但說真的,個人不是很喜歡這本書。無論紙質、排版、重量等,感覺都蠻陽春的,文筆也比較像部落格的隨興所至,缺少紙面書該有的嚴謹,有時還會出現新一代的網路用語,讓我這個不太關注流行的老人看了一頭霧水。

而綜觀全書也能發現,只要主事者做得不好、胡亂破壞歷史文物,作者不分黨派照批不誤。這代表書中有一半是主觀性的批判文字,光是罵柯市府和郝龍斌的就有五六處不止,內容也大同小異,看多了難免疲乏。個人還是比較偏好客觀論述的書籍,讓閱讀者看了之後自己感受、思考。

不過,這本書確實刷新了很多我的固有觀念,讓我對「古蹟」的定義,有了全新的認識。請看下面這幾段:

「其實審查時,有些官員的說詞也很好笑,會說這棟建築不滿五十年,也可以算古蹟?我要說的是,文化資產的價值不在於年代多久,像是1990年代時,官員說你這個東西只有九十幾年,不滿一百年,所以不能算古蹟,我說你九十幾年的東西多放不到十年就百年了,不給它機會嗎?

(中略)我們要感謝先總統(空一格)蔣公,因為中正廟(中正紀念堂)才幾年啊,竟然可以當成『國定古蹟』。所以如果有官員跟你說,不滿五十年不能當古蹟,你就搬出中正廟當例子,因為台灣文資保存的荒謬也是沒有下限的。」

「如今我們在保存現代建築時,往往面對很多質疑聲浪。這就好像1970~80年代時,要保存日本時代建物,很多人說它們不夠老,這也算古蹟或歷史建築?但隨著時光飛逝,很多1960~70年代的建築一直拆,越來越少。很多能反映那個時代的建築構件也一一消失。像是舊市議會的燈具、冷氣出風口、格狀金屬窗,這些都是不會再有的時代特色。

「其實,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對於古蹟的認定,年代完全不是一個必要條件。也就是說,這棟建築只要有它特殊的意義,建築年代並非絕對的考量因素。」

「另一個古蹟的迷思是,建築本身要夠華麗,建築語彙要講得出來,像是屬於『歌德式』建築,要有什麼『大衛之星』的裝飾之類的,才有列為古蹟的價值。」

「以設計者高傲的態度,評斷城市歷史的美醜,毀掉有歷史文化深度的城市記憶,很多時候都是『見仁見智』的美學,一種『為了讓你更好看』的自我感覺良好在毀滅城市的歷史。」

※    ※    ※

以往,我就跟作者所批評的那類人一樣,認為看起來典雅細緻、有懷舊氣息的,才稱得上古蹟。如果外表髒髒醜醜,是六七零年代以後才蓋的建築,在我眼中往往跟古蹟勾不上邊。但我忘了,所謂「古」蹟,其實也是「時間的累積」,要願意給那些建築、文物時間,讓它們放得夠老,才有機會變成古蹟。就像當年國民黨剛來台時,日本時代的建築對當時的人來說,都是「新」建築,但到了今日,不也成了幾十年的珍貴古蹟嗎?

一旦認為「太新」而急著拆除,就像看到小樹苗便將之拔起,我們將永遠沒有機會看見大樹成蔭。因此六七零年代的建築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或許不夠古色古香,卻也代表了那時代的建築特色,值得保存下來給後人看看。現在科技日新月異,城市的景觀也一直在變,或許再過十年,一切看起來就完全不同了。對後人來說,現在的這些摩天大樓,搞不好也是具有十足懷舊風的「古」建築呢?

只是說到這,又覺得有些吊詭。因為每個年代總是不可能把前一代的事物完整保存,一定會為了某些原因(比如交通考量或城市規劃)而拆除或遷移,那麼究竟哪些該拆,哪些該留呢?不是歷史學者、對古蹟也無研究的一般人,比如我,只是依照主觀情感在判斷,而所謂主觀情感就是自己的處世觀。務實的,就覺得舊東西都該換成新的,那樣才宏偉、時髦、好用。之前在台大洞洞館是否該拆的爭議上,我就聽台大教授說過洞洞館本來就該改建成新大樓,以便師生使用。連一般定義裡的「高級知識份子」都如此了,又遑論一般民眾呢?

此外,也聽過有些人的百年老家,因為即將被政府劃定為古蹟,生怕之後連修個水電都要經過允許,而連夜把門打掉,讓它失去整體價值。若古蹟的立定,不光是牽扯到利益衝突,比如某些所有權人為了營利而讓即將升級為古蹟的房地產「連夜失火」,而會與一般人的生活起居起衝突,又該如何處理?

作者在書中感嘆台灣人相較歐美和日本等,比較沒有保存歷史文物的觀念,當我跟姐討論這一點時,姐說:

應該是因為台灣不像其他國家有一脈相承的古老文化,政權更迭得頻繁,後一個政權往往把前一個政權的東西毀了再重新建設,周遭的事物看起來都很新,因此台灣人已經很習慣城市景觀轉變,也已經不覺得這樣的轉變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呀!當年清朝人毀掉原住民與西班牙人、荷蘭人的建築物;日本人來了,則毀掉清朝人的;國民黨來了,又毀掉日本人的。一代一代,不斷循環。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台灣人有什麼保存文物的意識,確實有些強人所難,因為人們也只是被時代的洪流推著走啊!

而在看這本書裡的幾個章節,比如介紹某某工廠、某某軍事基地時,因為我對那些東西完全沒有興趣,也不了解,就算作者花再多篇幅鉅細彌遺地介紹,我也只是很想整篇直接跳過而已。若作者不特別說明,某天我只是因為觀光而到了那些地方,面對看起來髒髒醜醜的防空洞穴、鏽跡斑駁的鐵皮工廠建築,我大概也不會特別感受到非得保存它們不可的價值。

所以看的時候也不是不能理解為何這類建築會一棟棟被拆光,或被改造成作者大肆批評的「只取軀殼不顧靈魂的文創藝術園區」,畢竟人們在古蹟上尋求的,只是一些能激起自己思古之幽情的美好形象啊!

裡面提到的唯一讓我深深感到拆了可惜的,是上面引文提到過的舊市議會。它跟現在豪華氣派的議會迥然不同,小又陽春,桌椅都是木製,而且是二人一組。這似乎是為了讓開會者得以集中精神,並迅速討論完畢所作的設計,畢竟大而寬敞的空間,與會者容易分心,滑手機的滑手機、打瞌睡的打瞌睡。就像大教室的聽講率,鐵定不如空間密集的小教室一樣。而不耐坐的桌椅,也能讓人下定決心早早開完會,而不會在議論上拖泥帶水。

這樣的精神,真希望現在的政府官員也都能觀摩看看,拿來當一般企業設計會議室的參考也無不可,拆了真的很令人遺憾啊!

相關圖片

(照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o1014&aid=92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