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影・隨記]《太郎大笨蛋(タロウのバカ)》(2019)
2019/10/07 05:35:09瀏覽4685|回應0|推薦7


❖文長慎入❖

導演:大森立嗣(《日日是好日》、《瀨戶與內海》、《再見溪谷》)
上映日(日本):2019/9/6
演員:Yoshi、菅田將暉、佐野太賀、國分隼、奧野瑛太、豐田艾莉等


先前預告出來的時候,看到片中菅田的鏡頭,有預感這會是一部我會想二刷的電影,就先買好兩張前售券等著。

果不其然,去首刷的時候,雖然看不太懂,極度緩慢的鏡頭切換與敘事節奏,以及零碎的事件組成,都讓我不時恍神,但正如某個導演(還是製作人?)在個人推上說的,「看前半時覺得如坐針氈,想著這部片啥時演完啊?但看完又覺得愕然:『這就沒了?』想再多看一點他們的故事。」這就是一部倒吃甘蔗,而且後座力很強的電影。


故事描述太郎(Yoshi)為了幫好友英次(菅田)出一口氣,惹上黑道份子吉岡(奧野瑛太),無意中得到吉岡的手槍。他們想用這把槍為所欲為,去搶劫、去強暴、去殺人,就如英次在獨白裡說的:「太郎飛起來了,我也要飛」,「飛」代表著自由、無拘無束,與超脫世俗。

然而沒有翅膀的人,飛上高空,也意味著毀滅。

「飛得越高,掉下來的時候....就會死。」英次彷彿死前呢喃的聲音這麼說。

(我很喜歡英次的這段獨白,原來它是導演要求菅田窩在棉被裡錄的,他要菅田不必管別人是否聽得懂他在說什麼,用一種聲音從喉嚨流洩出來的感覺說就好,這樣會給聽者一種不安感。我覺得導演的見解很獨到,錄出來的效果也真的很好,很特別)


電影帶有很強的社會批判,舉凡援交、校園問題、殘障人士之家、親子問題、戰爭等,但是除了開頭吉岡碎碎念的一大串對社會的不滿以外,片中沒有任何說教或人生感慨,就只是呈現,透過太郎、英次,以及衫尾(太賀)的遭遇,呈現社會底層邊緣人士的掙扎。

裡面的街道與房屋都是灰暗、陳舊、雜亂的,沒有一絲讓人看了感到愉快的元素,就連被太郎搶走包包的中年婦女,都給人死氣沉沉的感覺。裡面的角色,包括三個主角在內,也沒有一個是讓人能立刻產生好感的所謂「好人」,他們為了平息內心的空虛與焦躁之火,拿周遭的人、拿這個社會、更拿自己的「敵人」吉岡出氣,所以他們在廢車場裡縱火、搶劫外送披薩來吃、無端攻擊公園裡遇到的上班族...


(衫尾算是最「正常」的一個,對英次和太郎的脫序行為感到恐懼,卻又因為他們是自己唯二的朋友,而無法脫離,被迫跟著他們一起從事破壞。再加上對從事援交的女同學那段沒有結果的單戀,使他最容易得到一般觀眾的支持與同情)


大森立嗣導演說這部片是他二十年前就開始構思的,中途曾想過若這世界有所改變,或許就不拍了。但是即使經歷了311東日本大震災,片中所描述的問題也還是存在,因此他還是拍了。

拿三個青少年(英次和衫尾十八歲,太郎十四五歲)作主角,或許是因為青少年正值人生中最善惡不明的混沌階段,最血氣方剛、最焦躁徬徨,也最渴望自我認同,需要成熟的大人指引方向。然而,他們周遭的大人,要嘛對他們視而不見(太郎的母親),要嘛只考慮自己的面子(英次的老師),要嘛軟弱無力(衫尾的父親),甚至太郎在公園裡偶遇的陌生歐巴桑,也只是不斷逼問他最不想聽到的問題:「你住哪裡?怎麼沒去上學?」

誰也沒有能力、或沒有欲望將誤入岐途的他們往正道拉(事實上片中也完全看不出誰才是正道)。

這就註定了悲劇的發生。

看完首刷我跑去書店站著看完了導演的劇本,原來兩小時的內容用寫的,沒幾頁就結束了XD也因為沒有長鏡頭的阻礙,我慢慢把觀影時覺得零碎的點,都連成了線。

於是我發現英次和太郎每一次更強烈的脫序行為,都是在學校或家裡受到挫折之後。雖然劇本跟電影差不多,都沒有明確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三個少年與家人、同學間的關係都是糢糊的,只能透過隻字片語自己猜測,像是英次應該是體保生,因柔道成績優異而進了現在就讀的高中,但因膝蓋受傷而退出柔道部(受傷是意外亦或刻意?),因此被推薦他入學的柔道老師憎恨;他哥哥認識吉岡,因此搞不好他會成為吉岡的小弟是哥哥牽的線,但哥哥不知為何對他很冷淡,要他惹的攤子自己收拾(看起來他家似乎也是優秀哥哥+不成材弟弟的組合)。

又像是太郎的母親很可能從事特種行業,他或許是其中一個客人留的種,因此母親沒為他辦戶口、沒讓他上過學,甚至在家裡也把他當成空氣,正眼也不瞧一下。(太郎說母親總是對著壺祈禱,她是在祈禱什麼?)

說到底,「太郎」也不是他的本名,是衫尾問他名字時他沒說,因此衫尾拿自家養的狗給他取的名,說沒有名字的人就該叫太郎。

(有一幕是太郎在草叢裡找被英次丟掉的摩托車鑰匙,一個大叔叫了聲「太郎!」太郎一抬頭,卻與大叔養的狗四目交接,那個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看完劇本後,我迫不及待想去二刷,驗證自己看劇本時的猜測,結果這次居然完全不覺得那些冗長的鏡頭枯燥無聊,甚至也不覺得冗長了,反而發現每個鏡頭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比較可惜的是三人偷馬的橋段被剪了,只能看劇本與劇照自己想像。那段很短,放不放回去好像都沒差,但基於很想看英次騎馬的英姿,還是希望之後出碟能收回去啊啊啊((´∀`)))

而對照著看劇本與電影,也讓我再次體認到文字與影像給人帶來的感受真的完全不同。那些劇本裡只寫著「某某看著某某」的部份,透過演員精準的眼神,都呈現出深刻而又精微複雜的情緒。

太郎與英次是片中最難捉摸的二位,他們大肆破壞之後經常在笑,笑得很瘋狂,很開心,好像世上沒有比這更好笑的事。乍看是兩個無可救藥的不良少年,但是看到後來,卻覺得他們只是用這種方式,來稍微消減內心的恐懼、不安與罪惡感罷了。

他們也知道自己做的事不對,他們也知道這種脫序會引火自焚,然而(至少在他們的認知裡)他們沒有其他選擇,走錯一步,就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無法回頭。

所以當他們獨處的時候,或者狂笑一陣靜下來的時候,臉上的表情都是死一般的空洞,給人一種空虛寂寞到極致的感覺。他們甚至也不太對彼此交流內心真正的想法、吐露彼此內心脆弱的部份,雖是玩在一起的同伴,卻又在哪裡給人生疏的感覺。

大概是這份空虛寂寞已經到他們難以壓抑的地步,因此他們一方面恐懼毀滅,一方面卻又不自禁地擁抱毀滅。(似乎青少年也是最容易輕生、思考死亡的階段)


太郎在公園裡強迫陌生的歐巴桑拿槍對準自己,她萬分恐懼地尖叫:「請原諒我!不要!」,他對她怒吼:

「該請求原諒的是我,我為朋友揍了不認識的陌生人!」
「我會原諒妳的,所以開槍吧!」

雖然那一段的太郎暴戾又瘋狂,讓人有些不寒而慄,細細品味他所說的話、他逼歐巴桑做的事,卻又讓人感到說不出的悲傷。

就像他跟申請休學、被柔道部的同伙打得體無完膚的英次,在他們的秘密基地玩起危險的俄羅斯輪盤遊戲時,太郎顫抖著嗓音笑著說:

「死也無所謂!」

或許他們的心都已到了崩潰的臨界點,只能透過傷人或傷己,來取得顛顛巍巍的平衡吧。

太郎努力想發動搶來的披薩外送機車那段,讓我油然感到難過。他想掌控機車就好似想掌控自己的人生,然而機車總是無情地往前衝,把他狠狠摔在地上。他對著機車的後照鏡用力擠出一個開心的笑容,扶起機車繼續試,然而當他發現直接跨坐在機車上,會來得更有效果的時候,機車已經發不動了。


其實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片段看不懂,
為什麼英次會莫名摔車?(表示他被丟下大橋時已經受了內傷?)
為什麼有唐氏症的勇生會溺死?(是意外還是自殺?)
空地上戴著面具的演員們代表什麼意義?(總覺得好像一場詭異的葬禮)
但或許就是因為留白的部份多,才會讓人想探究、想思考、想猜測吧。
結果它反而比『阿基米德大戰』更讓我回味再三(雖然看完後胸悶難受的感覺是一致的)。

太郎的行徑固然離經叛道,但從一些細節,還是可以感覺到他的溫柔。

像是唐氏症患者藍子坐在河邊哀悼勇生時,太郎聞訊從身後緊緊抱住她;又像是他終於忍不住對母親發飆,大吼:「妳在被自己兒子開槍殺死前,有什麼遺言?」最後卻還是沒有傷她一根寒毛。

我想,殺了吉岡,對三人的衝擊一定很大。儘管事後聚在一起,太郎和英次只是討論接下來要拿槍做什麼壞事,哈哈笑說:

「人簡簡單單就會死了,像蟲子一樣。」

但太郎對母親罕見的發飆、衫尾終於鼓起勇氣向心儀的洋子告白,都顯示這份壓力已經大到他們無法單獨承受,渴望慰藉與一個能夠傾訴的人,只可惜就連最後聚在一起時,他們也無法互相取暖。


導演似乎很重視「祈禱」的意境,最後衫尾的遺言「祈禱,活著,死亡」,不知是否就是導演對人生的註解?(看劇本才知道,好幾幕演員的動作都設定為類似祈禱的姿勢,像是被洋子拒絕後衫尾的反應)

不過這邊有個題外話,原來那個「活著(生きる)」的「き」之所以會被劃掉重寫,是因為太賀不小心寫錯字了XD後來正確的版本是大森導演寫的,還以為寫成這樣也有什麼特別的喻意呢😆(文藝片就是容易讓人想太多)

總之,看完電影最讚嘆的還是三個演員酣暢淋漓的演出,只有「精彩」兩字足以形容(雖然太賀演高中生好像有點勉強了(;^ω^))也因為導演拍法的關係,並不覺得在看電影,而像在看一場紀錄片,紀錄三個少年真實的人生。


文中我提衫尾最少,但其實太賀也演得非常棒,把木訥笨拙的衫尾內心掙扎表現得絲絲入扣,特別是最後對著鏡子練習笑容的表情讓人難忘。太賀的演出讓人回想起來並不覺得衫尾最後的選擇突兀,反而會覺得他或許只有那條路走,雖然看到的當下內心真的深受震撼...


Yoshi這個新人在拍片時才14、5歲,而且是第一次演戲,卻完全不顯生澀,很放得開,也很敢演。據說他是看了劇本之後心想「天啊這什麼啊,太酷了!」而表示一定要參演的(光這點就很不尋常了,一般不是都一頭霧水嗎😆)

看他訪問覺得他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很早熟自信,也很懂得self-produce,套句他的話講,人生就是「不斷追求自我表現、挖掘自己更深內在」的過程,「因為不了解自己,所以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了解」

起初選角剛出來時,對這個貌不驚人的小孩,我並沒有多加留意(畢竟是外貌協會(;^ω^)),但他在電影裡的表現真的能讓人就此記住這個演員。(而且看他現在也越來越帥了,前途可期!)跟他對戲的菅田和太賀據說都曾忍不住跑去問導演「是從哪裡找來這小伙子的」呢!

選他來演主角太郎,讓這部片已成功大半,導演說菅田跟太賀都是電影定案時就已敲定的人選,只有太郎一角遲遲找不到合適的演員,試鏡過很多年輕演員,但都沒有他想要的感覺,直到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Yoshi的照片,找他來試鏡,才這麼定下來了(註:Yoshi當時已經在當少年模特兒,跟很多名人合作,會當上模特兒也跟演員一樣陰錯陽差,契機就是跟菅田一樣熱愛時尚。光從他的經歷就有預感這孩子將來或許會是大人物)。

事後證明導演的眼光沒錯,Yoshi真的演活了太郎。


最後不可不提的,當然是我看此片最大也是唯一的動機---菅田啦!✨✨✨

看完真的再次深深體認到,比起有清潔感的好青年角色,這種在底層掙扎糾結、充滿人性弱點的角色更適合他,也更能讓他發揮演技。明明是身上老是帶傷、帶血、帶泥、被摔被打的邋遢角色,他演起來卻完全不覺得污穢,反而顯得超美超耀眼是怎麼回事((´∀`))

片中他讓我印象深刻的演出不計其數,信手拈來就有:


偷襲吉岡時,摘下面具對吉岡吼「給我道歉啊你!」那個夾雜狂氣與孩子氣的表情;

拿到吉岡的手槍,跟太郎狂笑興奮之際,衫尾問「他是黑道?不良份子?這不妙吧!不行吧!」他聞言漸漸笑不出來了,回視衫尾的眼神滿是不安。

逼太郎和衫尾做裸體疊羅漢(雖然有點變態,但笑到在地上打滾的英次真的太可愛太可愛太可愛太可愛了....😻那個笑臉應該可以排進菅田歷年角色魅力榜前三);
順道一提,感覺英次這麼做,只是想消減內心的不安而已。


被丟下大橋後,浮在水面仰望天空(那個染血的側臉、雙眼瞪直、有些泫然欲泣的表情真的很美);

太郎提議「殺了吉岡吧!」,英次聞言笑著用力揉了揉太郎的頭髮。那個臉上溼淋淋的,帶著不知是淚還是水、襯得眼睛在夜裡閃閃發亮的笑容;


和太郎玩俄羅斯輪盤,說出電影片名的關鍵台詞:「太郎這個笨蛋(太郎のバカ)」,在由下而上的燈光映照下,帶有幾分詭譎與瘋狂的笑容;


偷襲吉岡前,冷不防說了句:「...然後,世界將會改變」(那個直視前方,看不出情緒的眼神,讓人覺得莫名地美)

為了演英次,菅田似乎有刻意增肥,大概是為了顯得幼齒點,比較像高中生吧。但除了臉看起來稍圓之外,完全不覺得胖,身材依然修長有型。搭上英次穿的每套有些彩虹暈染風格(?)的鮮色衣服,真的好看斃了!😻
是說開頭看到吉岡跟大田先生出現,跟英次同框時,我真的超不習慣,因為他們不就是『阿基米德大戰』裡的高任久仁彦(平山忠道的部下,奧野瑛太飾)、永野修身(跟山本五十六同一陣線的海軍大將,國分隼飾),跟主角櫂直嗎XD

想不到他們夏天才演完『大戰』,到秋天又在『太郎』裡重逢了,而且彼此間的對立程度還大升級(看到奧野桑猛揍菅田我都忍不住笑了😆)

然後我也一定要來告白一下太郎和英次這對CP。雖然現實中菅田和太賀才是死黨,但片中英次跟太郎的交集多過和衫尾的,兩人更有默契,遭遇和性格也更類似(雖然有意思的是,看起來像是太郎跟著英次「學壞」,在英次的獨白裡,卻是他要「跟隨」太郎一起飛),最後太郎哭著哀求英次醒來那幕,如果之後出碟,我應該會無限repeat吧XDD

(真的很怨念導演為什麼沒像劇本寫的一樣特寫英次的臉( ;∀;)!!!還有雙手拉起英次的場景也改成只意思意思地拉個手了)


另外,這次買前售券有送資料夾,共兩款,本來期待買兩張,店員或許會兩款給我各一個,想不到我太天真了,不識趣的工作人員無情地給了我兩款一樣的(淚),但我比較喜歡在泳池裡笑鬧那張啊啊啊~~~( ;∀;)(只能以前售小卡來聊以慰藉了)

不過猶豫了很久,還是沒買800円一冊的場刊(毫不猶豫就掏錢買的看起來都不是衝著菅田去看的年輕女生,而是看起來像文藝電影通的大叔跟阿伯們,讓我有些意外),畢竟那不是英次寫真集啊!是英次寫真集我一定買(毆飛)

我也沒買T恤,因為最近發現買了喜歡的藝人T恤都不敢穿出門,當收藏放到舊也有點浪費,索性只買三人的胸針(324円),真的設計得好好看啊~😻別在背包上,越看越喜歡,讓我開始想著下次去新宿是不是順道連英次的胸針一起買好了。

總之,雖然劇情本身很沉重,但演員們,特別是菅田的演出,真的很值得一品再品,那個豐富濃醇的滋味,無疑會讓人越品越著迷!

==========

呼~這篇感想花了一個多禮拜,每天早上一點一滴地寫,總算寫完了!

還有很多心得沒能放進去,但反正都這麼長了,應該也沒人有耐性繼續看下去了吧XD

剩下的,就請有興趣的人之後自己觀影,慢慢品味嘍。

圖片除了前售券那張,都轉自推特。

導演談錄音那段訪問: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o1014&aid=12989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