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春分
2012/03/17 20:17:35瀏覽491|回應0|推薦3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陽曆三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

節氣釋義

春分的「分」為均分之意,也就是季節過半之意,元朝吳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朝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陰陽出入上下〉載:「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台灣通行的《農民曆》解釋「春分」說:「斗指壬為春分,日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

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全球晝夜幾乎等長,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北極附近開始進入極晝,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南極附近極夜開始,範圍漸大。

節氣緣由

《周書》〈時訓篇〉中記載的春分三候,分別為:「春分之日,玄鳥至;後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

春分時節的第一候玄鳥至,玄指的是黑色,玄鳥也就是燕子,東漢高誘注《淮南子》二十一卷謂:「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

春分的第二候是雷乃發聲,古人認為:「陰陽相薄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聲矣。」至於乃的解釋,《韻會》說:「象氣出之難也。」註疏又說:「發,猶出也。」。

春分的第三候是始電:電也就是陽光,《曆解》載:「凡聲,陽也;光,亦陽也。」此時在古人眼中正是「四陽盛長,值氣洩時而光生焉。」的季節。

節氣特色

春分時節的台灣,是大部分的值物進入春季生長期的重要時節,無論是樹木或作物,都邁入茂盛生長之期,農人會在這個時節種植蓮藕,據傳可生長得更肥美,但卻不能種芍藥、農諺說:「春分種芍藥,到老不開花」,到底什麼原因,卻沒人知道。

台灣的春分時節,也是百花競相吐豔的時分,像是在報知新春的氣息一般,給大地更多彩的顏色,也給人間繽紛的喜氣。阿里山上著名的台灣一葉蘭,也在這季節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為台灣的美,留下見證。

民間的傳說中,如果這一天刮西風,作物收成不會太好,若是吹濕濕的東風,收成將好得穀賤。

節氣活動

春分自古為重要的祭日,傳說中的周代,便於春分祭日,《禮記》載:「祭日於壇。」孔穎達的注疏說:「謂春分也。」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了清代,並於春分日釀春酒,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道家的修道人則認為是採煉雲母石的最佳時候。相傳春分採的雲母石,用礬或以未著地的露水煉冶,長久服用,謂可延年益壽。此外更有春分的子夜,東北方的天空中會出現黑、青、黃的三色雲的說法,據說乃為太微天帝君乘駕的「三素雲」,見者將獲賜福。

節氣養生

春分時節平分了晝夜,天氣漸轉炎熱,人體也開始感受到天氣的變化,因此在這個時節,古人最在乎的是如何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否則很容易招致疾病、誘發過敏等病灶;傳統醫書《素問》〈至真要大論〉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主要是提醒人們在這個陰陽均分的季節,人體應特別在乎內在運動,也就是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也就是說,春分養生,重在養肝,《黃帝內經》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相應,平常過勞的人應在這個時節把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大原則,好好進行肝的保健。此外依中醫的說法,春分更是調整胃氣的良好時機,古人利用「食療同源」的觀念,透過食補以進行身體臟腑的養護,以期保持氣血的陰陽平衡以及各項功能的暢旺。

至於食療的觀念首重「身土不二」,也就是在地、當地的食物為食療的首選,每個人可依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的飲食,烹調食物時便可將魚、蝦、蟹等寒性食物,佐以蔥、薑、酒、醋…等溫性調料,以避免菜肴性寒偏涼;至於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的菜肴,佐以蛋類…等滋陰之品,也可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在生活中更要保持情緒的輕鬆愉快,以及樂觀向上的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活起居中,每天堅持適當運動,加上定時睡眠、定量用餐,都有助於陰陽調合,利於養生之道。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622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