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奇蹟廣場‧比薩斜塔登頂
2019/05/02 16:13:13瀏覽6969|回應1|推薦84

續上篇《比薩漫遊

我們在比薩城(Pisa) 住了一宿,次日在飯店用過早餐便輕裝出門,依循昨晚的路線逆行而去。

早晨的阿爾諾河畔,尤其配上梅迪奇建築,讓人感覺格外神清氣爽

比薩是興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古城,原為厄特路麗亞人的重要城市,公元前2世紀被羅馬人占領,並古羅馬時期得到大規模的開拓。中世紀時,熱那亞的領土都在沿河一帶,不斷遭受薩拉森人竄犯蹂躪。被逐出家鄉的人們成群結夥逃到比薩逃難,這樣就促使比薩發展壯大,從10世紀以來即備受東方貿易的溫潤,成為富強的海洋國家,在義大利的各城市中最早獨立成城邦國家。並與威尼斯熱那亞互爭地中海霸權。在13世紀末,比薩失去了競爭優勢,同一時期海洋也遭土砂填埋。

後來,比薩在與佛羅倫斯的對抗中不斷削弱,地位急劇下降。1406年被佛羅倫斯擊敗後併入該城邦。在佛羅倫斯控制下的比薩受梅迪奇家族統治,直到1737年。

由市中心前往奇蹟廣場,「騎士廣場」是必經之地,這一回才得以仔細欣賞騎士宮。

騎士宮(Palazzo della Carovana)由瓦薩里始建於1562年至1564年,作為聖斯德望騎士團的總部,是將原有的長老宮(Palazzo degli Anziani)改建而成,「Carovana」意思是騎士團的三年初學培訓期。樓上在16-18世紀增加了托斯卡納大公的半身像。雙斜坡樓梯是在1821年重建

此宮殿,現在是比薩高等師範學校(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di Pisa)所在地,該校是於1810年由拿破崙創立的。

立面上石墨裝飾的寓言人物和黃道標誌等圖案,是由瓦薩里本人設計

因為梅迪奇家族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卡斯托內就在那一年死去而沒留下後代。之後,比薩就死氣沉沉一蹶不振。直到1860年,成為義大利王國比薩省的省會。而「騎士宮」儼然成為梅迪奇家族的大型紀念碑。

今天的比薩只是一個中等城市,它仍然面朝大海,但大海已退縮了許多公里。雖然不見當年海洋國家的遺韻,然以「奇蹟廣場」為中心的古蹟,包括主教座堂、洗禮堂和鐘樓(即比薩斜塔)等,依然殘留著訴說這段歷史榮景的羅馬式建築。

走著走著,我們也來到了「奇蹟廣場」。

位於比薩城北面的奇蹟廣場上,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建於1063年-13世紀)、鐘樓(即比薩斜塔,建於1173-1350年)、洗禮堂(建於1153年-14世紀)和墓園(建於1278年-15世紀),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

比薩大教堂比薩斜塔形成了視覺上的對稱,而位居後方的斜塔其實是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

今天的行程,主要就是參觀這幾個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建築。

首先不能免俗的,參觀前先來做一個比薩斜塔的指定動作

這個往往被遊客忽視的美麗大理石噴泉叫做La Fontana dei putti(天使噴泉),由Giovanni Antonio Cybei雕刻,但在17世紀首次豎立時,才具有純粹的噴泉功能

很少有像比薩斜塔(Torre pendente di Pisa) 這樣聞名全球的建築物,其名聲甚至蓋過主教堂。它那宛如以細砂糖精雕細琢的塔身,超常的頃斜度竟達到4.31公尺。據說是由義大利建築師伯南諾‧比撒諾 (Bonanno Pisano)與古烈摩爾(Guglielmo) 以大教堂鐘樓之名,於1173年指揮開始興建的。

動工幾個月後也許塔的第一層已經建成了。在塔的底層建築風格中可以明顯看出嵌在塔牆中戴有古典式柱頭的石柱、盲拱以及菱形裝飾

動物形象是安置於斜塔底層石住頭上的裝飾品

公元1185年,塔建至第三層,它已呈現出它獨特的相貌。但就在此時,人們初次發現由於該城的鬆軟地基不夠穩固而造成了塌陷,另外其他一些在此塔先後修建的建築物也都出現了傾斜的現象,由此可以肯定比薩斜塔從未有過直立的時候,因為塔的建築期間,人們已察覺到了它的傾斜,工程因此暫停。

伯南諾‧比撒諾也在當年(1185年)離開了比薩前往西西里島,他只是在死前不久才又回到了他出生的城市,安葬他的體面石棺於1820年,在塔基處被找到。天才的伯南諾‧比撒諾從未看到他那著名的高塔的建成,對他來說這也許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吧。

鐘樓的原設計為8層,高54.8公尺,它獨特的白色閃光的中世紀風格建築物,即使後來沒有傾斜,也將會是歐洲最值得注意的鐘樓之一

原設計應是垂直建造,但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而傾斜,1372年完工,塔身傾斜向東南。到了1990年義大利政府為了拯救斜塔,邀請了國內外專家,成立特別委員會。在歷經修復工程之後,於2001年12月再度開放參觀。

在鐘樓入口右側牆上發現的碑銘記錄了鐘樓開始建造的年代:「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意為「此鐘樓奠基於公元1174年8月」(註:實為1173年8月,當時比薩使用的紀年同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相差一年)

想不到,比薩斜塔的內部是中空的,就像個天井

塔基圍牆厚度為4.09尺,塔頂牆厚度為2.48公尺。登塔階梯就夾藏在圍牆中旋轉而上

在13世紀前半葉,政治秩序的嚴重動盪也阻礙了工程的完成,反對熱那亞、佛羅倫薩和盧卡的戰爭,占據了比薩人的主要精力,捍衛他們的自由與獨立成為高一切的當務之急,建塔工程直到1275年才有建築聖方濟各堂和比薩墳場的偉大建築師喬凡尼‧迪西摩內(Giovanni di Simone) 指揮重新開工,建造者採取各種措施修正傾斜,刻意將鐘樓上層搭建成反方向的傾斜,以便補償已經發生的重心偏離。

1278年進展到第7層的時候,塔身不再呈直線,而是為橫凹形,工程因此暫停。

現在的第7層樓設置成圓形迴廊展望台

往北可以眺望到阿普安阿爾卑斯山(apuan alps)

往西俯瞰,由遠而近從聖瑪莉門(Porta Santa Maria)進來後,洗禮堂、大教堂和比薩斜塔三大建築排成一列,斜塔與廣場上對圓形結構的強調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偉的同樣是圓形的洗禮堂奠基以後,整個廣場更像是有意設計成耶路撒冷復活教堂(Anastasis)的現代版本。這種的設計正來源於經典的古代建築

1284年,由於那一年比薩艦隊敗於熱那亞艦隊,建塔工程又被中斷。

1319年,斜塔已聳至頂端的鐘房,這最後一層是在1350年數年中由托馬索‧比撒諾(Tommaso di Andrea Pisano) 指揮加蓋的,他極其優美的將這哥德式的頂層與那羅馬風格占主流的塔身和諧的結合在一起。

1360年,在停滯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後鐘樓向完工開始最後一個衝刺,並作了最後一次重要的修正。

1372年擺放鐘的頂層完工。56.705公尺高的8層鐘樓共有7口鐘,但是由於鐘樓時刻都有倒塌的危險而沒有撞響過

而斜塔也未曾止歇,它繼續以每年10分之1公分的速度頃斜著。

比薩斜塔的圓形設計被認為是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築形成反射而相對應,因此有意地模仿大教堂半圓形後殿的曲線設計

身為附屬的建物,雖然比薩斜塔的知名度有一點喧賓奪主,但並不表示主教堂沒可看之處。接著,我們就往鐘樓的前面去參觀主教堂。

比薩主教座堂(Duomo di Pisa),正式名稱為聖母升天主教座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Assunta),是天主教比薩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建於中世紀的羅曼式建築傑作,代表比薩海上共和國的威望和財富。

就在鐘樓(斜塔) 前方對門,那是位於主教堂的後殿與右翼殿交叉處,有一扇稱之為「聖拉涅利小堂之門」的後側門,值得你特別關注

大約在公元1180年,伯南諾‧比撒諾放棄了建築斜塔的工作,而致力於雕刻製作優美的大門。其中三座是為主教堂的正面,不幸於1595年毀於火災,而僅存的一座大門仍被完好地保存至今,這就是聖拉涅利小堂之門

聖拉涅利小堂之門」因為安置在進入這同名小堂的入口處,所以得此名。這是一個具有偉大藝術價值的作品,雖與任何至善至美境地相距甚遠,但充滿了詩意和純樸。拜占庭風格的影響明顯的表現在每一幅莊重而神性化的畫面中,但是在"耶穌誕生""逃亡埃及" 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的畫面中仍能找到人性化、詩意和劇情,這些都預示著中世紀第二階段中意大利 雕刻藝術上的真實感和具體感

被譽為奇蹟廣場上的四大建築之首的主教座堂,因地中海貿易繁榮富庶,並領先其他城市的比薩,在1063年即展開大教堂的建設。所選的地點,可能是原來曾聳立於羅馬皇帝亞德連的宮殿和相繼興建的聖女萊巴拉達教堂。1118年,主教座堂由教宗杰拉西奧二世祝聖。

它的第一位建築師是先前曾在羅馬工作過的布斯士蓋托。13世紀後半葉,建築工程又有拉依納爾多繼續指揮直到完工,正是這位建築師將教堂向前延伸擴展並修築了雄偉輝煌的教堂正面。

主教座堂立正面有「比薩‧羅馬樣式」最高傑作的美譽。於教堂正面頂端可見聖母抱小耶穌,聖史以天使們的雕像

主教堂的中央大門上描繪了童貞聖母的生平,上方 半月型牆上的聖母像由盧卡城的朱塞佩‧摩德納繪製。在左扇門上聖母誕生畫面的部位上,可以見到一些出眾的形象,如:狗、青蛙,特別是兩隻俗稱四腳蛇的小蜥蜴。傳說觸摸這些小型像可使極美好的夢想最善良的願望變成事實

此外,在兩側大門上亦可欣賞到基督的事跡。與其說是欣賞,大不如說是觀賞,因為這些作品的水準遠不如 基貝蒂在佛羅倫薩的洗禮堂所雕鐫的"天堂之門"的風格的完美。另外與伯南諾‧比撒諾的莊嚴簡潔的風格也相距甚遠,值得注意的是每幅畫面的透視和外部裝飾相當濃重,與後來將在義大利藝術中佔統治地位的巴洛克風格相近。

從主教座堂內部可以辨認出羅馬式的文明及其巨大的成功。那羅馬風格的巨大圓拱、隆巴蒂風格的輕巧和諧的柱廊,再加以壁柱裝飾,菱形圖案、源於伊斯蘭的尖拱以及黑白相間的條狀裝飾,使線條、大理石和色彩融合為一種無與倫比的和諧

支撐著圓拱雄偉花崗岩大石柱,是作為戰利品從巴萊爾摩運來的,它們原是該城主要清真寺的一部分,而這座清真寺在1063年被比薩共和國的海軍摧毀。

比薩主教座堂從開始到建成大約用了兩個世紀。這座巨大的建築共有五條通廊,至今一直被認為是最美的教堂之一。就其大小來看,對其建造的年代來說,確實是當時非常出眾的建築物。比薩主教座堂 可被認為是古代比薩人篤深的信仰以及他們共和國經濟實力的活象徵。

現在的花格平頂是在1595年的那次火災將原先的殿頂燒毀後,重新修建的。雖然這是頂出色的工程 但與比薩羅馬風格的簡潔莊重的線條相比,顯得不太協調

比薩主教座堂是義大利少數幾個像古羅馬大殿 那樣分為五個通廊的教堂之一。 但巨大的教堂大殿 卻被一個新的結構橫向截斷,而形成左右翼殿,這就是拉丁十字教堂,他使教堂的平面形成拉丁十字形。支撐著圓拱雄偉花崗岩大石柱,是作為戰利品從巴萊爾摩運來的,它們原是該城主要清真寺的一部分,1063年,這座清真寺被比薩共和國的海軍摧毀。

十字廊交叉處的圓頂是以利密納爾蒂所做的聖母升天畫來裝飾的,這位藝術家於1631年死於瘟疫,沒能看到自己的傑作完成

右翼殿可以看到前述的「聖拉涅利小聖堂」

比薩城的主保聖人聖拉涅利就被安葬在一口大石棺中。這石棺置放在獻予他本人的小聖堂祭台的後面, 聖拉涅利死於1161年至今仍受到比薩人的敬仰,直到1591年他的遺體一直被保存在一個較簡樸的石棺中,現在盛著他遺骨的石棺,是江巴蒂斯達佛吉米於1688年雕鐫成的。所用的豪華大理石是托斯卡拉地區的大公科西摩三世和大公夫人維多利亞德拉羅威萊贈送的。在每年 6月17日,即該城主保聖人逝世的日子,這口石棺被啟開,他的遺骨被展示給前來敬禮的信眾們。

中殿的後座是教士席位與主祭台以及半圓頂上的馬賽克畫 (基督坐在童貞聖母與洗者若翰之間的寶座上)

這宏大絕妙的馬賽克畫使人們記起威尼斯人和西西里人的傳統。特別是西西里島的傳統藝術,曾激發了比薩主教座堂許多馬賽克畫的創作者。東方傳統的畫面構圖顯得很嚴峻,沒什麼熱情。這種神秘及超凡的氣氛 城市大部分中世紀初葉繪畫的特徵。我們只需加以觀賞便可得到證實。畫中的全能者基督位於畫面中心,身上顯目的裝飾賦予明暗效果,加以精緻奇特的色彩,使基督顯得無比莊嚴雄偉。右側的聖史若望被認為是奇瑪布厄的作品。遺憾的是此幅馬賽克畫在1595年主座教堂的火災中受到的損毀。

大教堂內部值得欣賞的,還有青銅燈,據說伽利略是看到它的搖晃情形,而發現了《鐘擺理論》。以及名雕刻家喬凡尼畢薩諾創作的濕壁畫、講道壇

「伽利略吊燈」燈高懸於教堂中央通廊的中間,是威琴佐‧伯森蒂於1586年依照羅愣基的設計,用青銅塑造的。他之所以被稱為伽利略吊燈,是因為人們相信當年這位科學家,通過觀察此燈的擺動澈悟了鐘擺的時性定律。

立於大教堂正面的宏偉圓形建築物是「洗禮堂」,它周圍長達10725公尺,其高度若是加上頂端的洗者若翰雕像,比斜塔還要高出數公分。可說是世界最大的洗禮堂

「洗禮堂」是由迪奧蒂撒爾維開始興建的,以前他曾在比薩城修建過另一座聖堂。34000個比薩城的家庭都自動捐款,為能修築這座後來成為世界最大的洗禮堂。從洗禮堂外貌上顯而易見的羅馬式和哥德式兩種不同建築風格看來,令人猜測是斷斷續續的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建築過程。第一位建築師肯定是迪奧蒂撒爾維,他於公元1153年繪製了藍圖並奠定了基礎。洗禮堂外表上無可爭議的哥德風格裝飾,很可能是喬凡尼・比撒諾(Giovanni di Balduccio)的作品,因為他從1277年道1284年曾參與了興建洗禮堂的工作。

「洗禮堂」中央正門兩旁的兩根石柱是古典風格的,而靠近內部的兩根較小石柱卻是拜占庭風格的。楣梁和大門兩旁的小巧刻畫,都是由一些不知名的師傅所雕。值得欣賞的是一年中每個月的表達方式簡潔明瞭

資料上說,「洗禮堂」裡面有喬凡尼之父尼古拉畢薩諾的講道壇等重要雕刻藝術。但我們因為時間因素就沒進去參觀了。

繼續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nhua168&aid=126337349

 回應文章

Ttj
2024/08/15 10:01
「洗禮堂」,它周圍長達10725公尺...可能有漏了小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