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讀書簡記]這片土地這麼走過──《圖說清代台北城》
2017/02/08 00:21:40瀏覽542|回應0|推薦8

(點開上圖即可連結到讀冊介紹頁)

轉眼間已經把這個部落格荒廢了大半個年頭。

對於一直有來收看的朋友,真的感到很不好意思。或許正因自己是個有些完美主義的人,寫文章總是細修再細修,小說也因此總是遲遲不成章,經常寫頭卻缺尾,時間都耗費在刁鑽字句上了,總是短短一兩段就要寫個大半天,等於其他事也不用做了。

因此,或許自己下意識,有些想阻止自己寫文的念頭吧。

不過就在最近,在看《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一書時,開頭作者提到,他以前的老師曾叮嚀過,當天的田野調查紀錄,一定要當天寫完,哪怕再片段再瑣碎都行,只要日後加以增補潤飾即可。

這番話對我可說是醍醐灌頂。或許隨興所至地寫,才更符合網誌「隨時紀錄生活所思、所感、所想」的本質,也才更能抓住那稍縱即逝的「現在」,讓它像標本一樣鮮活地保存在那一刻吧。

因此,我決定盡可能每天寫下當天接觸的人事物。即便文字不夠成熟、內文不夠充實,也是一種紀錄,總比任憑記憶模糊淡化的好。

話說回這本書,首先它讓我佩服的是作者的文筆相當流暢。

不要以為這很容易,我接著看的《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就遜色許多,完全是網誌的隨意口吻,缺乏撰文的嚴謹度,所介紹的內容也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主觀意見,閱讀起來並不怎麼舒服(偏偏它在圖書館借不到,只能用買的啜泣)。

這本《清代台北城》相較之下就很文雅、清爽。從版面設計到拿起來的質感,再到情報量的拿捏,都不會給人「口味太重」的感覺,每個篇章也都維持在兩三頁左右,且搭配大幅手繪圖畫,算是蠻容易理解。

雖然許多年代與地名,對於不是生活在那個年代,同時又是路痴,沒什麼地理概念的我來說,還是太硬了點,往往像拂過面頰的微風,過目即忘,但看完整本書,我已經能夠記起大稻埕、西門、龍山寺等地區的相對地理位置;知道以往視為理所當然,因此從未想過為何叫西門、東門、北門、小南門等的捷運站名,原來代表的是台北城的整個範圍;而這個台北城,又是在幾次的方位變更下,才成為今日的面貌。

這種種介紹,於我都無比新鮮,讓我忽然發現,原來自己對土生土長的這塊地方,這麼缺乏了解。也才發現,學生時代覺得太淺薄、不如中國史「博大精深」而不屑一顧的台灣史,意外地有趣。大概是因為貼近生活,看那些地名、圖畫、介紹,就像在看自家一路走來的演變史,特別有感覺的關係。

看著圖畫中那些清代或更早的荷蘭、西班牙殖民時留下的各式建築,大多都已湮滅在歷史的鴻流中,或者摧毀於戰火,或者頹敗於經濟背景,或者拆遷重整於日治時代的都市規劃,心裡除了惋惜,也有許多不可思議。自以為理所當然的這片街景,其實是有年限的,並不會理所當然地存續下去,或許幾十年後,也或許明年,就會因為某個原因而改變,就像家裡附近不知不覺倒了A店又開了B店的那些店舖空間一樣...

台北城這個城市,忽然間,像是認識,又像是不認識了。就像看著父母年幼時的照片,依稀辨識得出五官樣貌,氣質與表情,卻又微妙地不同。

更遑論書中介紹的還包括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祖父母、父母的曾父母....等等年代的樣貌呢。

或許我喜歡看歷史相關書籍,除了愛懷舊、愛那古老單純的氛圍,也是因為看歷史書的時候,最能讓我興起「珍惜眼前」的感受吧。

在二二八公園及植物園等地所展示的一些保留下來的古蹟部份,忽然間也讓我提起了前去探訪的興趣,能在那麼多變遷中存留下來的事物,是長什麼樣子的呢?一定是古蹟中的幸運兒吧!

想想自己這麼多年來,之所以堅持寫日記、網誌、捨不得丟掉老舊物品,不也是因為這些眼前因為看習慣了而不覺得有必要保存紀錄的生活大小事,再過個十年、二十年,都會成為令人懷念不已的珍貴回憶嗎?

一旦當下不願多花一點心力,到了將來,就連失去了都不記得、不知道了。這算不算損失,或許是因人而異,但就喜愛歷史──大至國家,小至我自己的個人史──的我來說,無異於莫大的遺憾。

因此,這本書於我另一個收穫,或許也是讓我堅定「寫下去」的路。就算讀者只有我一人,都好。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o1014&aid=9129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