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神農大帝誕
2012/05/14 15:26:37瀏覽1961|回應0|推薦3

陰曆四月二十五日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祭典釋義

神農大帝也被稱為人皇,和傳說中伏羲氏(天皇)黃帝(地皇)並列為三皇之尊,相傳誕生在姜水地方(即岐水,今中國陝西省岐山縣、扶風縣的交界處),因此以姜為姓,歷代史書有極多的記載,綜合各家的說法大致如下:「因此時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務農,故稱神農,以火德王,亦稱炎帝;在位時,味草木之滋,察溫寒之性,嘗百草以治民疾,初都陳,後遷魯,立百二十年崩;葬於長沙。」

祭典緣由

由於神農氏曾經教導人民耕種的方法,直到今天,仍是三皇五帝中最享香火者,民間或稱為:五穀先帝、開天炎帝、五穀王、粟母王、五谷仙帝、先帝爺、藥王大帝等,以神農為主神的廟宇共百餘座,深獲民間奉祀。

神話中的神農氏,不只分出了五穀,更教會人民「始作耒耜,教民務農」,還嚐了百草,成為草藥之祖…,顯然這是一個滿足人們所有農業需求,而將眾賢能之士的優點,綜合於一身的虛擬人物,也因為是綜合型的虛擬人物,才能將所有的神蹟與聖蹟都加諸在一人身上,也才能在民間信仰的世界中,成為萬代景仰、萬人崇敬的神。

祭典特色

台灣地區的神農大帝崇祀,可分為兩大面向來看:

一是許多古老的行政區,如台南、嘉義、彰化、鳳山、新竹、台北、宜蘭…等地,在前清時便設有行政單位,官員們的官祀對象往往包括了神農氏,因此這些地方都有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神農廟,日本時代以後,不再有官祀的祭典,但仍無損於神農廟的地位與格局。

二是客家地區,台灣的客家聚落幾乎無處不見神農氏的崇祀,雖然不一定是以神農廟為主的主祀神,但在客家庄的各大小廟宇中,都可見到配祀的神農大帝,顯見客家社會的形成過程中,主要是依賴務農維生,自然也就建構了這個族群和農業之神的密切關係。

祭典活動

台灣地區的神農大帝祭期,大多在四月二十五日以及二十六日兩天,誰都無法驗證神農大帝是這兩天中的其中一天誕生的,但民間仍以這兩天為祭期主要是因此時作物都已長成,正是邁入開花結果的小滿之期,這一年是否有收成,這段時期正是關鍵期,人們不在這時期祈求神農大帝幫忙,還能更待何時呢?

台灣地區分為兩天舉行的神農大帝祭,每個地區各有所擇的日期:台北市保安宮後的神農殿,例年都在農曆四月二十五日,由台北市農會負責主辦莊嚴正統的三獻禮祭典;三重市的先嗇宮、宜蘭的神農廟及嘉義、彰化、台南、高雄…等地區的諸多神農殿,大都在二十五日舉行出巡繞境活動或其他祭典。

四月二十六是神農大帝的神誕,台灣各地的神農廟,在這一天都有盛大的祭祀活動,大部份的寺廟更要舉行法會為神農氏暖壽,善男信女們也趁著這個機會打牙祭或者宴請親友,熱熱鬧鬧地共同慶祝農業之神的誕辰。

扮相傳說

民間寺廟中崇祀的神農大帝,金身可分為白臉、黑臉、紅臉、綠臉…等不同扮相,每個不同的扮相,都因不同的神蹟而生。

民間傳說中白臉(粉臉)的神農大帝代表的是三皇的帝王之貌,因此神像大多會著樹葉為服,較少見到打赤膊造形的神像。

最為常見的黑臉神農大帝,大多為打赤膊造形,傳說乃是因嚐百草,不幸中毒全身發黑,以致羽化成仙,因此黑臉的神農大帝,也被稱為藥王大帝。

紅臉的神農大帝,乃因神農氏教人民放火燒山野墾荒,更發明了農具、陶器,使人類得以進入火的文明,因為此紅臉為表徵。

  綠臉的神農大帝,在台灣比較少見,傳因神農氏早年茹草木之實,食禽獸之肉,因食物不足,致使面有菜色而呈綠臉的造型。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645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