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面對黎國戰火,台灣何所思
2006/09/10 13:30:07瀏覽697|回應0|推薦4

    黎巴嫩,這個中東的戰略要地,除了上次陳水扁「興揚之旅」的過境風波外,從來不是台灣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焦點。但自七月十二日以色列入侵以來,黎國戰火節節升高,以色列炮火早已不是僅僅針對所謂的恐怖主義組織真主黨,一切的抵抗運動、平民百姓、基礎建設以至於聯合國部隊,都在以軍射程之內。現在,黎巴嫩加拿村五十多名平民其中絕大部分是孩童的死難,逼使我們必須問一個問題:這一切是為了什麼,而台灣你又站在哪一邊?

    對加拿村居民來說,血淚不是第一次流,1996年該村同樣在以色列炮擊下,106人死亡,聯合國的哨所也同受波及。而對以色列的猶太復國主義統治集團來說,歷史的借鏡也是不遠的:很多人都可聯想到廿多年前的類似情境。19783月,以色列以巴解組織恐怖攻擊為由,揮軍介入內戰方殷的黎巴嫩,當以軍在國際壓力下後撤時,已造成2000多黎巴嫩民眾死亡,以國也因此控制了以黎邊境十二哩寬的地帶。19826月,為了徹底控制黎國並驅趕巴解組織,以色列宣稱駐英大使被巴解組織刺殺,再度入侵黎國,並佔領黎南整整十八年。當時的主事者是時為國防部長、現中風昏迷在床的夏隆。

    廿四年後,以色列又以真主黨「綁架」兩名士兵為由,從陸海空三方襲擊封鎖黎國,主導者則是夏隆的接班人、現總理奧爾默特。動武的目的不在反恐、手段不僅自衛,以國的目標是清楚的:透過軍事和政治手段徹底支配黎巴嫩,使之成為以色列的被保護國。為了(和美國一起)獨自支配黎國,以軍不惜「誤炸」聯合國軍事觀察哨,為了壓平一切反抗力量,陣陣炮火射往黎國貧民區,那裡被視為抵抗運動的溫床,為了在政治上控制黎國,以軍先「整平場地」,盡力毀壞機場、橋樑、港口、電廠等基礎建設。

    以色列的意圖連國際主流媒體都無法替之遮掩。英國《金融時報》早在戰火爆發五天後就指出以軍有「更大的計畫」,絕不僅是索回兩名士兵而已。追根究底來說,這場被國際反戰運動稱之為「美國支持下的以色列侵略戰爭」,不過是以美國為主的強權勢力在中東與中亞重組地緣政治,這個大棋局中的一個環節。這個棋局始自阿富汗戰爭,繼之以入侵伊拉克,如今以軍的行動又替之增添了高潮。目標,就是讓美國及其「侍從」能夠徹底支配這塊地域。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美國國務卿萊斯為何認為停火協議「為時尚早」,而布希除了對平民死傷略表遺憾外毫無作為。現在國際觀察家已在討論中東戰局升級的可能性,盡管各方意見紛紜,但美國遲早針對敘利亞與伊朗直接開刀,大概是不難想像的,而伊敘兩國歷來在黎巴嫩就有深厚的利益關聯。

    黎巴嫩這個美麗的雪松之國其實是個以教派對立與分贓為特色的國家,在各個教派與政治勢力的背後,則是複雜的國際勢力的介入,包括冷戰時期美蘇的爭霸角逐、以敘伊等中東強權的介入干涉。在這種情況下,黎國始終難以形成真正自主的民眾運動,改變這個扭曲的政治結構,以致戰火連年、生靈塗炭。去年所謂的「雪松革命」,似乎趕走了敘利亞勢力,然而僅僅一年多後,對於那些在美國支持下能建立正常民主秩序抱有幻想的某些黎國菁英來說,他們親眼見證了自己的國家被美國支持的以色列摧毀。這個深刻的教訓,台灣民眾能學到多少?

                                                                                                 楊偉中2006.7.31撰寫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kage1938&aid=44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