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本介紹請看這裡。
『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是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艾西莫夫廣受歡迎的「貝萊三部曲」之三,與前兩作『鋼穴』與『裸陽』相隔近三十年之久,因此在寫作風格和創作理念上,或許有所差異也不一定。我不敢斷言,因為我並沒看過前兩部曲,及艾西莫夫任何作品,包括好萊塢大片『變人』與『機械公敵』所依據的原作;甚至在試讀以前,我對這個得獎無數、產量驚人(一生著作超過五百本)的厲害作家,都還一無所知。直到啃完這本幾乎是前兩作頁數相加的厚書,才驚覺自己差點錯過一個無上珍寶,趕緊以自己都感到驚訝的速度,上網訂下『鋼穴』與『裸陽』。
之所以產生閱讀前兩作的衝動,並不是因為非得看過前兩作,才能充份理解第三部曲的內容。事實上就算不「念舊」,單憑書中簡單明瞭的前情提要,也足以理解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它勾起我「溯源」興趣的,是地球人貝萊與人形機器人丹尼爾間特殊的友情(了解貝萊的個性,及丹尼爾是個怎樣的機器人後,就會知道我為何說特殊了)。我同時好奇前面的故事,是怎麼讓一個原本視地球人為傳染病源的索拉利女人,對貝萊發展出永生難忘的情愫? (我真的很喜歡這一對)
「是的,華莉絲亞博士,我在這件事上站在地球人這邊,不僅基於法斯托夫博士的指示,還因為他跟我是查案的夥伴──」丹尼爾頓了一下,似乎很困惑自己居然打算說出這樣的話,但他還是說了,「更因為我們是朋友。」
華莉絲亞說:「朋友?地球人和人形機器人會是朋友?哼,還真是相配,兩個都不像人。」
貝萊厲聲說:「但我們的友誼十分堅定。勸妳為自己著想,最好別想試探我們之間──」這下輪到他頓住,然後,似乎連他也非常訝異自己會說出想也沒想過的話,「愛的力量。」(P253)
喜愛BL的讀者看到這裡應該已經大流口水,迫不及待地調查起這本小說了吧(笑)
推翻「科幻不是我的菜」的傑作
科幻故事向來給人硬梆梆且陽剛的印象,甚至有些不切實際,難以像社會寫實小說或抒情小說那樣貼近生活,讓人產生直接的共鳴與感動,因此我雖不排斥科幻小說,卻也提不起什麼主動去看的動力。畢竟光是吸收作者架構虛幻世界的龐大設定,就得死不少腦細胞;想讀懂那堆圍繞科學、化學與數學公式的細節,更是讓人想到便起雞皮疙瘩。
好在這故事傷人腦細胞的,並不是那堆硬梆梆的設定,而是推理。作者一開始就丟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兇殺案」──「死者」是世上僅有其二的人形機器人,死因是「腦死」(正子腦凝結而無法運作),被控謀殺的兇手,則是他的製造者法斯托夫博士。這位聲名卓著的天才機器人學家,一方面聲稱世上除了自己,便沒有人能夠讓這精密的人形機器人腦子凝結,一方面卻又強調自己絕對沒有這麼做,那麼兇手到底是誰?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可能發生嗎?法斯托夫博士到底是善是惡?
看到這裡,我和被委託偵辦此案的貝萊刑警一樣,懷疑不是這位法斯托夫博士吹牛吹過頭(也就是實際上還有其它機器人學家辦得到),就是他在說謊(也就是他不承認罪行),想不到我錯了。作者還真的寫出一個不可能卻可能的犯罪,而且打從故事開頭就一直在埋線索,只是它們都太過細瑣,看似無關緊要,容易被忽略掉而已。
因此,我實在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竿,竟能運用科幻元素來發展推理,讓推理更能天馬行空,卻又維持在合理的範圍內,不致荒誕不經,反能帶來深思空間。
唯一的小缺憾是,主角貝萊傾向「大量問訊」,然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每句問話都帶有嚴謹的邏輯,因此看書時若不聚精會神,就會落後他的思考、開始陷入混亂。有時這讓我有點沮喪,也有點疲憊,好在故事三不五時就會迸出一些有趣的點,或者穿插一些吸引人的情感線作調劑,多少能幫助我舒緩緊繃的情緒。
「人」的定義是?
「一個非人形身體內的人形腦,其實不能算是人形。」(P141)
「對我來說,你只是一個地球生物,有人的外表,但是壽命短、易感染,充其量只是一種半人。」(P165)
「機器人只是機器人,一個人跟一個機器人,再怎麼說只能算是自慰。」(P309)
艾西莫夫最高明與厲害之處,在於不主動批判、表現主張(流於說教),而是客觀地呈現問題,將現代種族歧視、政治鬥爭、領土擴張等議題,寄寓在他所架構出的未來世界,讓人自己從中思考。
其中一個吸引我的主題,就是機器人與人的關係。
從上面引述的三句話,可以想到許多耐人尋味的問題,但最後都歸於一句話:「人」是什麼?是因為有人的外表,還是因為有人的腦袋,或自由思考的能力?如果具有人的外表才叫人,那外形逼真的機器人算不算人?若把人腦移殖到不具人形的機器身上,「人」是否就不再是人,而成了「機器人」?如果科技繼續發展下去,到某個階段,機器人的正子腦已能如人腦般運作,產生諸如人類的種種感情,他能不能算是個人?
當人某天像書中外圍世界的人一樣,從地球移居外太空後發展出高度文明,壽命高、科技發達、去除傳染病,聲稱自己比地球人優越的時候,地球人是不是反過來成為「未進化完全的生物」,就像現在的我們眼中的猩猩、猴子一樣?
如果一個人愛上機器人,他是患了「精神戀物癖」,還是在正常地戀愛?那個機器人只是自慰的工具嗎?
這樣推究下去,連我自己都快瘋了。但從電視上,我們看到科學家不厭其煩地研究,千方百計做出幾可亂真的人形機器人(日本似乎頗有斬獲),若上述情境某天會成真,這樣的「道德議題」自也不如想像中遙遠,人們終有一天會被迫面對。除非能就「人的本質」作徹底的定義,否則這類可怕的思想迴圈,就永遠也休想跳脫。
其它有意思的句子(可以試著思考看看):
◎「許多人寧可相信隨便拼湊的謊言,也不願意花點心思想一下,就只因為他們討厭地球和地球人。」(P148)
◎「對於生活其中的人,乏味反而是一種好事。歷史的趣味就在於當中充滿災難。」(P73)
◎「人總是能一眼看穿別人的蠢樣,卻對自己的蠢樣不知不覺。」(P160)
◎嘉蒂亞說:「昨晚我忘了提,詹德炬化後就會被送進機器人工廠回收利用,這是很自然的事。以後,只要我見到一個新出廠的機器人,就會忍不住看看他身上有多少部份是由詹德的原子構成。想想,那會是多麼好笑的事。」 「嘉蒂亞,我們死了也會被拿來回收利用。」貝萊說,「誰知道妳我身上又混雜著誰的原子,誰知道我們體內的原子有一天會出現在誰的身上。」 「你說得很對,以利亞,這番話讓我想到,理性分析別人的悲哀有多麼容易。」(P218)
◎「人類會說謊,機器人則會奉命說謊。」(P237)
◎「在長壽世界裡壓力比較小,科學家有三到三個半世紀可以專心鑽研一個問題,於是有人認為,一個人也可以在這麼長的時間中完成重大突破。這可以說是一種知識上的貪婪,只想獨自完成一件工作,獨佔片面成就;寧願見到整體的進展趨緩,也不願放棄自以為屬於自己的東西。結果,儘管外圍世界擁有大量有利條件,進展卻很緩慢,最後甚至趕不上地球人。」(P245)
◎「地球人的壽命短,習慣快速遞補死亡人口,不像我們尊重每個個體。他們會擠滿新世界,像昆蟲一樣繁殖開來。我們還沒準備好,他們就已經霸佔整個銀河。」(P425)
P.S. 感謝貓頭鷹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