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3 23:33:56瀏覽549|回應0|推薦11 | |
不知為何,所有感想其實在讀完時已放下了,心中滿溢欲辯已忘言的氛圍,只能說,郭強生這本散文集的寫作方式似乎是一種放任式追憶,如輯一之名所述「Farewell, but not goodbye… …」。 輯一到輯三,音樂電影文學到青春,真實虛構的交織,我在文字裡擁有的是認同與感同。輯一到輯二,對郭強生所述記憶認同的原因是,畢竟我未曾與那樣的時代真正相遇、闖蕩其中,對周遭路過的歲月風景以及當時潮流,並非與現代流行觀點密合地接軌,但有些思維與觀點是雋永而不會因韶光遠去而褪色的,我可以無感,可以不解,但更多時候,我竟然可以不加思索地認同,無論「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的感慨,又或對中西文化相映剖析時的況味,甚至對麥克傑克森、達斯汀霍夫曼的精采一瞬擁有共同的讚許高度。 而感同,則是對輯三愛慾思維的結論。 情感的眷戀與難解總是不分古今地域甚至性別,都能身歷其境,因愛的本質就是愛,其他的都是影響本質純度的旁枝末節,諸如輿論、經濟,甚或自我認同之類;無論是模擬他人靈魂裡的情感掙扎,或自身對愛情的領會,不惑之年的體悟與筆鋒皆顯得銳利,像是刻進你心裡某段已無法明言的煢煢青春,對阿就是這樣可是無法再這樣,這就是了。尤其感到郭強生以一種時過境遷的渺遠口吻,敘述這個從前自以為是個悲劇性愛情的一切,其實當下已如水霧澹然之際,別人卻因此才深切、震撼地感受到所謂愛的悲劇性的澎湃厚度。 是悲劇,是落寞,是飛揚的青春,還是曾經不羈的年紀,寫來一貫行禮如儀,書腰所謂「紳派」應有此意?只是關於「傷」,似乎成為中年孤身的原罪?覺得闡述傷其實是一種釋放,揭示與面對曾有的痛,能讓自己更能坦然活在當下,書名的英譯「 I Married Myself」亦有「最親密的伴侶是自我」的象徵罷。故書中讀來仍有想要保存一點餘溫的意圖,並不過熱,較為顯眼的只有像郭強生邂逅村上或阿爾比文字後那樣的堅持,因此非常適合緩慢咀嚼文字的讀者。 我大膽推測,關注且喜愛這本散文集讀者群,會不會以三十歲的青年讀者,及四十歲以後的中壯年讀者為主?生命中,許多情感的面貌,被注目不一定會被關心,被關心也不一定能被理解,被理解也必須牽引自身情感的履帶,才能在心裡留下些什麼,大多時候那得靠機緣與經歷,不是年輕讀者能全盤了解。再次套點村上的調調,但這散文集確實在我的閱讀旅程裡留下了點什麼,真的要說是什麼,就是反覆翻動著的中年自省,關於他自己的所有,或一無所有。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