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03 01:40:30瀏覽3819|回應5|推薦20 | |
近來的東亞局勢挺微妙。 六月十日,聯合號事件發生,「素來友好」的台灣與日本間出現多年來最大的衝突。 六月十一日,包含兩國官員在內的台灣海基會和中國海協會兩會代表,在北京復談。 六月十六日,台灣保釣人士在海巡署艦艇保護下,駛進釣魚台水域,和日本船艦短兵相接。 六月十八日,中日宣布在東海油田問題上達成了合作開發的共識。 六月二十日,在日本方面針對台灣漁船被撞事件道歉後,聯合號事件暫告落幕。 六月二四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漣」號驅逐艦,訪問中國廣東省湛江港。據星島日報報導,與中日同為東亞大國的俄羅斯媒體稱「 中國和日本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 六月二七日,台灣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楊永明,在日本東京獲頒第四屆中曾根康弘獎。被主要日本媒體質疑是否走向親中反日的馬政府,其對日關係核心幕僚,在聯合號事件後前往東京,見了誰、談了什麼,對台日關係有何影響,當然很值得觀察。 日本《朝日新聞》社論主筆若宮啟文,有本書題目叫做《和解與民族主義》,內容是勾勒戰後日本的「政治力學」,如何不斷擺盪在「尋求與亞洲和解」和維護發揚民族自尊心的「民族主義」之間。其實,何只是日本,台灣與中國的外交與政治不也若合符節? 若宮是傾向日本應該有更恢弘的亞洲觀,真誠「與亞洲和解」的人物。現在看起來,至少中日的關係又擺到了和解的軌道上,在日本尤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和解,是從被認為反華先鋒的前首相安倍晉三開啟的。台灣和中國也開始重新摸索和解的道路,至於台灣和日本最近的衝突,我倒覺得是把台日關係稍稍地擺回了中道一些,在衝突沒有擴大的情況下,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我衷心的期盼,現在的方向能夠持續走下去。當然這並不容易,不論哪一個國家,總是有短視的政治領導人,總是會出現野心家,經濟利益的爭奪也總是很難排解,人民也太容易被在上位的人用各種歷史問題、情感問題而煽動起來。 東亞要持續地走向「和解共生」,就需要各方除了從自己「主體性」的角度來思考外,還得學會真正從「亞洲」的角度來思考。這點對中日台三國來說,都並不容易。中國歷史上有以自己為中心的「天下觀」,卻未必有亞洲觀。日本當年的偉大思想家曾力倡「脫亞入歐」,而那些主張要「興亞」的人物,他們思想實踐的結果卻是建立殖民統治、是長期侵華戰爭、是「大東亞共榮圈」。台灣,過去不是從中國角度想事情,就是眼中只有美國日本。這二十年來,「台灣主體性」的實踐卻也是弊端重重,走到了偏鋒。 我們其實從來沒有真正的「亞洲思考」。認識黑心商品、世界工廠之外的中國,認識流行文化、科技產品之外的日本,認識那些過去我們眼中只有出口「新娘」和「廉價勞動力」的國度,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個起點。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