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時代」所誤讀的中國
2010/01/04 09:17:27瀏覽1714|回應1|推薦21
  2009年十一月,「時代」雜誌亞洲版在歐巴馬訪問中國前夕,特別舉出美國可以向中國學習的五件事。

  一是Be Ambitious(勇往直前),二是Education Matters(重視教育),三是Look After the Elderly(照顧老人),四是Save More(儲蓄),五是Look over the Horizon(放眼未來)。
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第四件事頗為符合儒家文化圈的固有道德(注1),頭尾那兩則訊息有點似是而非,聽起來,甚至像是籤語餅裡裹的訊息,美國中餐館飯後附送的那枚籤語餅,裡面會跳出來一張滾動的小紙條,包括紙條上的孔子曰,常說些有理卻不容細想的話。

  總之,時代所列舉的這五件事,它太簡約,它不容細想。頭尾兩件事甚至非常美國,更貼合當年清教徒精神的美國。那是現在疲態畢露的美國人嚮往的青春年少。或者因為看見中國向前衝的速度,到處在施工,即將又有一條高速公路直通上海?13個大城市很快就有電力巴士?許多年前,美國也這樣野心勃勃,充滿向上的動力。然而,曾幾何時,當年的「新世界」(New World)變成了「舊大陸」(Old world),美國已經缺乏當年歐洲人托克維爾到美國所見所聞所羨慕的朝氣,如今,中國反而成了美國精神的體現,這讓美國人情何以堪?

  如果是一面鏡子,「時代」雜誌列舉的五件事,其實,透露了美國人心裡的盼望。

  法國文化批評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他二十多年前寫的【美國】(注2)書中,他眼中的美國:「…..美國人並不熱中思考,他們會覺得問題太棘手。因此寧可表現信任那些政治人物,…現今,統治意指給予人民願意接受的可靠符號。統治像在做廣告,而且效果也一樣,……領導者必須製造出一切具有廣告特質的符號…..」就這樣,美國人始終習慣的是簡單的答案。在這一期「時代」雜誌的敘述之下,「中國」也成了符號,中國文化內涵成了簡單的標語,只要有助於美國人理解複雜的事理,中國可以一夕間從多年來的對手敵國成了值得學習的標竿。

  然而,那不是中國文化的全貌。

  時代雜誌想說什麼?而美國人自身的渴望(說的更潛意識一點,說是靈魂深沈的嚮往)又是什麼?

  美國人,始終樂觀向上,最好做一個「免受歷史之累的烏托邦」,這種過於天真的世界觀,意在切除太複雜的記憶。儘管這些年來經過越戰、經過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經過九一一的衝擊,美國人仍然自我感覺良好。美國,在這種感覺良好的幻覺中,亦以為全世界都應該更像她自己。這也是布西亞說的,「美國有一種神話般的符號能力」。勇往直前的中國,成為某種失憶狀態也無妨啊,這是美國所希望複製的簡單中國。

  確實,眼前日新又新的中國在某方面已經很像美國,特別在掃除歷史感方面:城市率先消失了自我風格,歷史的建築被毀棄,每個大城小鎮繁衍出了一樣的連鎖店與購物大街。美式資本主義掛帥的年代,美國的好萊塢與迪士尼一統天下。全世界的意識形態也漸漸定於美國這一尊,再沒有相抗拮的價值系統,金錢的積聚成了向上的證明,無論鼓吹的是大量消費還是大力儲蓄,總是圍繞著錢。

  錢的累積確實帶來昂揚鬥志,也帶來即刻的滿足感與幸福感,讓人毫無愧色的自我感覺良好,尤其在中國,也因為十三億人口被壓抑的這麼多年,所以富起來自然成為全民的指望。確是有許多中國人每天朝早都勇往直前、想到更有錢的遠景就充滿力氣,但這是現象的一半,也是事理的一半。事實上,中國文化的底蘊,存留著帶來平衡的精神力量。特別是悠久的文化裡除了有儒家,還有莊子、老子….,進取雖好,進取又留有餘地,和平養無限天機,才比較像是五千年累積的圓融智慧。

  換句話說,在勇往直前的同時,另一方面,文化裡也教人們要「順逆皆宜」,正因為有「上善若水」的道家,還有「無垢無淨、不增不減」的佛家,以及其中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一句「繁華寂寞皆有意」,就足夠人們在各種情境中都與人為善、也與己為善。這種進退之間的平衡,其實,更是目前新中國亟需補強的功課。固有的精神文明(所謂的“文化中國”)與經過文革摧殘的集體心態存在著不小的鴻溝,加上商業大潮來得太快太急,帶來價值的空洞化,在傳統文化裡安頓身心的需求或者更顯急切。

  之前,西方人講到中國,即使是洋涇濱地粗淺皮毛,想到了八卦圖的一陰一陽,內中總有些含著哲思的生剋平衡,而之前,仰慕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也很會謅幾句「柔弱勝剛強」之類的抽象語言。今天,說到中國,取而代之的竟是“Be Ambitious” 這種過於簡單的符號,若又因為西方媒體的強勢放送,中國也回頭來這樣看待自己,怕的是,這樣的中國就愈發的只知崛起而不想和平了。

  (注1)    但是這樣的固有傳統跟西方的核心價值其中也存在著根本的矛盾,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這篇「時代」的文章看似有理,卻不容細想,譬如說,怎麼可能既要保持個人主義,又要同時強化家人照顧年長者的家庭價值?
  (注2)    【美國】,Amerique,時報出版社,吳昌杰譯。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ping&aid=3652589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1/09 09:56
有意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