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心得--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136)
2007/07/15 17:59:25瀏覽2287|回應0|推薦1

六祖壇經心得--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136)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內侍薛簡落在外相的分別上,故有明、冥之稱。吾等亦然。不住於覺,立刻掉入一切相。外相本有差異,但若提及了義之「道」,道不在外相的明暗分別上。

    明暗是生滅代謝,是外相不同狀態的相對名詞,例如貪、嗔、癡對戒、定、慧。貪、嗔、癡是真如自性被無明所遮,比如末學在高品大飯店住聲生心的故事,那時就有嗔。可就在那同一剎那,淨在妄中,真如自性大放光明,馬上知道自己住聲生心,這是慧。所以貪、嗔、癡與戒、定、慧,都是自性起用後的不同狀態。但都不是自性本體,是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這樣的論「道」,對一般行者來說,相當困難。是因為一般行者不見本來面目,故執著於智慧、煩惱;善、惡;生、死之對立妄相。

        所以內侍薛簡才會如此說: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有多少行者能見自己本來面目,確信「覺」即真正的「我」,而能離身心幻垢。是故大多行者皆落於外相的修行,始終以「有所得」的心,想要一「果」,想要「證得」,想要出離生死。

        煩惱即是菩提,煩惱是心的狀態,『菩提』亦是自性起用適當的心的狀態,兩者皆是心的狀態,都屬自性起用後不同的兩端,皆屬外相,但「真如自性」卻是無二無別。

       一般學佛者看到『煩惱即菩提』都認為是以自性智慧照破妄心煩惱,卻不知真心妄心本一,只是在一念之間。惠能大師曾言: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所以不是以外在的『智慧相』照破外在的『煩惱相』,而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如自性起念,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佛遺教經,佛陀亦說:宜當端心

        故惠能大師說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09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