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8 02:34:45瀏覽3308|回應4|推薦13 | |
陳菊突襲式的訪問大陸,引發一連串的政治效應。其實,身為地方政府首長,不管是推銷主辦的國際運動會、領取所獲得的獎項,或是開展各種城際交流,在正常國家、正常社會和正常政黨中,本是理所當然,無須大驚小怪。不過,台灣至今在兩岸關係、朝野關係和民進黨內政治生態上,都還沒完全「正常化」,此事竟成了頗具震撼力的新聞,也讓她的政治生命面臨很大考驗。畢竟上屆市長選舉,陳菊僅贏黃俊英一千一百多票,如果引發深綠強力反彈,對連任不是沒有影響,曹長青就已經宣稱要用選票「淘汰」「不堅持原則,喜歡用什麼『潮流』左右逢源的政客」。 陳菊的出訪有三個爭議點,一是民進黨中常會決議「黨公職」不參與海峽論壇在先,中常委陳菊訪問北京、上海在後。二是先以領獎為題出訪,活動雖然延後,,又以行銷世運為由前往。三是五一七集會剛落幕,「嗆馬傾中」的呼喊猶在耳邊,此時前往大陸,難免惹怒台獨基本教義派。 對於這些質疑,官方說法都以「技術性問題」帶過。關於海峽論壇的「禁足令」,原本就是「個案」性質,而且論壇受邀者眾,難以規範去與不去的標準,不如一律不准。而行銷世運是市府既定規劃,時間訂在五一七之後,是因為可以有領獎的「附帶效益」。何況美、星、日、韓都已前往,去北京、上海進行城際交流並無特殊政治意義。 陳菊此行的表現,可說相當完滿,突顯了陳菊嫻熟的政治應變能力。陳菊在黨內極其資深,輩分高過很多「天王」,她一直以左派革命家羅莎.盧森堡和格瓦拉為偶像,這次在北京祭拜當年的黨外女傑、堅持社會主義和中國統一立場的蘇慶黎,也展現她的人性、格局和某種理想性。此行固然刻意迴避政治性,卻處處有著政治效果,雖然強調僅是城市交流,卻無不牽動兩岸與國內政局。 陳菊去大陸的最大意義是說明,民進黨其實也有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的潛力,也就是真正落實林濁水一再主張的︰「主權立場清楚,態度友善,政策務實彈性」。 在兩岸關係趨於平穩、國內藍綠對抗卻仍持續的現在,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是否會改弦更張,一直是輿論關注的重要課題。其實,民進黨內主張務實開放的聲音一直存在,甚至本是主流力量。九年前的高雄市長謝長廷就準備訪問廈門,還說了現實是「憲法一中」的話,蘇貞昌曾有所謂的「蘇修路線」,蔡英文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更在經續會上主導兩岸經貿的適度開放,至今仍被部分獨派人士批評。只不過民進黨領導人在統獨兩岸問題上立場一再跳躍,徹底喪失信任感。為了謀取短線利益,許多民進黨人又在兩岸問題和族群議題上,不斷以失當的言行激化對抗。這都使得一個比較務實穩健的中國政策,無法在民進黨內真正生根。 失去政權又受到扁案衝擊的民進黨,首要課題是基本盤的重新凝聚,加上從許多民進黨支持者看來,馬政府在兩岸關係上前進的太快、太不穩健。或許對民進黨領導層而言,此時如果在中國政策上發生巨大的震盪,恐怕連腳步都無法站穩,所以選擇固守基本群眾的策略。 蔡英文接受《新新聞》專訪時說到︰「民進黨現在是在犧牲自己,用反向拉力把它(在兩岸問題上暴衝的國民黨)拉回來」。「犧牲自己」一言,頗耐人尋味,表示蔡英文並非不理解如果無法確立務實的中國政策,終將傷害到民進黨利益。只不過,不管出於牽制國民黨、或是站穩陣腳的考慮,只能暫時選擇和傳統支持者同步前進。在訪問中,蔡英文強調外界該認識到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的「核心思考」︰從未排拒開放,祇是認為需要管理,並非鎖國,祇是要解決安全顧慮。 蔡英文的表達十分清晰,但民進黨的確給人「祇會反對」、「無視中國存在」的印象,無法全把責任推給媒體與政敵。何況,歷史的腳步不會坐待民進黨的盤整與「復健」。 陳菊成功的訪問大陸,台獨基本教義派雖有反彈,卻力道不強,這對民進黨來說或許正是逐步推動務實中國政策的契機。一些輿論認為民進黨應該放棄台獨黨綱、接受一中原則才算是務實。其實,民進黨如果連基本立場都拋棄,很可能會淪為當年的日本社會黨,連基本群眾都掉頭離去。同時,如果兩黨在國家發展戰略這個最重大政治課題上竟分別不大,對於兩岸談判,未必全然有利,在台灣這個分裂社會中,恐怕也非民主常態。 民進黨領導層該做的必要調整是︰堅持既定的原則立場,又務實靈活的和大陸進行全方位交流,讓大陸官方和人民也對台灣有全方面的認識,同時堅決勇敢的與過激的台獨基本教義派、某些偏狹的民族主義論述、盲目仇中心態與濫扣紅帽子的作為劃清界線,讓被政治鬥爭硝煙遮蔽的務實中國政策真正彰顯出來。即使藍綠在國家發展戰略上有所分歧,就讓朝野進行理性的政策交鋒,用實踐證明誰的主張真正對人民有利。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