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賽局闡釋(4)
2016/05/10 06:36:17瀏覽309|回應0|推薦0

C2c. 使用性中間財之商戰的重複零和賽局

以下游廠商為第三方的商戰,其所生產的產品屬於中間財,此中間財同樣有使用性中間財與消耗性中間財之分,故而又可以分為使用性之中間財商戰與消耗性之中間財商戰。在此先討論使用性之中間財商戰。

1.使用性中間財商戰的特性

以精密機械業為代表的使用性中間財可說是可以多次性使用的設備財,生產使用性中間財的廠商之間的競爭勝負通常都須經過相當多次的交鋒,故而其商戰同樣也是重複的零和賽局,而不是一次性的零和賽局。此使用性中間財商戰具有如下的特性:

第一,使用性中間財商戰係以下游廠商為第三方而決定廠商之間的商戰勝負,但不論此第三方的下游廠商是否也是中間環節之一,仍然以消費者為最終的第三方。因此,使用性中間財商戰本質是雙重的合作性賽局,生產使用性中間財的廠商不僅必須與下游廠商合作,也須與最終第三方的消費者合作,這也就是說,生產使用性中間財的廠商不僅須要讓下游廠商滿意,也須要讓最終的消費者滿意。

第二,如果作為第三方的下游廠商也是中間環節之一,下游廠商本身也有自己的下游廠商,由是形成下游廠商鏈。在此情況之下,生產使用性中間財的廠商除了必須與下游廠商合作,並與最終第三方的消費者合作之外,還須與下游廠商之下游廠商鏈合作,因而,使用性中間財商戰本質就是多重的合作性賽局。

第三,使用性中間財商戰既然是雙重或者是多重的合作性賽局,就有何者的滿意度比較重要的權重問題產生。對生產使用性中間財的廠商來說,其下游廠商係是否採用產品的直接決定者,最終第三方的消費者與中間環節的下游廠商鏈則只是間接的決定者,因此,與下游廠商的合作仍然佔比較大的權重。至於實際的權重多少,仍然要看業別而確定。如果以利益的角度來看,對生產使用性中間財的廠商來說,其下游廠商就是短期利益之所在,最終第三方的消費者與中間環節的下游廠商鏈則是屬於長期利益。

第四,使用性中間財商戰如果是雙重的合作性賽局,也就是生產廠商的下游廠商本身所要滿足的對象就是消費者,而非再有下游廠商鏈,在此情況之下,對使用性中間財的生產廠商而言,與下游廠商的直接合作固然還是佔有比較大的權重,但與消費者的間接合作所佔的權重也不會太小。

第五,使用性中間財商戰如果是多重的合作性賽局,也就是生產廠商的下游廠商所要滿足的直接對象並不是消費者,本身也有下游廠商鏈,在此情況之下,對使用性中間財的生產廠商而言,與下游廠商的直接合作就具有相當大的權重,與消費者的間接合作所佔的權重次之,與中間環節之下游廠商鏈的間接合作的權重再次之。中間環節之下游廠商鏈的權重型態應該屬於兩頭大、中間小的型態,也就是越靠近生產廠商之直接下游廠商與最終消費者,其相對的權重就越大,反之,越遠離生產廠商之直接下游廠商與最終消費者,其相對的權重就越小。

2. 使用性中間財商戰之奇正的涵意

在商戰之中,「奇」的意義乃是回歸「謀略」與「手段」的本義,不可能具有「背叛」的意涵。相對於「奇」之「手段」的涵義,「正」不僅具有「合作」之意,也兼具有「目的」之意。

使用性中間財商戰所涉及的第三方,直接的第三方是下游廠商,間接的第三方是最終的消費者與中間環節之下游廠商鏈。對於使用性中間財的生產廠商而言,「正」之用於其下游廠商乃是直接的「正」,「正」之用於最終的消費者與中間環節之下游廠商鏈乃是間接的「正」。

而用於最終的消費者與下游廠商鏈之間接的「正」,雖然本身具有「正」之特性,但同時也具有作為手段之「奇」的特性,蓋此間接之「正」的存在價值,對生產廠商而言,乃是服務於對下游廠商之直接的「正」。不過,下游廠商之直接的「正」乃是相對於生產廠商而言,如果相對於最終的消費者與中間環節之下游廠商鏈,本身也只是手段而已,而非目的,故而也具有作為手段之「奇」的特性。換言之,使用性中間財商戰所涉及的第三方,無論是直接的第三方還是間接的第三方,都是具有「正」中有「奇」、「奇」中有「正」的特色。

因此,在使用性中間財商戰之下的生產廠商必須有此認識,其下游廠商雖然是直接的「正」,但在整個消費鏈之中,其本質卻是間接的「正」;而最終的消費者與中間環節之下游廠商鏈雖然是間接的「正」,但本質卻是直接的「正」。

3. 使用性中間財商戰的優勢策略

使用性中間財商戰勝負的直接關鍵,就在於使生產廠商的下游廠商滿意,且此滿意可以持續下去。而下游廠商的滿意度指標同樣也在於使用性中間財具有「高性價比」,但這樣的「高性價比」特性不同於消費財。消費財的「性價比」係屬於感性的「性價比」,並沒有明確的數據可以評判高或低,幾乎可說是全然看消費者主觀的認定。相對的,使用性中間財的「性價比」之高或低則有客觀數據與標準可以評定,因此,這乃是理性的「性價比」。此如使用性中間財(設備財)產出的產品數量與精密度等等,都有客觀的數據。

不過,相對於最終的消費者與中間環節之下游廠商鏈,生產廠商之直接的下游廠商本身也只是手段而已,而非目的,這也就是說,使用性中間財所展現的理性「性價比」,終究仍須服務於最終的消費者,也就是終究必須從屬於感性「性價比」,故而,其「性價比」可說是具有理性與感性的雙重特性。

因此,使用性中間財商戰的優勢策略,雖然同樣也是生產廠商必須時時具有價格與性能的創新力,但此創新力不僅必須滿足其直接之下游廠商的理性評價,同時也要滿足最終消費者的感性評價,如此,其所生產的使用性中間財才真正具有「高性價比」。

4. 正正之較量與贏得使用性中間財商戰的最終保證

使用性中間財商戰之優勢策略的落實,那也就是生產廠商之間正與正的較量,較量的是誰更能夠與直接第三方的下游廠商合作,以及與最終消費者等間接第三方的合作,同時也較量誰最能夠提供長期的合作,換言之,也就是較量提供合作的力道與時間長度。

此使用性中間財商戰之正正的較量,同樣有「內正」與「外正」之區分。「內正」係商戰之「將」與商戰之「主」對自己員工所展現之合作,由是保證公司「時時」具有價格與性能的創新力。「外正」具有雙重性,又可分為直接的「外正」與間接的「外正」。直接的「外正」係商戰之「將」與商戰之「主」對直接第三方的下游廠商所展現之合作;間接的「外正」則係商戰之「將」與商戰之「主」對最終消費者等間接第三方所展現之合作。因此,使用性中間財商戰之正正的較量乃是「內正」、直接的「外正」與間接的「外正」這三種「正」之較量。

因此,如同使用性消費財之商戰,使用性中間財商戰之下的生產廠商之具有「正」的特性,必須是「內正」與兩個「外正」相結合的「三正」,如果僅有直接與間接的「外正」而沒有「內正」,或者僅有「內正」而沒有直接與間接的「外正」,都不是真正具有「正」的特性。

同樣的,使用性中間財之生產廠商之間的正正較量,商戰之「將」乃是處於競爭的第一線,這也就是說,商戰之「將」必須具有「內正」與「外正」三結合之「三正」的特性,廠商才可能成為使用性消費財商戰的最後贏家。然而,真正讓廠商成為使用性中間財商戰最後贏家的最終保證,卻是具有「三正」的商戰之「主」,才能讓商戰之「將」之能實施「三正」具有必然性,而非僅具偶然性。因此,具有「三正」的商戰之「主」乃是使用性中間財商戰之能成為最後贏家的最終保證。

5. 使用性中間財商戰賽局之下的「以德報德」內涵與仁慈的資本主義

使用性中間財商戰賽局的本質,同樣也是經由第三方之合作性賽局而決定勝負的重複性零和賽局,故而表面上是零和賽局,但實質上則是合作性賽局,因此,使用性中間財商戰賽局也是屬於正正較量的範疇,敵我雙方雖然處於市占率之零和賽局,但雙方較量的是,何者更能與直接的第三方以及間接的第三方合作,換言之,使用性中間財商戰賽局乃是屬於「以德報德」的範疇。

使用性中間財商戰既然也是屬於正正較量的「以德報德」範疇,故而其優勢策略就是不斷的與直接的第三方以及間接的第三方合作,持續給予「高性價比」的滿足感,換言之,就是讓「以德報德」的正向循環可以不斷的持續下去。

因此,使用性中間財商戰賽局之下的「以德報德」內涵,類似於使用性消費財商戰賽局,也會具有如下的特色:

第一,商戰賽局之下的廠商絕不能視其下游廠商與最終消費者為賺取利潤的工具,而必須具有一體之感,視之如親、如己,之所以滿足其需求而給予高性價比,主要出於關切其下游廠商的利益與最終消費者的福利,並非純然出於想賺取利潤的利益之心。故而,廠商所展現之「德」雖然是以「利」的形態出現,但這是利他而後利己之「利」,而非利己而後利他之「利」。因此,這種「德」並不是工具性的「德」,而是目的性的「德」。商戰之「將」與商戰之「主」所展現之「德」必須是如此型態之「德」,與其下游廠商及最終消費者之間的「以德報德」才可能具有正向循環,此正向循環之持續不斷也才具有必然性,如是而後可以成為使用性中間財商戰賽局之下的最後贏家。

第二,廠商對其下游廠商與最終消費者之「德」的實踐,須以對自己員工之「德」為前提,而對自己員工之「德」同樣是不能視為賺取利潤的工具,而是當作有如自己的愛子般的疼愛憐惜,不僅消極面上給予員工合理的薪資並分享公司利潤,積極面上更給予員工追求成就感的充分空間,由是整個公司具有上下一體的生命共同體型態。商戰之「將」與商戰之「主」對自己員工所展現之「德」,也必須是如此型態之「德」,與自己員工之間的「以德報德」才可能具有正向循環,且其正向循環之持續不斷也才具有必然性,如是而後員工之具有價格與性能的創新力,就可以由「應該」而進展到「樂意」的最高境地,這就保證了公司「時時」具有價格與性能的創新力,換言之,這也就保證公司可以成為使用性中間財商戰賽局之下最後的贏家。

第三,廠商對其下游廠商與最終消費者之「德」的落實,首先必須處於競爭第一線的商戰之「將」乃是兼具「內正」與雙「外正」德性之人,但落實的最終保證卻是兼具「內正」與雙「外正」德性的商戰之「主」。因此,具有「三正」德性之商戰之「主」,才是啟動與其下游廠商及最終消費者「以德報德」正向循環的關鍵者,換言之,「以德報德」之所以可能乃是取決於商戰之「主」是否具有仁心仁德之「德」。

第四,具有「二正」之商戰之「主」或商戰之「將」,對於消費者之「正」,乃是出於視消費者如親、如己,這即是「親親」之仁(參見《孟子•盡心篇上》,13.15),對於自己員工之「正」,乃是出於視員工有如愛子,這即是「如保赤子」之慈(參見《大學•傳之第九章》)。故而,此具有「三正」之商戰之「主」或商戰之「將」,也就是具有「仁慈」德性的商戰之「主」或商戰之「將」,對其下游廠商及最終消費者有如親、如己之「仁」,對自己員工有如愛子之「慈」。在以破壞性創新為特性的市場經濟,任何一家廠商如果想在市場經濟持續成長壯大,就必須必須在不同的產品競爭之中都能夠成為最後的贏家。既然具有「三正」的商戰之「主」,也就是具有「仁慈」德性的商戰之「主」,乃是各種使用性中間財商戰之最後贏家的最終保證,故而以市場經濟為場域的資本主義,其真正的本質其實是仁慈之資本主義,而非貪婪之資本主義。

C2d. 消耗性中間財之商戰的重複零和賽局

消耗性中間財與使用性中間財的最大差別,就是對其直接的下游廠商而言,消耗性中間財只能一次性使用,而使用性中間財之類的設備財則可以多次性使用。

1.消耗性中間財商戰的特性

消耗性中間財可以以電子零件業為代表,生產消耗性中間財的廠商之間的競爭勝負通常也都須經過相當多次的交鋒,故而其商戰同樣也是重複的零和賽局,而不是一次性的零和賽局。此消耗性中間財商戰具有如下的特性:

第一,消耗性中間財商戰也是以下游廠商為第三方而決定生產廠商之間的勝負,且同樣也是以消費者為最終的第三方。因此,消耗性中間財商戰本質也是雙重的合作性賽局,消耗性中間財的生產廠商不僅必須與下游廠商合作,也須與最終第三方的消費者合作,才有可能成為商戰的最後贏家。如果此下游廠商又有自己的下游廠商,甚至是一個下游廠商鏈,在此情況之下,消耗性中間財商戰本質就是多重的合作性賽局。

第二,消耗性中間財商戰的本質既然是雙重或者是多重的合作性賽局,同樣也有何者的滿意度比較重要的權重問題產生。消耗性中間財商戰如果是雙重的合作性賽局,也就是生產廠商的下游廠商本身所要滿足的對象就是最終的消費者,在此情況之下,對消耗性中間財的生產廠商而言,與下游廠商的直接合作固然還是佔有不小的權重,但與消費者的間接合作卻佔有更大的權重。因為,其下游廠商的滿意度固然有客觀的標準可以做為依據,但下游廠商滿意度的最終決定卻來自使用產品的消費者。只要消費者所不滿意的環節之中有生產廠商所生產的消耗性中間財,其下游廠商即使有高度的滿意感,也要轉變為不滿意。

第三,消耗性中間財商戰如果是多重的合作性賽局,也就是生產廠商的下游廠商所要滿足的直接對象並不是消費者,本身也有下游廠商鏈,而且在這個下游廠商鏈之中也有最終的下游廠商,此最終下游廠商可說是包括生產廠商在內的整個廠商鏈之滿意與不滿意的最終決定者。在此多重合作性賽局的情況之下,對消耗性中間財的生產廠商而言,與下游廠商的直接合作所具有的權重就相對較大,與消費者的間接合作雖然仍然是整個滿意度的最終決定者,但所佔的權重就稍微降低,而與包括最終下游廠商在內的下游廠商鏈之間接合作所佔的權重也不會太小。因此,這可以說是三分天下的權重型態。

至於具體的權重大小的數字,主要是取決於下游廠商鏈的長短。下游廠商鏈越長,生產廠商之直接下游廠商所佔的權重就越大,可以趨近於或略高於三分之一的權重;而最終的消費者的權重將持平於三分之一左右。反之,下游廠商鏈越短,生產廠商之直接下游廠商所佔的權重就越小,越遠離三分之一的權重;而最終的消費者的權重將上升,越高於三分之一的權重。

第四,消耗性中間財生產廠商之滿足其直接下游廠商或下游廠商鏈,「性價比」之高或低也同樣具有客觀的標準,也就是具有理性的「性價比」。但此消耗性中間財終究仍須用於最終的消費者,也就是終究必須從屬於消費者的感性「性價比」。故而,其「性價比」可說是具有理性與感性的雙重特性,且因最終消費者的權重往往相對較重,感性的成分高於理性的成分。

2. 消耗性中間財商戰的優勢策略與最後贏家的最終保證

消耗性中間財商戰勝負的直接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持續提供理性與感性兼具的「高性價比」產品,故而其優勢策略同樣也是生產廠商必須時時具有價格與性能的創新力,且此創新力不僅可以滿足其直接之下游廠商的理性評價,乃至下游廠商鏈的理性評價,同時也能夠滿足最終消費者的感性評價。如此,其所生產的消耗性中間財才真正具有「高性價比」,才能夠成為商戰的最後贏家。

消耗性中間財商戰之優勢策略的落實,同樣也就是生產廠商之間正與正的較量,進而言之,就是「外正」與「內正」力道與強度的較量。「外正」又可分為直接的「外正」與間接的「外正」。直接的「外正」係商戰之「將」與商戰之「主」對直接第三方的下游廠商與下游廠商鏈所展現之合作;間接的「外正」則係商戰之「將」與商戰之「主」對最終消費者等間接第三方所展現之合作。「內正」則係商戰之「將」與商戰之「主」對自己員工所展現之合作,由是保證公司「時時」具有價格與性能的創新力。

因此,消耗性中間財商戰之下的生產廠商之具有「正」的特性,必須是兩個「外正」與「內正」相結合的「三正」。生產廠商具有「正」之特性的落實,必須靠第一線的商戰之「將」具有「三正」的特性,而具有「三正」的商戰之「主」,才能讓商戰之「將」之展現「三正」特性具有必然性,而非僅具偶然性。因此,同樣的,具有「三正」的商戰之「主」乃是消耗性中間財商戰之能成為最後贏家的最終保證。

C2e. 小結:商戰賽局之下的「以德報德」內涵與仁慈的資本主義

商場之戰是經由第三方而決定廠商彼此之間勝負的間接「零和賽局」,而且可說是接近無限重複的「零和賽局」。商場之戰雖然是彼消我長或彼長我消的「零和賽局」,但不論第三方是消費者,或是下游廠商,有「消費財商戰」與「中間財商戰」之分,本質上都是與第三方雙贏共榮的合作性賽局。

將商場之戰區分為「消費財商戰」與「中間財商戰」兩個次類型與四個細類,經過逐一檢視之後,可見無論是「消費財商戰」或者是「中間財商戰」,都是屬於正正較量的場域,也就是歸屬於「以德報德」的範疇。因此,廠商的優勢策略就是不斷的與消費者或者是下游廠商合作,持續給予滿足感,而廠商之間勝負的較量就在看廠商能否時時具有價格與性能的創新力,所推出的產品能夠持續具有「高性價比」。

廠商如果能夠時時具有價格與性能的創新力,就可以成為「消費財商戰」或「中間財商戰」的最後贏家,而要成為商戰的最後贏家,處於競爭第一線的商戰之「將」必須是兼具「內正」與「外正」德性之人,但落實對消費者與下游廠商之「德」的最終保證則是兼具「內正」與「外正」德性的商戰之「主」,換言之,「以德報德」正向循環之可以持續不斷最終乃是取決於商戰之「主」是否具有如原泉滾滾之仁心仁德的德性。

既然具有「二正」或「三正」的商戰之「主」,也就是具有「仁慈」德性的商戰之「主」,乃是廠商成為消費財商戰與中間財商戰之最後贏家的最終保證,因此,以市場經濟為場域的資本主義,其真正的本質其實是利人而利己的仁慈之資本主義,而非一般以為的損人而利己的貪婪之資本主義。

C3. 由軍戰與商戰之零和賽局來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精義

賽局參與者的總報酬等於零的「零和賽局」(zero-sum game),表面上看來應該是屬於「以怨報怨」的場域,最多是「以直報怨」的場域。然而,在對如軍戰之直接零和賽局與如商戰之間接零和賽局的深入解析之後,卻非如此。

就軍戰之直接零和賽局來看,戰場上的廝殺本來應該是「以怨報怨」的奇與奇較量之場域,但詭詐之奇的運用及其成功卻必須本之於「內正」,進而要逆轉或擴大敵我雙方戰力之差距,以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更需要有具有「外正」之德的將領與君主,將「以怨報怨」轉化為「以直報怨」,進而轉化為「以德報德」,才可以將敵方之戰力轉化為我方之戰力,如此而越戰越強,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因此,具有「二正」的「仁」德之君才是贏得戰爭的最終條件與最終保證。孟子所強調的「仁者無敵」,就一語揭示戰爭最終勝負的真正關鍵,「仁者無敵」同時也就是「以直報怨」的最高內涵與最高實踐型態。

就商戰之間接零和賽局來看,不論第三方是消費者的「消費財商戰」,或第三方是下游廠商的「中間財商戰」,本質上都是與第三方雙贏共榮的合作性賽局,也就是屬於「以德報德」的場域,也就是正與正之較量的場域。在此「以德報德」的場域,決定商戰最終勝負的關鍵就在何者的「以德報德」正向循環可以持續不斷。因此,具有「二正」的商戰之「主」,也就是具有「內慈外仁」德性的商戰之「主」,乃是廠商成為消費財商戰之最後贏家的最終保證;同樣的,具有「三正」的商戰之「主」,也是廠商成為中間財商戰之最後贏家的最終保證。由是可見,以市場經濟為場域的資本主義,廠商激烈競爭之下的真正本質,其實是利人而利己的仁慈之資本主義。

D. 由負和賽局之商戰解析「以德報德」的精義

總報酬不等於零的「非零和賽局」(nonzero-sum game),又有總報酬大於零的正和賽局與總報酬小於零的負和賽局之分。前面所分析的重複囚徒賽局係屬於不具「納許均衡」的正和賽局,在此進而解析負和賽局之下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精義。

D1. 負和賽局之商戰的三樣態

所謂「負和賽局」就是賽局參與者(player)的總報酬小於零的賽局,這樣的賽局隨著「負和」的總量絕對值之增加,甚至可能連賽局的最大贏家也是處於負報酬的狀態,這也就是說,所有的賽局參與者都處於虧損的狀態,只有小虧與大虧的區別而已。這樣極端的情況,在以「破壞性創新」為特色的市場經濟裡,並非是罕見的情況。此如傳統手機為智慧型手機所代替,原先製造傳統手機的大廠諸如諾基亞(Nokia)或摩托羅拉(Motorola)等等紛紛虧損,乃至被併購。

因此,在「破壞性創新」之下「負和賽局」的商戰,其樣態有三。一是原產品最終被新產品完全取代,所有原產品的製造者都將虧損而淘汰出局。二是,原產品雖被新產品所取代,成為非主流的產品,但最終卻僅是部分取代,仍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因而原產品市占率最大的製造者仍有獲利的空間。三是,原產品被新產品所取代,而成為非主流的產品,卻因找到新的運用空間,成其「負和」的總量絕對值呈現由增加到減少的曲線狀態,甚至再度轉型為正和賽局,因而原產品市占率前幾大的製造者都有獲利的空間。此如自行車就是如此,自行車的中長程的運輸功能雖然為汽車與機車所取代,卻能轉型為運動休閒的器具,因而由負和賽局重新進入正和賽局的格局。

D2. 負和賽局之商戰的三種應對方法之比較

在以「破壞性創新」為特色的市場經濟裡,任何產品絕大多數都會經歷由盛而衰的生命週期,也就是由興盛之正和賽局進入衰敗之負和賽局,始終保持在興盛之正和賽局反而應該說是市場經濟的特例與罕例。

面對任何產品最終都將有由盛而衰的生命週期,作為該產品的市場贏家,其因應而可以重新具有市場贏家之道有三。

第一是,在產品仍在興盛的生命週期之時,自己主動從事破壞性的創新,推出具有取代性的新產品,再度創造另一個成長曲線,因而仍然佔據市場贏家的地位。第二是,在原產品被新產品取代的初期,化被動為主動,積極轉進新產品的開發與性價比的提升,因而仍然可以後發者的角色而保持市場贏家的地位。第三是,原產品被新產品取代,已然成為非主流的產品,不束手坐視市場的逐漸萎縮,乃是被時代淘汰出局,而是積極尋找出新的運用空間,並在新運用空間重創產品的新生命週期。

面對任何產品最終都將由盛而衰,作為原產品的市場贏家如果想成為市場的常勝贏家,其因應之道如上所述,總共有三種。其中,第一種的主動淘汰原有產品,創造可以成為新主流的替代產品,以及第三種始終保持被動因應的態度,用力於尋找新的運用空間,然而這兩種方法都不具有實踐的必然性,也就是說,不可能成為市場經濟的常勝贏家。因為,是否能夠創造下一個新主流產品或新的運用空間,在廠商方面只能不斷的試誤,而且也不保證消費者一定會接受。

第二種的化被動為主動,在原產品被新產品取代的初期,就積極轉進新產品的開發與性價比的提升,這是比較具有較高實踐可能性的途徑。但這條路也不是那麼好走。因為,這是屬於新的合作賽局之場域,也就是「以德報德」的場域,因此,即使廠商在原產品已經具有「外正」(對消費者之「正」)與「內正」(對自己員工之「正」),仍然需要針對新產品,重新打造新的「外正」與新的「內正」,無法直接轉進。

D3. 負和賽局之商戰的最終常勝贏家

面對任何產品最終都將由盛而衰,如此之不可避免的生命週期,作為原產品的市場贏家如果想成為市場的常勝贏家,其因應之道如上所述總共有三種。其中第二種的化被動為主動,在原產品被新產品取代的初期,就積極轉進新產品的開發與性價比的提升,這相對其餘兩種是比較具有較高實踐可能性的因應之道。

對於原產品的市場贏家來說,也就是已經具有「外正」(對消費者之「正」)與「內正」(對自己員工之「正」)的廠商來說,這條新的競爭之路雖然也不是那麼好走。因為,這是屬於新的合作賽局之場域,也就是新的「以德報德」之場域,因此,即使廠商在原產品已經具有「外正」與「內正」,仍然需要針對新產品,重新打造新的「外正」與新的「內正」,無法直接轉進。

不過,就替代的新產品來說,雖然是新的商戰賽局,但也因為是屬於正和賽局的商戰,其成為最終贏家之保證仍然在於具有「外正」與「內正」之二正或三正的商戰之主。因此,對於已經具有「外正」與「內正」之廠商而言,在新的正和賽局之商戰,只要是接近無限次數的重複性賽局,仍然可以成功的重新打造新的「外正」與新的「內正」,換言之,仍然終將成為新市場的最終贏家。

何況,在轉進新產品的商戰賽局,在原產品已經具有「外正」與「內正」之廠商並非再度從零開始,而是在新產品的競爭初期,就已經擁有潛在的廣大消費者,這也就是廠商經由品牌的經營所樹立的消費者信賴度。因此,在新的正和賽局之商戰,即使沒有新產品的原創廠商所具有的先發優勢,但在擁有消費者的信賴度之下,在原產品已經具有「外正」與「內正」之廠商仍然具有相當的初期競爭優勢。

D4. 由負和賽局之商戰來看「以德報德」的內涵

處於負和賽局之商戰,即使是市占率最大的廠商也終將面臨虧損,乃至結束營業的慘局,因此,在此艱難的處境之下,能夠成為負和賽局之商戰的最終贏家,如上述三種因應之道的解析,比的是哪家廠商能夠順利轉型成功,進入新的主流產品,仍然可以成為新主流產品的贏家。

在負和賽局之商戰下,即使是具有「外正」與「內正」之「二正」或「三正」的廠商,在原產品的領域,如果始終無法找到新的運用空間,也終將被淘汰出局。不過,雖然同樣面對終將淘汰出局的局面,但只要具「二正」或「三正」的廠商具備有轉進新產品的能力,不僅在新產品的競爭初期就具有龐大的潛在消費者的優勢,而且,此新主流產品的商戰意味著新的正和賽局之商戰,能否在新的正和賽局之商戰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最終贏家,仍然在於競爭的廠商是否具有「二正」或「三正」。

因此,由負和賽局之商戰來看「以德報德」的內涵,就具有如下的特色:

第一,商戰在形式上雖然是零和賽局,廠商之間在市佔率上是處於彼消我長或者是彼長我消的對立局面,但在本質上仍然是與消費者不斷合作,以形成正向循環的合作性賽局,換言之,也就是屬於「以德報德」的場域,因此,想成為商戰的最終贏家,就不能背離這個「以德報德」的根本屬性或說根本範疇。

第二,商戰之為合作性賽局,不僅對外之消費者如此,對內之員工也是如此,都是屬於「以德報德」的場域。換言之,不僅必須有對外之「正」,視消費者如親人,不斷對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也必須有對內之「正」,視自己員工如愛子,不斷對自己員工提供溫馨而可以一展長才的工作環境。甚且,對外之所以有「正」,必須先有對內之「正」,才有可能。如此具有內外之「正」相結合之「二正」或「三正」的廠商,其核心就在具有「二正」或「三正」的廠商之主,才能保證成為商戰之最終贏家。

第三,商戰本質上是合作性賽局,但從利潤之報酬總和來看,也有正和賽局、零和賽局與負和賽局之分,這是取決於產品的生命週期,也就是產品受消費者採用的興衰周期,而這可說是市場經濟之下破壞性創新的常態。因此,隨著產品的興衰之生命週期,廠商之利潤總報酬也將由正和賽局轉為零和賽局,乃至由零和賽局轉為負和賽局。而不同的產品就有不同的興衰之生命週期,也就有不同的興衰轉折曲線。因此,「以德報德」的本質雖不變,但有正和、零和與負和等三型態之分。

第四,由於產品具有興衰之生命周期乃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因此,不僅對消費者之合作乃是動態性的合作,隨著產品的興衰而有不同的作法,對於自己員工之合作同樣也是動態性的合作,經營團隊之規模大小也須隨產品的興衰而動態調整。換言之,「以德報德」乃是隨著產品的興衰,具有不同的型態,其內涵也必須作動態性的調整。

如依產品的興衰作進一步的解析,所謂的與消費者動態性合作,就是在產品興盛期,也就是處於正和賽局之時期,產品性能之提升所佔的比重高於產品價格之下跌,而在產品衰落期,也就是處於負和賽局之時期,產品價格之下跌所佔的比重高於產品性能之提升。同樣的,所謂的與自己員工動態性合作,就是在產品興盛期,也就是組織處於擴張之時期,產品利潤之分享所佔的比重較大,而在產品衰落期,也就是組織處於縮減之時期,工作權益之合理保障所佔的比重就比較高。

第五,原產品由興而衰,被新興產品所取代,乃是市場經濟的常態,而此新興主流產品的商戰意味著新的正和賽局之商戰,因而能否成為新商戰的最終贏家,仍然在於競爭的廠商是否具有「二正」或「三正」。因此,只要具「二正」或「三正」的原產品廠商具備有轉進新興主流產品的能力,不僅在新產品的競爭初期就具有龐大的潛在消費者的優勢,在新的正和賽局之商戰也終將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最終贏家。是則,市場經濟雖然是商戰激烈的場域,但本質上其實是「以德報德」的場域,因而廠商之間的競爭乃是比較誰最能「以德報德」的正與正之較量,故而,真正的資本主義其實是外仁內慈的仁慈資本主義,絕非唯利是圖的貪婪資本主義。

E. 由賽局理論闡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精義之總結

對於他人對我施之以怨,也就是他人減損我之利益的作為,孔子主張「以直報怨」,而非「以怨報怨」;對於他人對我施之以德,也就是他人增加我之利益的作為,孔子主張「以德報德」。孔子這樣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回報觀,在經過賽局理論的進逕之解析,分別以不具「納許均衡」(Nash eqilibrium)的「囚徒賽局」、直接「零和賽局」的軍事之戰、間接「零和賽局」的商場之戰以及負和賽局之下的商戰這四類的重複性賽局,來深入解析其中的義理精微,可知是「以德報德」為主調,「以直報怨」僅扮演輔助角色的回報觀,如以經權來說,也可以說是以「以德報德」為經,以「以直報怨」為權的回報觀。

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回報觀,簡言之,就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之中,都是「以德」為主,「以德」為先,寧願先給予對方利益,也絕對不會先背叛。如果對方以「怨」待我,採取背叛行動而損減我方利益,也會立即回應,會先選擇「警告」而仍然合作,如果再度或再三背叛,才採取「中止合作」的行動,而非以減損對方的利益為回報。如果對方悔悟而改採合作的態度,仍然會以合作對合作,回到「以德報德」的正軌。這就是孔子「以直報怨」的「直」道。孔子這樣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回報觀其實是基於「渾然與萬物同體」而無人我之間的仁者胸懷。

孔子「以德報德」為主的回報觀同時也具有時代意涵,在現今以市場經濟為主流的全球經濟,就是一種利人而利己的仁慈之資本主義。在間接「零和賽局」與「負和賽局」之商場戰爭的解析之中,可知商戰表面上是「零和賽局」,甚至是「負和賽局」,但本質其實是都是與消費者等第三方共贏共榮的合作性賽局,也就是屬於「以德報德」的場域,具有「二正」或「三正」的商戰之「主」(企業家),也就是具有「內慈外仁」德性的商戰之「主」,才是廠商成為各類型商戰之最後贏家的最終保證。因此,以市場經濟為場域的資本主義,廠商激烈競爭之下的真正本質,其實是利人而利己的仁慈之資本主義,而如此之仁慈資本主義也就是孔子「以德報德」為主之回報觀所具有的現今時代之意涵。(全文完)

(2016.05.10初稿)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m03lu&aid=5638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