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書】快樂生活,也能專注工作的心法─《心流FLOW》簡介及讀後
2024/11/03 09:21:07瀏覽54|回應0|推薦2



一、心流定義:

  《心流》是正向心理學大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經歷多年來的觀察與研究,發展出「心流」這套最優體驗心理學。米哈里認為心流是:「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處在渾然忘我的境界」。如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的敘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心流體驗的最佳例證。當我們在進行一件具有熱情的活動,如登山、彈琴、繪畫,甚至聚精會神地與客戶談論業務,沉浸於其中並享受著活動本身的時刻,我們就處在心流體驗裡。


二、為何我們需要心流體驗?
  

  米哈里基於多年研究,認為一個人在處於心流體驗時,幸福感是最高的。他說:「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所謂內在經歷,意指一個人在乎的,並非達成他人期待的目標或社會價值,而是行為過程中,內心的體驗與感受。簡言之,當我們在全心投入活動本身時,我們其實已經達成設定的目標,米哈里將它稱之為「自成目標」。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提出了目標管理(SMART)理論,說明目標設定五原則分別為: Specific(明確)、Measurable(可衡量)、Achievable(可達成)、Relevant(關聯性)、Time-based(時效性)。目標管理的條件,雖與達到心流體驗的要件相符,卻並非核心。

  米哈里認為,心流的核心必須是「全心投入,樂在其中」。這讓目標的內涵變得更豐富,也使目標達成不再顯得痛苦而遙遠。

三、達到心流體驗的前提與實踐方式

  若能因為心流體驗,使運動員能適應奪牌(目標)前枯燥的訓練、使考生在上榜(目標)前能接受日復一日的知識學習,心流為目標過程創造的價值將大於目標本身,除了能提升從事活動者的信心外,仍然能實際增加目標達成的機率。因此,米哈里提出進入心流的幾個步驟:

1.挑選一個明確且有挑戰性的目標
  這裡的挑戰性,是指有一定難度,但憑藉興趣與熱情設定的目標。當一個目標過於無趣,便無執行意義;而目標不夠實際,又讓我們自覺無法達成而選擇放棄。因此,當目標明確、難度適中,使人們產生「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有機會達成」的想法,才能順利進入心流體驗。

2.根據所訂目標,拆解成可實際執行的短期任務,並定期評估
  舉例來說,一個人由於喜愛慢跑,於是訂定了想要完成馬拉松全馬(42.195KM)的目標,但平時練習跑量只有10公里,他必須根據自身體況、練習天數、練習頻率去規劃穩定增加跑量(10KM15KM20KM),並定期檢視規劃的課表難易度是否適中,以循序漸進,讓身體適應全馬強度,如此才能更實際地達成自身設定的目標。

  又如一位正在備考的學生,目標是考上自己喜愛的校系,他也必須衡量目前自身的學習程度,評估與校系分數達成的差距,量身訂做適合自己進度與能力的階段性讀書計畫(類科/時間),而不是無規劃、無重點、無邊際地想把所有課程一次吸收(無法執行→放棄)。只要出現「執行目標→達成→評估可前進→下一個目標」的結果,也代表離最終目標更近了。

3.專注投入任務本身
  專注於「行為過程」,是米哈里在書中一再提醒的重點。目標導向原本使我們有明確的方向,但只囿於目標本身,極易讓整個過程失去持之以恆的熱情,反而可能導致目標無法達成。挑戰與樂趣本是心流的基礎、反饋(成功)只是心流的副產品與下一次心流的正增強,如同比起得到馬拉松獎牌,跑者收穫更多的,其實是在規律跑步的過程裡,鍛鍊出的強大心智與體能,這也能幫助他面對下一次的長跑與增加達成目標的機率。

4.
樂在當下
  心流對我們的重要性是,他會讓我們為「實踐目標而付出的過程」而非「最終結果」賦予意義。陶淵明廢寢忘食,是因為他樂於鑽研知識,而非志在成為博學之人,喜歡跑馬拉松的人,是因為他享受跑步過程中全心投入的體驗,包括熱身、配速、調整呼吸與步伐等等,所有要素必須適當配合與協調,才能順利地完成跑步,在全心投入的過程中,如果對馬拉松毫無熱情,對於長跑可能會造成身體耗損而有痛苦感的過程,不可能支撐到最後。由此更加強與印證了心流體驗對於我們的重大意義。


四、工作中的心流
  心流可以無處不在,分佈在我們生命裡所有時刻。米哈里在本書第七章提出〈工作中的心流〉觀點。由於國家、民族、文化差異,有些工作使人疲憊,有些工作充滿挑戰與樂趣,但能在工作中自得其樂的族群,比懷著把工作視為沉重負擔的人,生活品質明顯提升。書中也用《莊子內篇─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詮釋工作如何引發心流。

  米哈里因此認為,想要透過工作來提升生活品質,有兩個不可或缺的互補策略。一方面要盡量調整工作,讓它盡可能貼近心流活動的樣式;一方面要調整個人,培養自得其樂的個性,學習尋找行動機會、重視自己的技能、設定可行的目標。

  米哈里在此處的詮釋有些抽象,但此處大致上在說明能讓人樂在工作的兩種途徑:
1.
在工作中尋找挑戰與樂趣
某些人性格喜愛挑戰,能在工作中找尋意欲突破的關卡,或能設定工作目標並樂於達成;或工作類型與自己的興趣與長處相關,於是時時沉浸於工作的氛圍。

2.
在工作內或工作外尋找能樂在其中的活動,增加自身價值感與自信
  在現實裡,工作的性質不可能永遠如我們所願,有時疲累、有時艱難、又或並非我們所擅長的領域,當我們背負工作壓力而跟不上工作節奏時,的確很難告訴自己「必須樂於工作」。米哈里在此處比較強調的是在生活的所有活動中尋找樂趣,而非僅僅於工作中,亦即全面性地挖掘「幸福感」。

雖然米哈里認為這兩種獲得心流的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筆者認為實際上能同時做到兩者的人仍在少數。這也是心流在理論與實務上的分歧。

五、思想的心流對工作與生活的幫助

  根據米哈里的統計研究顯示,工作中能獲得心流體驗的比例,尤其一般受薪階級而言,比非工作時多。畢竟心流體驗大多發生在身體或心智能力都發揮至極限之時。這個研究的基礎,與工作時必須全心投入的時間與強度有關。雖然我們並非都樂在工作,但我們能在工作中出現比較多的挑戰與技能處理。而離開了耗費大量消耗心力的工作崗位之後,大多數人選擇的活動大多缺乏心流體驗的條件,這也是米哈里在第二章裡提及的「享樂」與「樂趣」的差異─

享樂:
行為發生過程中產生的愉悅感,如享受美食、觀賞影音等等,功能是緩解壓力對身心過度刺激。
樂趣:
  有向前發展的特性,如打一場球賽、讀一本有啟發性的書,甚至完成某件困難的工作等,有樂趣的活動比起單純的享樂,更進一步地提升了生活品質與心理價值感。

  就算一個人在工作中無法樂在其中,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尋心流活動並投入,在工作中的自我肯定仍會同時提升。因為我們對於自我有清楚的認知:工作是人生的一塊版圖,我們賦予工作意義,也賦予自己意義,而非由工作定義我們是否具有價值。

六、有意義的人生
  對於心流,米哈里在在最末章〈創造意義〉(The Making of Meaning)裡,有一個最終的期盼,希望人們都能將人生整合成一場心流體驗,為自己的心靈感受賦予意義,並尋找一個願意全心付出的終極目標,不論成敗、只為自己,於是在面對困境時,也願意邁出腳步跨越障礙、費心拐彎、甚至當機立斷停損而另做決策,我們能主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在人生中創造許多只屬於自己的心流時刻(而非絕對的成功時刻)。譬如一位烘焙師,在工作中仔細地量測原料比例、注意食材良窳、調整烘焙時間,下班後規律運動,假日又加入志工服務協助弱勢團體,他於是能在生命的許多活動中隨時體驗心流。

七、讀後
  心流得來不易,它需要清晰的自我覺察。但只要獲得過心流體驗,我們就更懂得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多意義,對於工作與生活上的負面思維,也會因為心流的正面體驗而降低,因為更積極,工作可以不那麼煩躁而痛苦,閒暇的時光也不再因此虛度,我們能快樂生活,也能專注工作。

  不可否認,《心流》出版的目的,是米哈里想將對人生賦予意義的心流體驗,以較為易懂的方式介紹給一般讀者,使讀者能夠更貼近這個能夠改善人生價值的理論。但為了完整地闡述架構與說明細節,避免誤讀,許多專有名詞,如精神嫡、神經性抵禦等等未被割捨引用來源,來源說明也佈滿頁末,造成閱讀與理解上仍易產生許多障礙,但娓娓讀來,可以體會心流理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極其重要。若未來能有更多對心流理論更親民的導讀或入門書,相信能讓普羅大眾更願意親近許多有意義的知識系統,進而提升自我,也互惠他人。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ttlejean&aid=18126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