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秋分
2012/09/21 10:28:42瀏覽466|回應0|推薦2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陽曆九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節氣釋義
秋分按字面上的解釋,就是秋天過了一半之意,是中秋前後的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秋分值:「八月中,解見春分」,並進一步解釋說:「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也就是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秋分之前,時令雖已入秋,氣候占屬於夏秋交會之令,因此常會感受到酷暑的炎熱之氣,進入秋分以後,則屬於典型的秋天氣候,暑意再現的機會少了,氣溫會隨時秋深而逐漸降低,因此出現了「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以及「一場秋雨一場寒」之類的說法。
漢董仲舒所寫的《春秋繁露》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民間通行的《農民曆》也說:「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指出這一天太陽到達黃徑180度,幾乎直射赤道,因此晝夜等長,跟春分一樣,白晝跟夜晚各佔十二小時,因此為二十四節氣起源中,二分二至的二分中的一個,更是古人傳統節令中「四時八節」中的八節之一,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
秋分之後,太陽繼續往南半球移動,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節氣緣由
秋分代表秋過半之氣,古人當對物候的變化有更生動的描繪,〈月令七十二候〉記載的三候現象分別是:「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後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
秋分的第一候「雷始收聲」:古藉中對於雷有非常奇妙的解釋:「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意指陰曆二月(春分),陽氣過中時雷開始出現,陰曆八月(秋分),陰氣過半時就再也見不到雷聲了,是因雷隨萬物遁入地下去了。我們當然知道雷並不是遁入地下,而是到了這季節,中國的黃河流域進入典型秋天的乾燥期,大氣中少有潮濕的氣流,不致形成濕乾氣流交會磨擦而形成了電,沒有電的產生自然不會有雷了。
秋分的第二候「蟄蟲培戶」:表示這個時節,許多小蟲們要把他們蟄居的洞穴填塞好,以安渡寒冬,古人也解釋了這些小蟲們用什麼方法來進行這項例行的工程:「淘瓦之泥曰壞,細泥也,按《禮記》注曰:『壞,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在台灣只是涼意漸露之期,根本談不寒意,非但沒有什麼大小昆蟲會去渡冬,反而因為蚊蟲依舊活躍,人們又因天候轉涼而失去警戒,往往造成登革熱的大流行期,甚至每年都有人因而致死,實宜謹慎面對這季節的變化。
秋分的第三候「水始涸」:顯示天候更乾燥了,許多地方的水源開始乾涸,古人的看法是:「《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節氣特色
秋分和春分不只都是季節過了一半的表徵,同時也是日夜均分之日,既使在氣候上,也同樣處於冷、熱交替之時,說冷不冷,說熱不熱,讓人實在穿不出適合的衣裳,因此古有俗諺說:「二八亂穿衣」,就是要提醒人們,這時節早晚溫差大,隨身多帶一件衣服,才能避免身體著涼喔!
中國農諺認為:「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欣歌好稻栽。」顯見農民們都希望秋分時是個天高氣爽的氣候,才能讓收成的作物得以曬乾入倉;台灣此時二期稻作仍未收成,也是秋颱容易生成之季,一直要等到入冬之後,天候才進入最宜人,最舒服的季候。
◆節氣活動
「秋高氣爽」這句話,好像在這時候,天空彷彿特別高似的;民間也有一句類似的俗語說:「秋分白雲多處處」,意思是說秋天的晴朗氣候,雖然會有白雲,但是比較不容易下雨,因此曬鹽的人們都趁著這個季節,趕緊引海水到鹽田中,希望多曬一點鹽,只是邁入二十一世紀以後,要看到台灣曬鹽場,已經不再有機會了。
新竹的新埔及北埔地區,則進入了製柿餅、柿乾的旺季,秋天的陽光加上強勁的九降風,是造就柿餅香甜好吃,顏色金黃亮麗最主要的因素,因此秋分之後,製作柿餅的人家,屋前屋後都曬著一籃籃的柿餅,是一幅最動人的人文風景。
秋分之際,代表秋天過了一半,作物的收成也有了結果,全台各地於這個節以後謝平安或完神明褔,無庸置疑的,是為了感謝天地諸神於春耕、夏耘以至於秋收的庇佑,才能獲得這一年努力的結果。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687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