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30 00:30:43瀏覽1712|回應10|推薦17 | |
蔣介石在敗退台灣之後,曾經語重心長的說過:四年勦共戰爭的失敗,是由於我們未能將民生主義的原則付諸實施。當年的國民黨,自稱是替被壓迫者奮鬥的革命政黨,但是在清黨排斥左派後,僅僅代表了豪紳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哪有可能實踐「打不平等」、帶有濃厚社會主義色彩的民生主義?比起把敗亡責任推給國際共黨陰謀、美國軍援不力、匪諜無孔不入、西安事變、日寇侵華,老蔣總統的這番檢討,的確是誠實、深刻而說到要害的。 六十年前的蔣介石如此說,六十年後的馬英九也曾在私下說過老實話。在參選總統時,競選陣營曾安排多位資深的自主工會幹部與馬私下會面。當時,台聯正打著「中間偏左」旗號投入立委選舉的政黨票爭奪戰中。工會幹部們在會面時,也請馬英九針對國民黨的路線屬性表態。馬的回答是:本來國民黨該是中間偏左的政黨,不過現在從歐洲的標準來看,國民黨其實走的是「中間偏右」。 面對「同情左派」的工會幹部,馬英九坦白地承認自己代表的黨是個右派,沒有說場面話,也沒妝點自己,雖然孫中山地下有知會對國民黨右傾感到痛心,卻也還真是道地的馬氏風格。 如今,當了總統,又再選主席的馬英九,在他提出的七大政見中,第一條就是關於「核心理念」,他說要「以廿一世紀觀點,重新詮釋三民主義,作為黨的中心思想」。常年不見天日的「三民主義」又重新被端了出來,實在頗有趣味。只不過,孫中山死後,三民主義有不少新詮新解,有戴季陶的、蔣介石的、汪精衛的、宋慶齡的,甚至還有毛澤東的版本。馬英九版的新三民主義又會是什麼呢?馬英九在承認國民黨偏右時,心中是惋惜懊惱、還是理所當然呢? 國民黨沒有中心思想,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在兩蔣時代,雖然三民主義在實踐上偏離原始教義,在解釋上也被刪削扭曲,不過領導人始終忘不了「反攻復國」的口號,也還算是有個目標。李登輝曾經高喊「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雖然只實踐了前者,但畢竟有個本土化的基本方向,也有傾統反獨的非主流派作為剷除打擊的目標。馬英九在這條政見中說要「團結社會力量,共同致力改革」,現在的國民黨為何、為誰而爭執政權,又要「改革」掉哪些陳腐勢力呢? 在統獨問題上,國民黨的領袖精英們多半是「務實派」,李登輝首倡兩國論,他們即使心中未必同意,也還是繼續「為黨國效力」。台獨聲浪高漲時,黨名裡雖然去不掉「中國」這兩個字,卻也不排除「台獨作為選項」。二OO五年連胡會後,兩岸形勢逐漸變化,以「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為名,爭奪大陸經貿利益為實,成了國民黨上上下下的主流價值。當年簇擁在李登輝身邊的「本土派」,在新形勢下不但早就改換門庭,也換了政治旗幟。「不統、不獨、不武」,說的挺好,看似求取了民意的最大公約數,但是國民黨除了會「說不」以外,關於國家發展前景,還會、還敢說些什麼呢? 在民生議題上,三民主義那套「節制私人資本」、「扶助工農」老教條,早就被扔到故紙堆裡。多年來的基本教義其實已變成「扶助財團」、「節制工農利益」,達到最高點時就是黑金橫流、政商勾結,也才因此失去政權。八年後,國民黨有什麼新主張、新思維嗎?又拿的出什麼「廿一世紀觀點」?它還記得蔣介石當年的沉痛反省嗎? 沒有對手的主席選戰打完了,馬英九不用像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一樣,廿多年來不斷碰到「路線辯論」的問題。比起它的老對手共產黨,國民黨向來拙於「路線鬥爭」,也不擅長搞「理論創新」。但是任何一個嚴肅負責的政治領袖和政黨,又怎能不面對上述這一連串疑問呢? 馬英九在選總統時,花了一些力氣來擬定「新的本土論述」,現在當上總統、兼了主席之後,如果要來重新詮釋一下三民主義,也算好事一件。只不過這種「務虛」的工作,雖然對黨的永續發展有所裨益,卻未必能換來選票,也未必會提高民意支持度,即使著手推動起來,也大有可能又淪為官樣文章。沒有新血帶來新思維,光靠一批舊官僚,老狗是玩不出新把戲的。 (馬上當主席系列之二) |
|
( 時事評論|政治 ) |