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24 13:46:33瀏覽20830|回應17|推薦217 | |
續上篇《羅馬共和國廣場》 我們這次旅行是以羅馬為進出點,所以行程的頭尾各有兩天都住在『羅馬』。前面兩天、我們都沒安排在市區的景點,第一天遊覽了郊區的Villa,第二天打算正式參觀梵蒂岡(Vaticano)。 『梵蒂岡』的觀光重點有兩個:聖彼得大教堂(英文:St. Peters Cathedral)、梵蒂岡博物館(英文:Vatican Museums)。因為兩處都是有名的排隊景點,所以這天我們也是天未亮就出門,並且按照前天晚上拍夜景走的路徑、徒步來到台伯河畔。 ↓清晨的台伯河 ↓天色漸醒,台伯河畔的街燈依然通明、月娘也仍高掛在天邊 由於上次看夜景是走右岸,因此這次提前在卡維爾橋(Ponte Cavour) 過橋、改沿著左岸往梵蒂岡方向走。 ↓經過義大利高等法院 (Ex. palazzo di Giustizia) ↓接著便在城堡大道上看到聖天使城 (Castel Sant' Angelo)的側面 『聖天使城 』是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Hadrianus) 於135年為自己及其家人所興建的陵墓,目前闢為國立聖天使城博物館之用途。 ↓『聖天使城』與聖天使橋上的十字架天使雕像 今天我們仍是過門不入,詳細請參閱《夜探梵諦岡・聖天使城》一文。 ↓繼續走「協和大道」 協和大道(Via della Conciliazione)是羅馬直通梵諦岡的大道,東由台伯河西岸的聖天使城,西到梵諦岡的聖伯多祿廣場,長約500米。 梵蒂岡是歐洲最小的國家(面積大約只有0.5平方公里)。邊界由1929年2月11日的拉特朗協議確定,承認教皇擁有對其領土的統治權。 雖有邊界、但並無管制,我們不知不覺就踏進了梵蒂岡的國土。 ↓清晨的梵蒂岡,協和大道上少人車、是拍紀念合照的好時機 聽到巷子裡一家咖啡店開門營業的忙碌聲響,這才想到該去吃早餐了! ↓梵蒂岡的早餐咖啡店裡、居然連店員都是教士的打扮 看了價目表就後悔了! ↓梵蒂岡早餐的價格比僅一街之隔的羅馬、貴上許多 「協和大道」走到底就是「聖伯多祿廣場」(Piazza San Pietro) 。這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寬240公尺、長340公尺,由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刻意設計的廣場結構,在復活節光輝之日,成千上萬的信徒群集廣場接受教宗的降福時,十足發揮出它的壯麗與功能。關於廣場,詳細請參閱《夜探梵諦岡・聖天使城》一文,在此就不多說了。 在羅馬帝國時代,尼祿皇帝在梵蒂岡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尼祿圓場(the circus of Nero),伯多祿宗徒(使徒彼得)即在此被釘死,其遺體被安葬在附近,250多年後(313年)羅馬帝國首度承認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在聖彼得墳墓上建立了一座壯麗的君士坦丁大教堂,要使其成為疆域內最宏偉的教堂之一。在教宗遷移至法國亞維農(1309-1377)的七十年間,老舊荒棄的梵蒂岡,因被忽視而破損不堪。到了15至16世紀,教宗教宗朱立歐二世(Giulio II)才委聘工程師布拉曼帖(Donato Bramante) 開始重新整建大教堂,其後還由拉斐爾、米開蘭基羅、貝尼尼等工程師接手施工,前後花費176年才完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天主教堂。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是義大利文的譯音,其實就是我們慣常說的「聖彼得大教堂(英譯)」,只是譯音源的不同。不過,為了尊重在地精神,往後在文章中我都正名為「聖伯多祿大殿」。 ↓廣場的左右外圍有兩座四重列柱迴廊環繞,感覺就像母親(教堂)伸出的雙臂迎向每個來訪的朝聖者。迴廊也是貝尼尼設計的,並列在迴廊上的140尊聖人像則是其弟子的作品。「聖伯多祿大殿」就位在廣場的基底 因為右側的迴廊正在維修、外觀被布圍包覆著,所以我拍照只取左側景觀,但一般觀光客要參觀大殿必須走右迴廊進、左迴廊出。 ↓迴廊(Colonnato) 是通往「大殿」的隆重入口,原先設計是足以通行四輪馬車的柱廊,這是貝尼尼將偉大的建築時代推向巔峰的完美作品,也使「聖伯多祿廣場」成為全世界最具戲劇效果的廣場 我們由右迴廊進入,在盡頭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排隊買票。凡欲登上大教堂圓頂一覽梵諦岡美景者都需在此購票,樓梯共551階,若全程靠雙腳登頂也要付5歐元,妳也可以付7歐元搭電梯到天臺省爬一小段路,但天臺到圓頂還有320 階也是得靠自己了。若不登圓頂,可直接進入免費參觀大殿。 大殿前的階梯兩旁分別豎立著聖彼得、聖保羅兩大聖人的雕像。 ↓首先看到右側的聖保羅雕像,他是耶穌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羅」。而他曾是在耶穌回天國之後,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後來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被耶穌用光芒罩住並與之對話,從而得以認識耶穌,知曉耶穌原來是真神。從一個禍害基督教的人轉變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保羅是基督教除耶穌基督之外最重要的傳道者 ↓大殿遼闊的正面為巴洛克式風格,是由卡羅・馬德爾諾(Carlo Maderno)建造的(1607-14),頂上有耶穌、及十二使徒的雕像,在牆簷上有一行斗大的字寫著聘請者的名字和頭銜:PAOLO V BORGHESE (保祿五世波蓋塞)。中央進口上方的祝福陽台是宣佈每位新當選教宗的地方,新教宗由此向羅馬城和全世界教友做他首次的宗座祝福 ↓大殿下層則矗立著8根令人震撼的圓柱、並區分了五個入口 ↓聖伯多祿大殿內部廣闊的令人嘆為觀止,其長度達186公尺,中央殿廊高46公尺,約可容納超過六萬人,共有11間圓頂小祭室、45座祭壇、700多根立柱和3百多尊雕像,主要是以大理石饟飾 大殿內所具備的大部分特色都要歸功於貝尼尼,在教皇烏爾班8世(Urbano VIII) 時期(1623-44),他委聘貝尼尼修建了十字交叉甬道的工程。 ↓中央大殿入口處的聖水缽(貝尼尼的作品) ,捧著聖水的天使:左邊有眼睛的是「生」右邊沒有眼珠的是「死」 小天使的尺寸比真人還大,由此可見建築物的規模規模之大。為此中央銅門附近地面還以鍍金青銅刻著大殿的尺寸、及最大的幾個基督教教堂的尺寸,以作比較。 靠右側入口處第一間小聖堂的祭台上供有米開朗基羅23歲時為1500年大赦年雕刻的傑作「聖殤像」。自1972年遭毀損後便以厚玻璃保護著,現在只能隔著玻璃欣賞,但是仍然能打動任何人的心。 ↓米開朗基羅以精湛的技術呈現「聖殤像」這個作品。聖母慈悲的表情,抱著基督的每根手指,膝蓋上躺著沉睡中的基督軀體,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壟罩著,同時又有一股悲傷的情緒裹住她那美麗的身軀 在1497年11月,法國駐聖座大使Jean de Billheres 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雕塑《聖殤像 Pietà》(或譯聖母哀悼基督、聖母憐子)。委託合同在次年8月簽訂。作品完成時,米開朗基羅只有23歲。作品受到了時人的好評。據記載,雕塑完成不久,米開朗基羅得知有傳言稱雕像的創作者是克里斯多弗羅·索拉里(Cristoforo Solari),米開朗基羅隨即在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肩帶上刻下了MICHAELA 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 FACIEBA(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所作)。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有簽名的作品。 『聖伯多祿大殿』是在1506年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名建築師多納托·布拉曼帖(Donato Bramante)擔任總設計師、開始大改建,他自己說:想把「萬神殿置於君士坦丁大教堂之上」,為此他設計了羅馬傳統教堂慣用的希臘正十字基底規劃結構。但因他用來支撐圓頂的4根支柱卻無法承受其重量,以致後來接管工程的人不斷地增加支柱的厚度,相對的經費也不斷地追加,使得工程進行緩慢。布拉曼帖在1514年去世後,經歷了許多建築師也曾嘗試改變空間結構,欲調整為拉丁十字結構,甚至拉斐爾也曾介入規畫,但都沒法成功。直到1546年由年近古稀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接手才解結圓頂過重的問題,擅長雕塑的米開朗基朗將此建築視為一種建築雕塑,走訪許多地方參觀也曾觀摩過萬神殿、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的技法,最後在他去世時(1564年) 也只能完成圓環部分,其餘由接手工程師於1588~1589年間才完成。 在米開蘭基羅接手時,仍採用布拉曼帖設計的希臘十字圖形作為大殿的基礎結構,在他去世後也仍按此藍圖施工,不過到了保祿五世(1605-1621)時代,工程師馬德爾諾最終決定改採拉丁十字結構。 因為大殿內部實際是呈前長後短、左右對稱的十字空間,或許說是「十字架」形結構更洽當。兩條主廊殿在米開朗基羅的大圓頂下交會,由四座根巨型大方柱來支撐圓頂。四大方柱的壁龕中皆安置著聖人雕像,最著名的「聖彼得銅像」則安坐在右前方柱旁。 ↓「聖彼得銅像」被認為是13世紀的阿爾諾弗.迪.坎比爾(Arnolfo di Cambio)之作品,其右腳雖因長期承受信徒的親吻及手的觸摸而已磨損,如今每日仍有大批信徒來此獻上誠摯的吻 位於米開朗基羅圓頂下的教宗專用祭台,正好設在聖彼得墳墓之上。此為20世紀的六十年代,經考古挖掘後才予證實的。祭台前面日夜點燃著95盞燈。祭台上面,籠罩著貝尼尼設計的精美華蓋(或稱聖體傘)。 ↓聖體傘 (Baldacchino) 由貝尼尼於1624年奉教皇烏爾班八世(Urbano VIII)之令興建。這座精美極致的巴洛克式飾金青銅頂篷,其材料取自萬神殿的古銅雕製而成,其中以四根20公尺高的絞鍊形柱子支撐著,整體高度約29公尺。僅有教宗可以在此祭壇舉行彌撒,傳說聖彼得的墓就在其正下方 來到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有所謂必看的景點:(1)米開朗基羅的圓頂 (2)聖體傘 (3)聖殤像 (4)聖彼得銅像 (5)聖彼得寶座。接下來我就繼續把另兩個介紹完。 「聖彼得大殿」的穹拱圓頂是米開朗基羅晚年時接受的一項任務。雄偉的大圓頂高136公尺、直徑42公尺。 ↓雄偉大圓頂(CUPOLA)的內景,使用100公斤以上的金箔貼成,飾以馬賽克鑲嵌,彩繪著成對的天使聖人,他們在光輝的榮耀中作為至聖天主寶座的冠冕 ↓這角度可以看到圓頂的中央天窗、正下方對著是「聖體傘」。能倍受光榮的卻是來自加利利(Galilee)海邊的這位謙卑漁夫的墳墓、梵蒂岡天主教廷的第一任教宗「聖彼得」 ↓大殿盡頭,四位聖師抬著的「聖彼得寶座」,此亦是貝尼尼傑出又生動的作品。寶座後上方的彩繪窗中央映照出代表聖靈的鴿子,周圍飾有雲朵、陽光和天使,以巴洛克風格呈現的作品 ↓安置於左耳堂後方的壁龕中是教皇亞歷山大7世紀念碑,這是貝尼尼於1678年完成的最後一件作品。亞歷山大七世端坐在代表真理、正義、仁慈與謹慎的雕像中間 ↓寶物館(聖器室)入口在左側殿 (需要付費參觀) ↓側殿的小圓頂 ↓左側殿廊與小祭壇 雖然『聖伯多祿大殿』是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但放眼望去並不顯得龐大,這是因為所有藝術品的尺寸都比一般實物大,使得建築物的比例很協調。為了彰顯教會永存的想法,所以易碎的材料一律不用,所有裝飾聖堂的名畫也大部分都換成複製的鑲崁畫。 ↓這幅多米尼契的《聖哲熱羅姆最後的聖餐》畫作(1614) ,兩個世紀以來,一直被公認是表現主義的傑作。圖中可見聖者雖然顯得非常衰弱,但對復活充滿了信心。如今真品陳列在梵蒂岡美術管裡 ↓走出大殿堂,由前廊廳中央往外望向「聖伯多祿廣場」,此時朝陽剛升起。廣場上豎立的方尖紀念碑原本為尼祿圓場之物,那是西元40年從埃及運回來的,碑尖上有個教宗所置的十字架 ↓因為我們還要去登大圓頂,所以警衛指示我們往大教堂右側出去 ↓前往登大圓頂的通道上 『聖伯多祿大殿』開放時間:4月~9月 (7:00-19:00) ・10月~3月 (7:00-18:00)。 大殿無需門票,登穹頂需要門票:步行登穹頂5歐元,搭乘電梯登穹頂7歐元。 穹頂開放時間:4月~9月 (8:00-18:00) ・10月~3月 (7:00-17:00)。 注意事項:聖彼得大教堂對著裝的要求和安檢都很嚴格。穿短褲、短裙或無袖裝者禁入。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