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2/04 12:10:51瀏覽1423|回應1|推薦8 | |
每讀評論類著作,都會想起尼采
中國古代政治,本就是人性舞台的表演,上下交相賊更是稀鬆平常。如同蘇軾並非適合官場的政治家,他熱情浪漫、灑脫善良,但他不懂如何在組織文化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更無法理解官場中承上啟下的處事手腕;一場烏臺詩案沒能讓他記取教訓,此後餘生顛沛流離,也可以說,他從來都沒能真正學會怎麼當「官」;韓愈卻在〈諫迎佛骨表〉的挫敗後,逐漸體悟政治的真諦:政治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棋局,他傾盡所能,並非只為自己,更非只為百姓,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可能因為他的舉措而產生蝴蝶效應。於是他得以從〈祭鱷魚文〉(註1)裡脫困,回到政治核心擔任兵部侍郎,繼續伸展他的抱負。蘇軾是耿直亦或不識時務?韓愈是諂媚天子亦或深謀圓融?在其位,如何謀其政,才能讓各方安得其所?讀者如何理解,也影響了政治人物呈現的不同面貌。 職場同官場,就是政治的角力。傅佩榮教授在《人生困惑問莊子》(註2)中也提到,職場相處之道並非一昧順從,亦非莽撞直言,適切的時機與妥善的表達策略相當重要;此處也明確指出,莊子的基本邏輯是:天地須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於是「法」與「權」都是必要之惡;在不違法亦不濫權的前提下,做人仍然能妥善「處事」,又能妥善「處世」,才是使社會運作順利,人際愈臻圓滿的方法。青史歷歷在目,以史為鑑,我們因此能獲得許多理解與智慧。 既然歷史沒有事實,只有解釋,討論政治便必須具備客觀思維。我們活在群體裡,必然得面對組織與管理,更要思考當「事實不一定是事實」時,我們要懂得批判,卻不見得要搖旗吶喊。這個世界孰善孰惡?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既然人有各種觀點、事就無必然對錯,灰色才是這個世界的主調。我們要做的便是「力行好事,休問窮通(註3)」─認清自己所處在的環境,盡己之能做出改變,或找到一個讓自己能與世道達成平衡的天秤,而不是鎮日抱怨人生不平、社會不公,卻全然不做任何努力,才能在組織裡、在生活裡、在人際裡,跟著這個世界的運行邏輯走,在生命裡慢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這應是薩孟武字裡行間意欲傳達給讀者的觀點。 註1:《祭鱷魚文》,《韓昌黎文集校注》中原名《鱷魚文》,但在《古文觀止》中,則用此篇名。亦有史家認為作者為佚名而非韓愈。 註2:傅佩榮《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 工作的藝術及其他 2020.10 註3:陳人傑《沁園春〈天問〉》:想世間成敗,不關工拙,男兒濟否,只系遭逢。天曰果然,事皆偶爾,鑿井得銅;翁。君歸去,但力行好事,休問窮通。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