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人需要孫中山
2010/08/14 19:12:02瀏覽1325|回應0|推薦15

八月四日那一天,我與記者茶敘中所說的是,因為醫科訓練,比起過於抽象的思維,國父更傾向於融通實用的哲學。我念誦著國父說過:「北方如一本舊曆,南方如一本新曆,必須新舊並用…..」接下去,我跟記者說的是,國父當年面對的是在積弱的土地上,幾個不同時鐘的滴答聲。

因為這不同的時鐘滴答,所以「調合」尤是國父的強項,他有革命家的急迫感與浪漫,至於國父的抽象思維到底有多完整,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他讓人感動的生命氣質。

卻又因為那個倉促拼裝(各種學說)的時代,他的思想特色正在於兼容並蓄。至於這幾天監委講的「思慮高遠而落實」、「結構完整而緊密」,則可能讓習慣隨時修正思想的國父自己都很汗顏。若符合國父疏闊與包容的特色,倒不如把民族民權民生界定為政治社會的三大範疇,而國父的睿智在於,他預見到日後積弱的中國遇見的任何問題,皆不離這三種範疇。

可惜,三民主義信奉者常在教授它的同時,也僵化了那本來就容許填充與需要修潤的體系,而神格化黨國偉人的傳統思維,則故意漠視先生當年的時代限制:那時候,他的根據地得而復失,經常在眾叛親離的絕境中,老同志怪他「時左時右」,罵他「徒飾外觀,終無實際」,即使親如黃興,都在信上一遍遍勸他:「不為小暴亂以求近功,不做不近情言以駭流俗。」終其一生,除了黨內同志的鬥爭,讓他挫折的還有與軍閥互為表裡的帝國主義。包括國父死的當天,北方報紙的聚焦點只在一觸即發的中原大戰。作為以精神感召人的革命家,他生命的爆發力竟要由死亡來引燃!

他鐫刻在國人心上的位置始於他逝世之後。還魂似的,他的愛國熱情終於成為凝聚人心的力量。至於他生前事蹟,所謂「史實」,則不乏後人需要的「挪用」。像一本英文寫的書上說:「所有在場的人---以及那些不在場的人----事後均宣稱在孫逝世前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而這錯綜性也延伸至他彌留之際,汪精衛記得先生斷續喊出:「和平、奮鬥、救中國」的同時,貼身侍衛馬湘聽見國父說的是:「同志們,繼續我的主義,以俄為師」。

歷史充滿這類疑點,記憶也經常不自覺重新增刪與排序,正好像過去編纂的【國父年譜】努力「拼貼」蔣中正與國父的親密關係。到如今,監察委員以自身不免涉入的嫌疑,強調國父最重要的建樹正是「監察權」!

然而,這自以為是的主觀認定,若到不容質疑的地步,才最令人憂心。台灣社會仍存有不能碰觸的禁忌與權威嗎?事前已虎虎生風的糾舉下,成為一種寒蟬效應,會不會讓有創意有理想的製作團隊卻步?

期望創作者保有最開放的空間,並列所有的史料,反映出今天台灣的多元史觀,因之讓孫中山的生命氣質更貼近我們每個人。看來,這時候尤其需要孫中山了,需要他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天真與熱情,點化這部將真正感動你我的記錄片。(原發表在聯合報八月十二日民意論壇)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ping&aid=43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