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 我們的無可救藥──無可救藥的是我們,還是……
2009/07/01 23:31:27瀏覽435|回應0|推薦0

banner568X170(1).jpg

這就是大人的世界吧!批評、否定年輕的一代,認為我們充滿了墮落萎靡的氣息,採取高高的姿態對我們的世界指指點點。可是,越是抱持這種偏見,距離少女死亡的真相就越遙遠……你們怎能聽懂我們的語言、了解我們的痛苦、清楚我們珍惜與不屑的一切呢?
               ──摘自『我們的無可救藥』文宣


自認數學不好、邏輯也不夠強的作者栗本薰,出於熱忱而寫的推理小說,會呈現什麼風貌?如何讓她奪得當年的「江戶川亂步獎」,創下最年輕得獎者的紀錄?文宣中充滿青春叛逆無畏氣息,這種特質是如何與殺人事件、作者口中「催人淚下的純愛物語」劃上等號?

這些,就是當初吸引我參加試讀的原因。

當時,我不知道翻開這本書之後,會無可自拔地一口氣看完,也同樣不知道,看完書,在心頭發酵的淡淡哀愁與傷感,竟會把我抓得那麼緊,讓我陷得那麼深,讓我一整晚處於一種自己也說不上來的煩悶與憂鬱中。

最奇妙的是,這本書整體調性明快輕鬆,甚至充滿幽默,描述兇殺案現場、事件進展、人物對話、心理狀態時,半點多愁善感或黑暗陰森的文字都沒有,甚至到了結局,也沒有『金田一』系列最常出現的「兇手悲傷自白然後自殺」之類的模式,到最後一個字都是那麼平實自然,那麼,我這種感覺,又是打那來的呢?

後來自己猜,大概是事件真相太震撼了,讓我回不過神吧。(苦笑)

這本書很特別,採「劇中劇」的方式寫成──作者透過書中與她同名的男生栗本薰「寫小說」的方式,娓娓道來發生在薰及兩位好友身邊的事件,由於「紀錄者」就是薰,因此就算前後出現什麼矛盾的描寫,也有辦法解釋,畢竟薰在寫作時不一定會完全忠實地闡述事實。這種作法無疑是非常聰明的,不但能掩飾作者本人不擅長的部份,也能為小說增添一種特殊的氛圍,使故事從頭到尾都似真似假,間接促成讀者得知真相時的驚訝,讓讀者自然地投入這幾個年輕人的價值觀與感情世界。

故事開始在人氣極高的音樂節目『Do Re Mi 十大金曲』錄影現場,當爆紅的年輕偶像歌手藍光彥開始唱歌時,一個女歌迷突然毫無預警地從觀眾席上跌下,她的背後插了一把刀。原本以為現場已被攝影機全拍下來,破案指日可待的形警,之後卻失望地發現,拍攝部份根本不足以找到兇手,只能為原本的嫌疑犯──藍光彥的經紀人飯島脫罪而已。

究竟是誰,為了什麼動機,要在錄影現場殺死這個年僅十六歲的漂亮女孩?是誰偷走她被殺當時,拿在手上的唱片?這個「死亡遺言」所要陳述的事實是什麼?兇手應該在當天錄影的所有人之中,為什麼案情會陷入膠著?女孩的兩個好友,為什麼會一個失蹤,一個成了第二個犧牲者?

推理小說最常出現的「最不可能的殺人情境」──沒人坐在被殺少女身後;第一與第二件殺人案的兇手應為同一人,嫌疑最大的人偏偏有不在場證明;密室殺人──等,這部小說一樣也不缺,著實讓我死了不少腦細胞來理解與猜測。到最後我才發現,很多事其實很簡單,只是人把它複雜化了,於是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我也終於了解作者所說的「純愛」是什麼意思。

這故事除了藉著殺人事件,諷刺成人文化(電視圈)的功利主義與現實外,最主要其實是在反映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的代溝。

「你們老是以為按這個按鈕會這樣,加這個數字就會那樣,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有這種反應的才是人,其它的反應都是錯誤的。所以,才會覺得你們是正常,我們很奇怪,其實是你們自己的腦筋有問題。」

「只要養我們,其它的都可以一筆勾銷嗎?」

「你也是你的父母養大的,你是因為父母無償的愛,才能長大成人,所以,也要無償地照顧你的兒女。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以後也會把兒女養大,你卻不想想這一點,整天要求我們要心存感恩,對你們心存感恩,認為時下的年輕人不懂得感恩。其實,真正不懂得感恩的是你們。」


當孩子們不滿地發出哀鳴與控訴時,忙著為兒女打拚,卻疏於管教的父母同樣手足無措:

「父母都很傻──剛才她爸爸說他不了解女兒,其實我對女兒也完全不了解。該怎麼說──該怎麼說,好像一起住在這裡,一起生活的不是我們的尚美,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不知道從那裡來的一個陌生女孩住到家裡了──我已經,什麼都搞不懂了。」

「如果你們不表達出內心的想法,誰都不可能了解你們。你們不說出來,卻要別人理解你們,這怎麼可能?結果,你們不努力設法讓別人了解自己,凡事都在自己心裡衡量、判斷,做出決定,並付諸行動。」

看到這裡,實在覺得很悲哀,這樣的結果,究竟是誰的錯?作者並沒有給一個解答或判斷,她所做的只是寫出兩代人的心情,交由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找答案。

「小孩通常會全盤接受別人說的話,囫圇吞棗地變成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也不是什麼值得稱讚的事,只是證明了小孩就是小孩──這件事而已。然而,現在的社會卻讓小孩無法自由自在地當小孩,因為大人已經把小孩當成做生意的對象。(中略)大人賣高級車的書,小孩子就跟著嚷嚷藍寶堅尼、法拉利;大人說有新偶像誕生,小孩就努力成為偶像的粉絲。」

相較上述兩代間的難題,這個批判的是非容易釐清多了。它其實也很切合題旨。大人們往往對年輕人的熱衷無動於衷,在心底嘲笑著他們,卻又充份把握這「商機」,不斷推出讓年輕人願意掏錢包的「商品」,這不也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惡性循環,是加深彼此鴻溝的元兇之一?

總之,這是部很值得一讀,也很有意思的作品。最重要的並不是真相(兇手是誰),而是真相背後隱藏的人性──或醜陋,或正直,或善良,或無知,或愚蠢,這讓我覺得,或許作者不只在解兇殺案的謎,也是在解這自古最大的謎團。

只是,所有善惡是非,到最後看來都是那麼模糊;利用與被利用、無辜與罪大惡極,好像也不是那麼容易分清,或許這謎打從一開始就沒有答案吧。

P.S. 感謝臉譜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更多這本書的資訊,請到這裡。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o1014&aid=3095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