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得( 2 )五蘊皆空
2008/05/15 09:53:02瀏覽4480|回應2|推薦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得( 2 )五蘊皆空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註二: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自己。而觀自在菩薩能夠觀照、見解到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

        觀自在菩薩,祂依據「觀照」的法則過生活。祂是觀照:「一切有為法 註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在金剛經如此講的〉。佛法的高明處就在「觀」,「觀察」外面的「色」,觀察裏面的「受、想、行、識」。發現五蘊都是在有眾多條件〈因緣〉聚集下 註四,產生,而形成「有」〈就是聚〉。而後當眾多條件裏面的某一個必要條件或微小的條件改變的時候,其他條件跟著一一轉變,結果原來的「聚」,不管有形的「聚」或無形的「聚」,就會因著變化而散掉,這個過程稱為「成、住、壞、空」,在這裡我們稱之為「聚散」。

    藉著觀照,就能看見所有事物後面的「聚散法則」。有形的「聚」或無形的「聚」,它不會永久存在,看似同樣的條件也不一定會產生同樣的「聚」,因為中間還有我們所不知的條件存在,以及我們已知條件的細微改變,所以它的結果會有許多變化,是不確定的,有人將這稱為「無自性」。

註二  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1: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

2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

3: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

4: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

5: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

在此五蘊中,前一種〈色蘊〉屬於物質。後四種〈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心〉的五種要素。

註三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無形的,都叫做法。有形的叫色法,無形的叫心法。

有為法: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註四 聚散相對於生滅,一切萬法皆:因緣聚而生,因緣散則滅。

    生滅: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

        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

          根據佛教的中道思想來說,一切有為法的生滅,都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868731

 回應文章

玉狐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05/15 15:47

心靜如空

謝謝分享

生命愛徒(lotus4401) 於 2008-05-15 16:14 回覆:

禮敬玉狐狸善知識平安喜樂

心若能如實知緣起聚散,則得靜。

如華嚴經十迴向品二十五之五「不取於苦,了知苦受無相無生。諸受互起無有常住。」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08/05/15 13:37

這樣解釋 太難了

所謂皆空

只要學習放下 與捨得 

不是都會有放鬆 輕鬆的感覺嗎

這樣就是空  

皆為身外物

共免之~~

生命愛徒(lotus4401) 於 2008-05-15 15:44 回覆:

禮敬美格新世界善知識平安喜樂

如您所說,是難了一點。不過也是另一角度的說法,參考一下,也算有益處。

愛徒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