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7/29 00:13:24瀏覽1361|回應5|推薦17 | |
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有人諷刺是「馬皇降臨」,更多人擔心權力將集於一人之手。這樣的疑慮是必要的,尤其是國民黨擁有國會絕對多數,和過去八年民進黨以國會少數黨執政相比,顯然有很大的不同。 馬英九常被認為「沒有魄力」,它的政治形象和「強人」相去頗遠,但是,質疑他在決策和用人上有「小圈圈」習氣的人不在少數。同時「絕對權力造成絕對腐敗」,我們也的確不能輕易相信政治領袖的口頭承諾與以往的形象表現。 國民黨主席對於黨公職的提名擁有相當權力,這被認為是「攬權」的重要關鍵。很多人想著馬英九擔任主席之後,府院黨一條鞭的權力運作圖像。不過,政治從來不是這麼簡單的線條圖。國民黨中央的山頭不少,地方上更是派系盤踞,兼任黨主席當然「有助」於馬英九貫徹意志,不過享有絕對權力的獨裁者已經難以復生,「平衡」、「妥協」、「遷就」,似乎才是如今國民黨政治運作的常態。 從這樣的現實出發,與其擔心馬英九獨裁,不如追問,他到底會如何運用手上的權力,兌現他的政治承諾,實現他參選黨主席時喊最大聲的口號:「改革」? 還有許多人質疑,未來的「黨政關係」是否會變成「以黨領政」。尤其,在台灣這種支離破碎的「半總統制」下,一旦總統兼主席,國會黨團成了總統部屬,似乎違反了權力分立制衡的原則。其實,不管是「以黨領政」、「以黨輔政」,政黨本來就是要透過提出政策主張,推人參選,贏得選舉,來「領」導「政」治的。如果一個贏得政權的政黨,在組成政府之後不執行黨的理念路線,那才真是違反政黨政治、責任政治的原則。 所以,祇要不重回過去黨部凌駕於政府之上,「黨國不分」、「黨庫通國庫」的舊時代,「以黨領政」與否不過是個假議題。而廿年的民主改革,雖然「改」的不盡徹底,要回到兩蔣時代,已經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與其爭吵「以黨領政」、「以黨輔政」的異同,辨析「黨政分際」,不如認真思考一下國民黨到底可以拿出什麼政策、路線來「輔政」、「領政」? 馬英九參選黨主席時,喊出了「改革」、「團結」、「勇敢」、「堅定」這四大口號,還提出了七大項政見。口號雖然是老生常談了點,不過馬主席如何「勇敢」、「堅定」的貫徹「改革」意志,又能維持國民黨的「團結」,扛起他宣稱要承擔的七大目標,的確值得好好監看。 (馬上當主席系列之一)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